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幾個問題是考慮申請管理學碩士的申請者得先有一個或多個明確的答案,才會有可能開始考慮要不要申請瑞典的商學院:
(1) 我為什麼需要/想要一個商業(或管理學)碩士學歷?
(2) 如果我需要一個商業(或管理學)碩士學位,為什麼是MS,不是MBA?
(3)我唸碩士的目的,如果沒有碩士學位可以達到嗎?
這幾個問題絕對會像幽魂般糾纏整個申請過程,甚至可以說,有時錄取的關鍵也許也取決在針對這幾個問題提出答案的品質。不過,我所指的「答案」,其實不是給學校審核的SOP,那種多少含有冠冕堂皇理由的答案,畢竟,承認吧,絕大多數曾起心動念申請的人,儘管沒有一個管理學碩士學位(不管是MS 或MBA),還是可以過得好好的。
我所說的答案,是指最「真實的」答案,這個答案主要目的並不是用來說服任何人錄取你,而是能夠讓你不輕易動搖當時決定踏上申請這條不歸路的答案,尤其在申請過程中,絕對會有(眾多閒暇之)人質疑你的選擇。
我自己花了將近半年考量,才真的完全確定自己要申請Master in Management. (或相關學系) 有一些想法或許可以和各位分享:
MS給專才,MBA給通才?
近年MS的需求增加,許多學校開始設置各種MS學位,並且因應趨勢開設多元學制(西班牙ESADE就以他們學制的「彈性」為主要特色),不同MS之間差異很大,也有許多新領域開始發展(例如MSc in Data Science、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但因為是新領域,沒有一既成的教學架構,即使名稱相同,不同學校的導向(就業/學術)在訓練或資源還是會有所差異。
可能受多數出國念MS的台灣學生選擇MSF影響,有些意見會指出MS領域較為專精,但事實上也不見然。例如MS中另一個大宗學位:MIM(Master in Management),就不見得有針對專精領域來訓練學生。
目前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就讀MIM(Master in Management),有些人認為MIM著重在基本管理能力的培養(如財務管理、經濟學、行銷、組織行為、策略管理課程),但事實上,各校MIM特色也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差異越來越大。例如我的學校就有MSc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和 MSc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c. MSc in International Mnanagement)兩種管理碩士,雖然名稱相似,但學位目標、課程設計及學生組成尚有很大的差異,後者甚至完全沒有傳統管理學中的常見必修課程,諸如會計、行銷、作業管理等等。
另外像是Oxford的MBA 1+1就滿有趣的,申請者可以在畢業時同時獲得MS+MBA雙學位,值得一提的是,MBA可以合授的學位超過二十個領域,還包括音樂、教育、犯罪學等一般比較陌生的專精領域。
網路上有不少討論「MS v.s MBA」的文章,但在各大學學積極開展新學位應和時代需求的今天,部分觀點已經漸漸過時。例如工作經驗要求,一般而言,的確大多MS對工作經驗的要求較低,但有些新設的學位,也許是考量領域特性及學位特色,也開始限制工作經驗的下限。例如劍橋的MSF要求所有申請者「至少」有兩年財務相關的工作經驗。
簡短來說,與其把「MS v.s MBA」看成是二擇一的題目,不如將碩士學位想像成在市場進行交易,申請者總得找出最符合需求的商品,而這其中最重要的,說穿了,也不過是多了解市場上有哪些商品、有什麼特色,考量自身各方面承擔的能力及期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