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顧 –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其實這篇文章是一年前就開始的草稿,想要沿用前系列就讓我姑且繼續放五年回顧在標題裡。)

如果你是想知道搬來瑞典到底要不要學瑞典文,以下為結論:

  1. 不要相信在瑞典不需要瑞典文的鬼話,除非你只打算短期居留或是對於深入認識一個文化毫無興趣。
  2. 把一個語言學好要嘛是有強烈動機,要嘛是有語言天份,認清自己有哪一個很重要,當然最好兩者兼顧,要不然把腦力花在這個冷門的語言划不來。
  3. 瑞典人的英文很好,不代表你的瑞典文就可以很差,只代表你更沒有壓力學瑞典文。
  4. 學會一定程度的瑞典文也只是基本,想想不同說中文的族群之間鴻溝也可以很深,就能了解語言只是媒介,離真正的理解需要時間和機運。
  5. 以上亦適用其他語言。

以下為我的長篇大論,想知道我怎麼沒法把瑞典文學起來,以及為什麼得出以上結論的,可以繼續往下看。

通常大家喜歡看「我怎麼做到瑞典文流利」這類文章,是說我也可以ㄧ寫一篇前人驗證過的方法論,但做人還是實在一點好,開頭先說我依然瑞典文卡關,只是想來紀錄一下我的瑞典文學習之路,

真正見過對語言有學習天份的人,與他們相比,我的瑞典文之路實在沒什麼可取之處。但鑒於近期我和他人討論學習瑞典文的頻率來到新的高峰,遂想來紀錄我的瑞典文學習歷程。

提示在先,儘管知道大家喜歡看「我怎麼做到瑞典文流利」這類文章,但這完全不是一篇成功學習心得分享文,比較是「我怎麼還卡關」的挫敗文。鑑於我暫且還會在瑞典住下去,這篇或許是我學習瑞典文的另一個起點。

所有搬到瑞典的外國人,「那你會說瑞典文嗎?/你的瑞典文如何了?」這類問句,大概不消多久就會榮登人生最常被提問的問題。一樣的問題,我的答案在過去幾年相差不遠,但這一陣子明顯感受的提問者對於我說我不懂瑞典文的態度有很大的轉變。前三年剛來唸書,大家都非常寬容也覺得不講瑞典文沒什麼,「瑞典人英文很好,妳不需要瑞典文!」他們總是這樣說。再兩年過去,新認識的人少了大家也大概都知道我的瑞典文程度在哪裡,也不怎麼討論這個問題。

但在過去幾個月,尤其是結了婚和拿到公民之後,「會瑞典文」成為一件有壓力的事。申請護照那天,到警察局填資料,和辦事人用瑞典文說我只會一點瑞典文,可以說英文嗎?她立刻回我:「但妳已經是瑞典公民了。」;印象有一天被邀請去了一個聚會,雖然有非瑞典人被邀請,但最後只有我和其他八位瑞典人,並且超過一半的人我從沒見過,心裡真的掙扎一波最後還是去了,還好我一臉就是不會講瑞典文,整場沒有一秒陷入大家都用瑞典文講話而我鴨子聽雷的窘境,但最後大家還是討論了一陣我要如何在年底參加聚會時,可以和他們用瑞典文溝通,真的是太看得起我了。

而壓力不只是來自於可有可無的社交,也漸漸來自工作和家庭。以前可能沒有特別注意,但日漸覺得在工作上懂得瑞典文是個必須要有的能力(儘管工作上幾乎都是全英文),首先是越來越常注意到自己處在都是瑞典人的會議裡。參加這種會議時,如果因為其他會議耽擱了幾分鐘遲到,就會進到瑞典文講得正起勁的節奏,雖然大家多半會意識到我進來了而改成英文,但也曾有人開玩笑說,啊我以為妳懂得瑞典文,而我身為台灣人,每每對這種因為我而亂了節奏的討論而感到微微不舒快。還有一次是和廠商合作,整場工作人員十來位,又我一個非瑞典人(及女性),當時就深切感到溝通的斷裂和不便。

曾經有同事寫了一段話使我感動,大意就是我沒必要因為大家只為了我講英文而感到抱歉,話是這樣說,其實還是很希望自己能更無縫銜接對話,或至少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然後英文回覆無妨。

或許更令人挫折的是,現在身為瑞典家庭的一份子,不會瑞典文使得執行家庭義務也困難重重。原本和高高的核心家庭溝通無虞,因為他阿姨嫁給了一位英國人,他們從小就很習慣用英文溝通,家裡也常看英文節目。但上週參加葬禮時,身為葬禮的主辦方,得接待前來致意的賓客,見到了許多遠房親戚,他們說許多人很期待見到我,卻不是所有人都能轉換語言自如。我站在一圈瑞典文充斥的環境,懊悔過去怎麼沒再多認真一些。台灣親戚問起我和瑞典家人相處時,是不是也像在台灣一樣瘋癲,我說不,我可文靜地像是模範媳婦。

現在當大家聽到我已經住在瑞典超過六年,漸漸對於我還不會瑞典文感到困惑,甚至還有人不相信我不會瑞典文,

堅持我只是假裝不會。這當然不只是個人問題,還有瑞典社會對移民的保守主義崛起有關,申請公民需要通過語言檢定也是可預期的。

行文至此已經太長,下一篇再來聊我究竟如何把瑞典文學成了這樣。

五年回顧(快要延續成七年回顧)系列:

  1. 現職
  2.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3. 融入一個社會
  4. 對於婚姻的想像與理解
  5. 文化解讀的困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