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SSE MSc International Business/CEMS 錄取者背景統計

10月學校就要重新開放申請了,今年SSE MIB在FT MIM的排名上升五位,居全球23名。主要上升原因是平均薪資提高超過五千美金。

學校也更新了我們這一屆的錄取者資訊,提供接下來有興趣申請SSE的人參考囉。

CLASS COMPOSITION

FALL 2017

MSc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MS MIM)

  • 53 students enrolled
  • 58% female students
  • 42% male students
  • GMAT range: 640-760
  • GRE range: 155-168
  • Swedes: 15
  • Other nationalities: 38
  • Average age: 24

Nationalities other than Swedish:
Germany, Italy, China, United States, Netherlands, India, Switzerland, Estonia, Taiwan, Finland, United Kingdom, Norway, Viet Nam, Poland, Iran, Czech Republic

我們班還有兩位是雙國籍,分別是羅馬尼亞和埃及。

開學一個月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條沿著水域的步道,天氣好的時候傍晚會去走一走,有次也是突然下起雨,但陰雲很快散去,那時碰巧趕上落日,不知道怎麼形容雨後眼中那一方框裏,出現了虹和霓,它們的盡頭收落進水,而周圍漸漸由綠轉紅的樹蔚從寬闊的道路連延下去,一切都籠在昏黃的夕暉中,很美也很平常的樣態。

若從學校正式Intro Week開始算(非正式是學生會辦的,比校方活動早兩天),今天剛好是滿一個月,也許是時候寫些記錄。

[課程]

SSE的學制一年有兩個學期(Semester),每個學期有兩個Term,一個Term大約是一個半月的時間。

這個Term有兩門必修課,分別是Creating International Firms, including an international two-week Live Project at Riga(以下簡稱CIF),以及Managing Human Dynamics in the Global Firm(以下簡稱MHD)。另外還有一門選修瑞典文課,這也是MIB學生唯一個選修課。原則上第一年的課都是學校決定好的,不能多修亦不能減修。

MHD的老師Hedberg, Per Henrik有搖滾明星的造型,但有著十足學者的心和氣質。永遠開放給學生提問,不時提醒大家有問題或對課程有任何想法,歡迎寫信給他。

這堂課每次上課動輒四小時,上下來是滿疲憊的。一般而言,老師會討論當周reading內容約莫一小時,一小時課堂活動(不一定會有),一小時討論剛剛進行的活動,然後再花一小時討論延伸理論或是開放給學生提問。

總體而言,有趣的部分是課堂活動,像是一對一當房客/房東,共同決定租屋契約條款;五人一組,每人手上都有三位假想的應徵者履歷,但每個手上的資訊稍有不同,給訂二十分鐘內討論出最適合公司下任財務長的人選,或是六人一組,各自有各自角色決定某財團要蓋深水港的合約細節(角色像是財團、環保局、其他港口代表、州長、工會等)。

這門課最重的是reading,一周上1-2次課,上一次課動輒40-100頁的文章要看。老師有時候會cold call,但多數的時候都是讓學生主動發言,常常一門課就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中結束。

後記:和老師約了一次office hour,針對作業和上課學習得到了滿好的建議,老師人很好溝通,如果對課程內有任何想法真的很推薦找他聊一聊,會很有收獲。對了,老師上第二堂課約莫就記得全班的名字了,所有表現好像都有默默被記錄的樣子。

CIF的老師Mikael Samuelsson滿酷的,同時也是個創業家,課程很像是創業課,從討論why go international、what is global venture。討論這些概念兩三堂課後,老師安排了一間公司(Wemind)參訪,讓學生分組用一周時間幫這間公司提出海外擴張計劃,然後簡報給公司創辦人。

這堂課的老師很有個性,在我們班上評價有些兩極。有些人滿喜歡他務實的教法(視各種模型如敝屣,當然不是全部,但老師顯然不喜歡太技術性的東西),有些人覺得他的教法令人無所適從,像是我們在討論如何衡量一個海外機會的時候,老師希望我們提出的是自己的價值主張,但大多數的同學都是用不同加權指標來衡量一個機會。但當同學問老師自己的methology,老師就輕輕帶過這題了…就像老師自己說的,他不太「教書」,他只確保我們準備課堂內容(作業、Present)是在正確的方向,符合教學目標就好(白話文就是我們自己摸索,他的責任是讓我們不要歪樓。)

