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 – 我在瑞典找到的四個兼職工作

嗨好久不見。

兩年的碩士漸漸進入尾聲,雖然課少了許多但還是莫名其妙忙得亂七八糟,找正職工作找得很厭煩,決定來這裡透氣,結果想了半天還是打算寫一個職涯相關的主題,畢竟這是絕大多數出國唸書,尤其念商的學生無可避免的大魔王。

如果從寬認定,這兩年在斯德哥爾摩得到了四個offer ,當然背後代表我寄出了無數申請信,花了龐大的時間準備動機信跟履歷,收拒信收到無感。外國人找工作基本上是一場越級打怪的遊戲(只有極少數工作會因為文化背景而佔優勢),這篇文章主要是希望下一個要打怪的人可以有一點前人申請/面試/工作經驗可以參考。

以下簡略介紹四個offer,四間都是瑞典公司:

#1: 小型顧問公司,領域為永續發展,工作性質彈性,專案性質,Title:Sales and Marketing Assistant,有薪

#2: 小型智庫,領域為人才培訓,兩個月的暑期實習,瑞典公司但工作地點在新加坡,Title:Sales and Marketing Trainee,有薪

#3: 小型創投,跨領域新創孵化器,三個月專案實習,Title:Business Intern,無薪

#4: 小型科技公司,領域為人力媒合,三個月專案兼職,Title:Market Research Project Manager,有薪

前兩份實習在這一篇這一篇文章裡都有概述,暑期實習結束後到巴黎交換,在那個浮華世界沒什麼強大動機把自己關在家裡申請工作,尤其電話面試一間公司時,雇主連寒暄都沒有劈頭就問我有沒有合法工作簽證,而發覺法國有很強的實習文化,商學院學生幾乎都要求全職實習至少六個月才能畢業,通常實習缺額都是供這種具強制實習的學生申請,理想上沒什麼問題的學生就直接拿return offer留下來,HEC Paris GE畢業學生甚至有兩年的找工作簽可以拿,而我連四個月都待不滿的一邊還要上課,決定覆蓋一張牌結束這回合,好好在巴黎享受所剩無幾的學生時光。

回到瑞典後,就得好好面對現實。我基本上是同時找實習跟正職,最終目標都是畢業後有工作為主,雖然找到實習並不一定保證能夠能拿到return offer,但鑑於瑞典職場很小關係緊密,大部分的工作職缺仰賴口耳相傳找到適合的人選,還是決定投資時間下去。

算是幸運地不出兩個月就拿了兩個工作offer,第一個是一間據說在瑞典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創投公司,三個月的兼職合約,公司有很多有趣的專案,走一個你對什麼有興趣我們就讓你做什麼的路線,雖然是創投但自己本身其實也是一間新創公司,面試的時候不斷強調他們不知道明天我會是閒得發慌還是忙到崩潰,拿到offer的時候很開心,因為我人生第一份全職offer也是一間創投,但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去成,算是有一個創投夢的遺憾,結果錄取後才告知是無薪實習(面試過程時公司說還沒有決定是否支薪,其實我本人有點傻眼,因為在面試的時候我很清楚說我希望有薪水,殊不知還是被將了一軍。

雖然瑞典的社會制度健全,但無薪實習也並不那麼罕見,尤其實在新創公司大多是無薪實習,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些實習工作卡了一些條件,實習是無法支薪,這個狀況在我第一跟第四份工作簽約時都有被提到(第二份是在新加坡所以約莫不受其規範),他們後來都是用Project-based 的方式聘僱我,才得以支薪。我在台灣的時候有很強的信念,認為無薪工是錯的,也打定主意絕對不接無薪工,得知創投不支薪的時候傻眼歸傻眼,還是起心動念覺得自己要不要先接下來,培養當地人脈跟經驗比較重要,畢竟並不是沒薪水就會陷入困頓,問了一些人考慮一天後,還是決定婉拒,畢竟眼下當務之急是找到一份全職,想來還是覺得可惜但也是無可奈何。

廢話說夠了,所以我怎麼找到一份工作的?

Step 1: 決定優先順序

在一切開始之前, 花時間去思考理想工作的樣子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設定目標工作的條件。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在於每天網路上釋出的職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能快速過濾哪些工作比較值得投資時間撰寫申請信,會有效率得多,個人覺得一天申請一間公司其實就很多了,我常常看職缺看了一整晚上結果沒申請半個工作,就有點不符成本效益。條件可以涵括是否支薪、工作地點、每週工作時數、工作性質、產業或任何可以被具體描述的條件。 這些條件是可以保持彈性的,但也不能太常變動,可以設上時間停損點來減少自己的游移不定。像是去年找暑期實習找得痛苦萬分,本來要求自己要有興趣啊要有薪水啊到了四月通通拋到腦後,畢竟能夠畢業才是首要目標,拜託有工作就好,只是後來還是很幸運在最後一秒投到有趣的工作。

Step 2:搜尋職缺

各個國家都有自己流行的職缺平台,花一點時間不難找到最流行的那個。但我最常用的是Indeed、學校招募平台跟LinkedIn。感受上可能因為自己不會瑞典文,用這些平台比較容易看到接受外國人應徵的職缺,效率比較高。LinkedIn 在我開始找正職之後比較常用,感覺有更多適合外國人的職缺,但競爭也更激烈。 四個offer的資訊來源:

