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念商學碩士?-在錄取之後

Image source from here.

送出申請後到正式錄取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SSE)前,其實不太會去想為什麼要不要選這一間學校,不過結果出來前三天,我和朋友討論出一個結論,再加一個條件:如果我的交換學校是志願前五以內,就不再申請其他學校。雖然事實上結果出來後,還是會考慮要不要繼續申請原本的第一志願LSE,但後來還是考量其他理由(也就是這篇的主題),決定就去SSE了。

這裡稍微補充一下,我申請的Master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是和CEMS MIM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被MIB錄取後,等同也錄取了CEMS MIM,由於交換是CEMS MIM的畢業條件,在申請的時候SSE便會要求申請者提供交換學校的志願序,並且在錄取信中告知錄取者的交換學校。

最後選擇SSE的原因很多,若選三個最主要的原因則是職涯發展、差異化還有國際機會。

一、職涯發展-

  1. Target School

之前的文章有提到,SSE本身是商業起家,和業界的關係匪淺,這幾天去學校註冊時,門口的電子看板就是各個企業夥伴的logo跑馬燈,一般比較熟悉的企業包括瑞典企業IKEA、H&M,其他國際企業BCG、IBM、UBS、Unilever、Deloitte等等。

雖然學校簽署企業夥伴的數量多少可看出學校經營業界關係的用心程度,但對學生的職涯發展真要有什麼實質幫助是相較比較難說的。PTT上有一篇文章則是實際地介紹了SSE就業的資源,其中比較重要的觀念是Target School。

Target School即是各企業HR在招募季會較為注意的學校。用台灣來比喻,科技業可能會鎖定臺成清交的畢業生,商業界則可能是台政(當然這只是機率,不是絕對)。SSE 作為瑞典最好的商學院,自然也就是Target School的成員之一了。

我還沒親身領略Target School的力量(詳細可參考剛提到的文章)。不過,今年去北京的行前會時,學長的確說開學前一兩個月幾乎都不用準備午餐,因為學校的招募會是天天舉辦,天天都有午餐可以拿。但也有部分公司的招募會是要先提供履歷才可參加的,這也是滿有趣的一點。

2. Working Opportunity

不確定是不是瑞典人口比較少的緣故(2016年底剛達一千萬,但這個數字還包括非公民但有人口號的居民),當地人對外國人在當地找工作的態度還不算惡劣(跟某些國家比起來),但也切勿過度想像他們舉臂歡迎,那也是差得遠了。

實質面來說,有兩點比較重要的政策:國際學生可以在學期間實習打工,且畢業後可以延長最多六個月的簽證找工作或是創業。

關於實習打工,並沒有強制規定一周得至少多少小時,但如果是畢業後若在當地找到工作,要辦長期工作簽的話,稅前薪資應高於SEK 13,000/月,折合台幣約47,000(最新規定可以參考這裡)Finacial Time 公佈的2016 MIM Ranking,SSE MIB薪資平均收入是六萬美金,如果幸運找到工作,這個限制應該不太構成問題。

關於職涯,聽了各方意見後,結論是不論哪個學校,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漫長艱辛的求職過程大概都是不會少的,學校有再多資源,最後結果終究還是看個人造化。能力上,當然各科系訓練不同,domain knowledge是重要的,但在國外找工作,語言的重要性一點也不輸專業能力,即便在瑞典這個英文程度全球第三的國家,每每問人如果要當地找工作有什麼建議,答案都一定有學瑞典文,一種說法是雖然出了瑞典用不太到,但長時間的學習可以向僱主表現出誠意就是了。

另外,之前有問學校華人校友的畢業去向,2015年17位有回覆就業調查的校友中有12位在瑞典工作,一點數據供參考。

二、差異化-

這點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瑞典就是個相較英美冷門的選項。差異化向來是個雙面刃,一個概念各自表述。我考量的大概有兩點,一點是瑞典這個國家本身的歷史和文化,二是瑞典的商業能力

台灣可能對北歐有被渲染過的美好想像,一般聽到我要去瑞典唸書沒遇到有什麼負評,倒是發現人人都有一個居住在瑞典的朋友,然後這些朋友們似乎都過得挺開心的。但我想無論是哪裡,都有其陰暗之處,就像龍紋身女孩電影中試圖描述的社會問題,或許多少影響了後來瑞典成為性別平等程度名列前茅的國家。在收到錄取通知之後,我就開始上瑞典文課,老師花了滿多時間跟我們介紹瑞典的文化,常常聽到一些匪夷所思的觀念(例如每年讓牛放假,或是瑞典規定18歲以下不能喝酒,但店家如果覺得買的人看起來25歲以下就得檢查身分證),但又覺得那樣想/做,似乎比較符合某種規律。

總之在文化、歷史這件事上還有很多可以去看去發現的。至於商業能力就比較偏向職業考量,如果對創業、科技或風尚相關產業有興趣的話,瑞典是滿好的選擇

三、國際機會-

之前在介紹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文章裡有提到這所學校的國際化程度相當高,因此不再另外贅述。不過如果是念MIB的學生,因為已經是雙學位了,就不能另外再申請其他雙學位。不過這個學位會到其他國家做Field Trip(2017/08/31 update: 今年的field trips是去拉脫維亞和烏干達各兩周!),也是夠充實的了。

我當時是注意到SSE的CEMS不必再另外申請,而且錄取即有交換學校,感覺省事不少。最後我被指定的交換學校是HEC Paris,是我當時的第三志願,因為在前五志願以內,算是最後決定去SSE的關鍵原因最後一根稻草。講白了SSE在各方面都符合我的想像,但在台灣幾乎沒什麼人聽過,雖然HEC Paris可能狀況也差不多,但到HEC Paris交換對於在歐洲找工作上多少會有些幫助,也就多少彌補了SSE的弱項,最後也就決定去SSE了。

這幾天Orientation下來,跟其他同學聊為什麼選擇SSE MIB,其實大家的理由都類似,但有時候我們的決策不見得建立在多周詳的思量上,也不見得是先有理由再有結論。上述理由冠冕堂皇的,但其實可能真正的原因也不過是It feels right, it has good vibes for m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