一年

去年的這個時候,是我收到錄取通知的日子。

我還記得那時候在學校裡跑公文,等承辦人員的處理文件的時候,該月第一千三百零五次點開信箱,然後就看見錄取通知。那時候心情很平靜,SSE不是我的第一志願,但因為在面試完之後設下了一個條件,如果交換學校在前五志願內就不繼續申請其他學校,看到錄取通知的時候,大抵就知道申請馬拉松結束了,鬆一口氣的感受是大於開心的,總算完成了一件拖拉千萬年的事。

很快地就過了一年,雖然明天是期末考,昨天已經和同學討論考試一整天,還是上來寫幾個字的。這篇來寫寫幾件跟原本想像不同的事。

這個學位設計比想像中重學術,並將整個學位視為一體。

除了之前提過的Manage Human Dynamics的文獻之龐雜簡直折煞人,兩天之後的考試也是一口氣考上二十六篇文章,跟上次不同的是教授沒有佛心地選出重點文章。不過這們課的上課方式比較常透過小組討論、團體報告運用文獻內容,每堂課程結束前教授會給出15分鐘的總結,所有課程結束之後還有一次大總結,然後有之前MHD的經驗,同學之間也比較互助,分享各種上課資料或筆記,整體來說沒有MHD那麼令人崩潰。不過來這裡的一年,可能還要再說一次被五萬三千三百二十六留學人共同認可的體悟:英文!英文!英文!你的英文永遠不夠好!我本人已因為英文鬧出各種笑話跟各種崩潰(像是之前World Women‘s Day 同學跟我說要當bad bitches喲,看我一臉困惑,她說it is postive,然後我就說這是雙重否定,負負得正的概念嗎?她整個笑歪。)

(結果這篇文章沒在當天打完)

雖然一開始就知道IB很重團體,但它不只是重視課業上的團體報告還有作業,同學的特質也會自然而然間形成同儕之間密集互動的傾向。相較其他program而言,IB組織了滿多校內活動,也很多人熱衷參加校外活動、派對或是演唱會。我覺得最令意外的是,系主任讀電影的女兒竟然跟拍了我們的生活,準備要出紀錄片(究竟誰會看呢?)基本上他們選了幾位同學,然後跟錄他們課內外的片段,其中甚至有拍同學搬家和生日驚喜派對,這怎麼想都是「讀碩士」沒有算到的經驗。

所以有時候,在某個程度而言,我們真的覺得有點像實驗品。

另外一方面,我在二月初的時候終於,終於找到了一份實習。是在一間小型的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在他們網站上形容他們是small, entrepreneurial and easy-going team,面試和開會才感受到他們真真切切在實踐這三個特質。其實一開始公司是在找sales and marketing 的實習生,不會瑞典文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但他們完全出於來聊一聊的心情把我找去面試,問了很多跟我本人其實無關的問題(因為兩位都是SSE PhD,所以問了一些學校現況),但後來決定讓我做一個小的project試試看,而做法、薪水基本上都也很彈性,我們開會的時候甚至是其中一位創辦人幫忙寫note然後寄給我,雖然時間還不長,但這樣的工作模式跟台灣的職場比來真的非常不一樣。

再兩天就結束這個term的考試了,終於陽光不再是那麼稀缺的資源,期待復活節去北部滑雪,然後就是烏干達immersion trip!

在〈一年〉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