#1: 學校職涯網站

#2: CEMS 網絡 (不知道什麼是CEMS 的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

#3: Indeed

#4: Indeed

Indeed 我通常會丟關鍵字下去訂閱每日郵件,然後再通知信裡開啟所有有興趣的工作之後再用刪去法刪除沒有機會的(所有要求瑞典文的工作 99%我都沒申請),我覺得光看Indeed其實就很夠,只是他每天會重複寄送類似的工作有點惱人。 我在書籤列開了資料夾,分別為[求職平台](Indeed, glassdoor, graduateland, 學校職涯網站, 各個新創公司共同招募平台)、[有興趣的公司招募頁面]、[有興趣的職缺頁面]跟[tips and recommendation],看到有什麼有趣的就丟進去,然後盡可能一個禮拜清理一次跟檢查有沒有新消息。

Step 3: 準備履歷和動機信

履歷:撰寫履歷的技巧無他,上網盡可能參考越多資訊越好,注意每個國家的習慣不同,然後依以為據生出第一個版本,至少不要犯太誇張的錯誤,再請很多人幫忙看,然後生修正版,基本上履歷沒有修到真的完美的一天,多數時候都是只要當下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寄出去了。持續修履歷是必要的,尤其如果有新的職務,寫敘述就得思考如何和之前的經驗相互呼應。很多工作之所以對一個候選人有興趣,主要還是因為有相關經驗。

我在台灣的履歷非常美式,不放照片,只有黑白,死氣沈沈的嚴肅。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我的履歷反應都是壓力很大,字密密麻麻。瑞典的履歷風格普遍比較平易近人,會放上照片,加一點顏色跟排版讓整體有些設計感,並且有一段profile簡短敘述你是什麼樣的人或是職涯目標。我拖拖拉拉一直到今年年初才全面大改版,改了之後的效果滿好的。 另外我也開始學會斷捨離,因為從大二就開始打各式各樣的工,履歷上拉哩拉雜一長串經驗,漸漸開始學會針對不同職位刪去沒那麼相關的經驗,讓版面看起來輕鬆一點。

有些人會針對不同工作修改履歷,我頂多就是刪掉或加上不同的經驗,其餘部分大同小異。

動機信: 基本上我通常分四段,第一段簡短介紹自己,第二段寫申請動機,第三段寫相關經驗,第四段總結收尾。動機信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重複履歷已經有的東西!然後記得版面也要有點設計感。 其實申請久了也會漸漸發現適合的職務可能就那幾種,我自己一開始是會認真寫每一段,久了之後就會生成可以供未來複製貼上的內容,但人資也不是笨蛋,所以偶爾穿插一些客製化的內容很重要。把公司網站掃過一遍、看最新新聞然後上linkedin參考一些員工背景,大概就可以摸出這間的公司一個樣子,然後再把你的想法帶進動機信裡就很夠了。

申請一間公司的時候寫動機信最花時間,是拿出誠意的時候,好事是拿出誠意並不難,只要看願不願意而已,所以可以的話還是多花一點時間著墨。 有些公司會限制動機信字數,最近申請的一間公司我足足寫超過了四百字,因為公司各方面都很符合我的目標跟期待,後來還是收到了面試邀請。動機很強的時候還是可以冒一點險。

Step 4: 收到面試邀請了!然後呢?

我覺得面試是另外一個博大精深的主題,很難三言兩語講完。

這四份工作的面試流程如下:

#1: 兩輪,第一輪一位創辦人(瑞典人),第二人兩位創辦人(瑞典人),都是面對面,都問常見的問題跟問學校狀況(因為兩位也都是SSE畢業的)

#2: 兩輪,第一輪直屬主管(土耳其人),第二輪另一部門主管(美國人),都是電話面試,除了一般問題第二輪有考情境測試

#3: 兩輪,第一輪PM電話面試(巴西人),第二輪創辦人(瑞典人)面試。第二輪有給兩個主題擇一做presentation

#4: 兩輪,都是直屬主管(法國人),一輪電話一輪面試,第二輪當場做了一些測驗,沒有很難。

在瑞典面試最大的心得,是這裡的環境是安全的,願意看見個人,可以就某程度暢所欲言。像是在台灣被問預期薪資,大概都要回答依公司期待,在這裡被問有沒有期待薪水的時候,我完全沒有遲疑就說有(只是最後還沒薪水真的是有點烏龍)。

另外像是第一份工作本來是commision base,後來公司被我說服得至少給基本底薪,這種事在台灣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也因為這樣,近期的面試心得大概是不需要過度準備,被問到什麼問題,比起一些冠冕堂皇的答案,好好地清楚地把想法表達出來更重要。如果公司無法接受你的想法,那大概文化上、本質上也不適合你,被錄取了工作起來可能不那麼順暢。我們當然都不喜歡被拒絕,但也許現在的我學到,找到適合的遠比找到好聽的重要許多,才更可以走得長久,把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分享希望能有幫助,祝各位求職順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