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總結

託好心朋友之福,從紐約度了一個長假回來。過海關的時候,問you live in Sweden? 我答yes,where in Sweden? Solna. 這是一刷護照就有的資訊,海關不過是核對罷了,於是在系統裡我也就成了一千萬人口之一,在這裡也就過了這麼半年。

這半年所歷經的許多事情,是出發前從未想過的。一直很困惑那些年紀相仿,甚至是背景相似的人一一出了國去,他們是如何去銜接環境的差異。看那些社交軟體上的分享,多數是陽光、美食和滿臉笑容,似乎多數人不過就搭了飛機,落地然後就能安身立命,只有極少提及他們所經歷的困頓和難處。在開學後約莫一個月,突然有一刻也意識到,我也真的正在用英文學習一切,上課發言、報告和交朋友,一切也似乎自然而然運行著了,沒有預告鐘,也沒有什麼特別準備。

那時候並不知道,再一個月後,我會面臨前所未有的焦慮。我漸漸發現身邊同學各個都非常優秀,不只學識經歷,還有對待課業職涯的積極態度。我會發現有同學甚至在開始上課前就已經讀完了整本課本,在開學不過兩個月就已經被paypal錄取長期實習,還有當我還在糾結如何用英文有效溝通、表達複雜概念的時候,總有同學能在報告時信手拈來一個笑話逗得班上哈哈大笑。老師們的研究教學背景當然是無懈可擊,但更令人驚訝的是每份期末考試卷他們得花上超過半小時評分。可是和遠在台灣的朋友說話的時候,總是說真正令我學習的是身邊的同學,他們是我在這裡最珍貴的資產,讓我了解這世界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這樣的心情儘管是驅策你的推力,有時候在這個沒有陽光的城市,加上那段期間密集的作業和考試,也成為了巨大的壓力。得花很大的力氣完成別人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成果,像是教授輕描淡寫說是兩天可以完成的take-home exam,免錢的最貴,open-book的最難,我整整花上了五天,還因此幾乎裸考了瑞典文。講到那兩個剛結束的Take-home exam,真的是意想不到的艱辛,考完試甚至有了短暫的考試傷害,看到H&M只會想到innovation,看到卡車都會多看一眼是什麼牌子,和同學甚至統計起經過的連鎖咖啡品牌多寡,笑說逛街其實是在做田野調查。

很早就知道要找學期間的實習,也很早就知道不會瑞典文要得到實習的機率微乎其微。但當真正開始找實習後,才更意識到以前在台灣找工作的過程多麼受到學歷和當地人優勢的眷顧,常常只要比別人多提早一步準備,就得到面試機會了。而這裡除了實習機會不多,多數要求相關背景,當然光是語言就刷掉了百分之九十的機會(據我所知班上有實習的五位同學都至少會一種北歐語言)。而暑期的海外實習至今除了過了一個電話面試,其他求職信都石沉大海。你當然也想過用中文優勢來找工作,難得看到一間小型顧問公司在找Chinese-speaking Project Assistant,寄履歷隔天就看到另外一位中國同學被錄取了。

當然除了課業找工作之外,也發生了一些你做夢也沒想過的事。像是參加了Invite only的Nobel Nightcap Party看到諾貝爾獎得主難得不嚴肅的一面,他們跳舞、喝酒像是普通人,甚至厚臉皮地和其中一位得主照了自拍;認識了非常良善的朋友,為你準備了波斯傳統三餐,一一講解這些菜餚是怎麼做成的,在他們家廳廊聊童年時期的遊戲。像是昨天你和Mentor第二次見面(Nordea的董事,Financial Market的Head),在短短一小時間除了得到對履歷的意見,被提醒了許多在忙碌生活中差點遺忘的事,重新獲得了力量。而接下來最令你期待的,就是四月要去烏干達的Study trip了。

總結而言,也許我可以的是申請學校的過程固然辛苦,但真正的大魔王「們」的恐怕還在後頭,但同時也在這麼過程中,一個更廣袤的世界在你眼前漸漸成型,你會獲得難以想像的經驗,但也同時提醒尚未出發的你,從你抵達瑞典那一刻起,所有選擇都是昂貴的,無論是金錢上或是時間上,就連注意力也是稀缺資源。老調重彈,但不厭其煩地說,若重來一次,希望我會希望更善用時間在原本出國的目標上,往事已矣,希望下學期能至少改進這一點。

祝你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