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這個部落格的動心起念是資訊分享,其實內容多少經過潤飾和調整,儘量提供佐證,並以清楚的方式呈現出來。
今年三月左右,PTT留學版多了幾篇以留學生活為主題的文章(例如這篇Purdue財金碩士就讀心得),相較以往以申請經驗為主的分享文,內容非常受用,能讓人對於就讀某個學位有比較貼近現實的想像。。
申請文常常令人有種「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錯覺,但然後呢?關於簽證、找房子、交朋友、課程內容、上課氣氛、找工作,如此種種,然後呢?
以前和正在留學,或是留學回來的朋友聊天,可能基於報喜不報憂的慣性,不熟的可能就輕輕帶過生活,熟的朋友才比較可能透露一些真實的負面感受,像是室友難相處,論文壓力大得患上憂鬱症,找工作的艱辛,當然還有現在比較常被討論的社交障礙。
很喜歡電影一一裡的一句台詞:「美國不是萬靈丹,跟結婚一樣。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開始留學,當然不會因此幸福快樂,但也不會只是悲慘生活的開始,它就是一個階段,如同所有階段一樣會遇到困難,會有突破,有笑有淚,而最後因損失趨避的慣性,感念當年決定出國的自己,我們總會告訴自己沒什麼路是白走的。
有一些部落格寫了挺多申請相關的心路歷程,但最後停在開學後一個月左右,我想是滿可惜的。雖然我也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但隨著申請季來臨,瀏覽量偶有上升(邊際效果非常大的鼓勵),有時會收到來信,希望之後還是還是繼續寫下去。
在開始寫「然後呢?」,也因此廢話會比較多一點。想了一陣子「然後呢?」該怎麼寫,最後決定還是得多參雜一些個人感受,文章的客觀參考性或許會因此下降,但如此可能更貼近這邊的生活景況。就閱讀的角度而言,就要多一些彈性的空間,畢竟感受終是人人不同,分辨出事實跟評價的重要性人人都能理解,但不留神還是會忘了退這麼一步。
而這是開始寫這邊的生活經驗時,希望可以提醒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