今天(10/3)下課前,老師突然說One more question,I have a bike, which I don’t really use. But I don’t really want to sell it. So, do any of you need a bike? 然後台下就有人舉手,她於是乎就得到一台腳踏車了。真是非常神奇。

[生活]

這裡是個如果有精力絕對可以永遠不無聊的地方,要參加所有活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MIB的學生還有CEMS Club的活動可以參加,一周正式活動約莫1-3個(前天有Dutch Cantus,一種荷蘭的飲酒唱歌的聚會,還有各種荒謬的處罰,如果之後還有辦滿值得參加的),今天有一攤去看足球賽,非正式聚會目前平均一周有兩個(常常就是有人約喝酒想去的就去,我們班上週末辦了九月壽星的慶祝會,到某個同學宿舍pre-drink,然後pub-crawl到兩三點)。MIB/CEMS雖然人不算多,但舉辦/參加活動相較其他系的學生算是相當活躍。

除了MIB/CEMS,學生會SASSE也常常辦活動,這周就有辦給交換生的banquet(Sittning,在開學周也有一場辦給碩士生),下週有Culture Week,上週有Women Finance Week(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叫Women Finance Week是希望多鼓勵女性進入銀行業)。SASSE是SSE的學生會,底下還有很多社團和組織,像是各種體育、才藝性社團,我相信應該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活動。我目前和MIB同學聊下來,每個人約莫會參加2-3個組織或計劃,其他Program的同學好像就沒有這麼熱衷參加課外活動,像我們遇到Econ的學生常開玩笑說原來他們真的存在,Accounting是他們的好朋友但會出現,而Finance則總是被各種報告功課淹沒,但曝光率還滿高的。

開學第一周有一個Student Panel,邀請碩二的學生跟我們簡單Q&A,大家的問題幾乎都是圍繞在課程怎麼進行、哪些活動值得參加之類的。其中有一個學生在最後告訴大家“It is totally fine if you dont envolve in any activity, you will still have good life here.”。

 

可以分享的還有很多,只是得做的事也很多,那就下次再說了。

申請上了, 然後呢?

原本這個部落格的動心起念是資訊分享,其實內容多少經過潤飾和調整,儘量提供佐證,並以清楚的方式呈現出來。

今年三月左右,PTT留學版多了幾篇以留學生活為主題的文章(例如這篇Purdue財金碩士就讀心得),相較以往以申請經驗為主的分享文,內容非常受用,能讓人對於就讀某個學位有比較貼近現實的想像。。

申請文常常令人有種「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錯覺,但然後呢?關於簽證、找房子、交朋友、課程內容、上課氣氛、找工作,如此種種,然後呢?

以前和正在留學,或是留學回來的朋友聊天,可能基於報喜不報憂的慣性,不熟的可能就輕輕帶過生活,熟的朋友才比較可能透露一些真實的負面感受,像是室友難相處,論文壓力大得患上憂鬱症,找工作的艱辛,當然還有現在比較常被討論的社交障礙。

很喜歡電影一一裡的一句台詞:「美國不是萬靈丹,跟結婚一樣。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開始留學,當然不會因此幸福快樂,但也不會只是悲慘生活的開始,它就是一個階段,如同所有階段一樣會遇到困難,會有突破,有笑有淚,而最後因損失趨避的慣性,感念當年決定出國的自己,我們總會告訴自己沒什麼路是白走的。

有一些部落格寫了挺多申請相關的心路歷程,但最後停在開學後一個月左右,我想是滿可惜的。雖然我也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但隨著申請季來臨,瀏覽量偶有上升(邊際效果非常大的鼓勵),有時會收到來信,希望之後還是還是繼續寫下去。

在開始寫「然後呢?」,也因此廢話會比較多一點。想了一陣子「然後呢?」該怎麼寫,最後決定還是得多參雜一些個人感受,文章的客觀參考性或許會因此下降,但如此可能更貼近這邊的生活景況。就閱讀的角度而言,就要多一些彈性的空間,畢竟感受終是人人不同,分辨出事實跟評價的重要性人人都能理解,但不留神還是會忘了退這麼一步。
而這是開始寫這邊的生活經驗時,希望可以提醒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