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去年的這個時候,是我收到錄取通知的日子。

我還記得那時候在學校裡跑公文,等承辦人員的處理文件的時候,該月第一千三百零五次點開信箱,然後就看見錄取通知。那時候心情很平靜,SSE不是我的第一志願,但因為在面試完之後設下了一個條件,如果交換學校在前五志願內就不繼續申請其他學校,看到錄取通知的時候,大抵就知道申請馬拉松結束了,鬆一口氣的感受是大於開心的,總算完成了一件拖拉千萬年的事。

很快地就過了一年,雖然明天是期末考,昨天已經和同學討論考試一整天,還是上來寫幾個字的。這篇來寫寫幾件跟原本想像不同的事。

這個學位設計比想像中重學術,並將整個學位視為一體。

除了之前提過的Manage Human Dynamics的文獻之龐雜簡直折煞人,兩天之後的考試也是一口氣考上二十六篇文章,跟上次不同的是教授沒有佛心地選出重點文章。不過這們課的上課方式比較常透過小組討論、團體報告運用文獻內容,每堂課程結束前教授會給出15分鐘的總結,所有課程結束之後還有一次大總結,然後有之前MHD的經驗,同學之間也比較互助,分享各種上課資料或筆記,整體來說沒有MHD那麼令人崩潰。不過來這裡的一年,可能還要再說一次被五萬三千三百二十六留學人共同認可的體悟:英文!英文!英文!你的英文永遠不夠好!我本人已因為英文鬧出各種笑話跟各種崩潰(像是之前World Women‘s Day 同學跟我說要當bad bitches喲,看我一臉困惑,她說it is postive,然後我就說這是雙重否定,負負得正的概念嗎?她整個笑歪。)

(結果這篇文章沒在當天打完)

雖然一開始就知道IB很重團體,但它不只是重視課業上的團體報告還有作業,同學的特質也會自然而然間形成同儕之間密集互動的傾向。相較其他program而言,IB組織了滿多校內活動,也很多人熱衷參加校外活動、派對或是演唱會。我覺得最令意外的是,系主任讀電影的女兒竟然跟拍了我們的生活,準備要出紀錄片(究竟誰會看呢?)基本上他們選了幾位同學,然後跟錄他們課內外的片段,其中甚至有拍同學搬家和生日驚喜派對,這怎麼想都是「讀碩士」沒有算到的經驗。

所以有時候,在某個程度而言,我們真的覺得有點像實驗品。

另外一方面,我在二月初的時候終於,終於找到了一份實習。是在一間小型的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在他們網站上形容他們是small, entrepreneurial and easy-going team,面試和開會才感受到他們真真切切在實踐這三個特質。其實一開始公司是在找sales and marketing 的實習生,不會瑞典文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但他們完全出於來聊一聊的心情把我找去面試,問了很多跟我本人其實無關的問題(因為兩位都是SSE PhD,所以問了一些學校現況),但後來決定讓我做一個小的project試試看,而做法、薪水基本上都也很彈性,我們開會的時候甚至是其中一位創辦人幫忙寫note然後寄給我,雖然時間還不長,但這樣的工作模式跟台灣的職場比來真的非常不一樣。

再兩天就結束這個term的考試了,終於陽光不再是那麼稀缺的資源,期待復活節去北部滑雪,然後就是烏干達immersion trip!

十道和外國同學吃飯或是potluck 的菜色

留學真的會花很驚人的時間在煮飯這件事上,當然這也是個人選擇。在台灣也滿常吃義大利麵三明治什麼的,以為來瑞典食物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後來發現C/P值實在太低了,所以後來是能煮就自己煮(非常有意識地消耗從台灣帶來的食材,轉眼也快去交換了),煮著煮著就會想,食物果然是台灣人永遠的鄉愁啊。

這邊的亞超比想像中萬能許多,有賣義美的包子(標價和台灣差不多,但就是幣別換了……)、海底撈鍋底、沙琪瑪、台灣烏醋、鳳梨酥、馬玉山各種沖泡式飲品、還有各種醬料應有儘有(李錦記大概全口味都有了吧)。之前去紐約搬了沙茶醬、胡麻醬、麵線、一款我在台灣喝的咖啡,維力炸醬,除了後兩項其他後來發現瑞典都有賣,雖然蛋餅皮、貢丸這種超級台味的東西還是找不到,但要小解鄉愁倒也不是難事。

來這裡真的會煮很多以前沒煮過的東西,不過邀請幾次同學朋友來家裡吃飯,著實發覺飲食習慣上還是有些差別,但餐桌上的文化交流,也真的是留學生活最有趣的部分之一。以下就簡短記錄心得:

絕對不會錯的菜色:

  1. 餃子:接受度很高,一般亞洲餐廳也有賣,所以外國人很熟悉餃子的概念。自己做餃子皮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做了才知道台灣餃子店成本有多低。
  2. 壽司:之前有提過瑞典人對壽司的狂熱,所以這邊一般超市幾乎也都買得到做壽司的材料,還有壽司專用的醬油跟竹簾。

開胃菜&湯:

  1. 涼菜:這一道簡單來說就是冬粉拌紅蘿蔔絲、小黃瓜絲,吃葷的話可以再加雞肉絲或豬肉絲,然後加醬油、烏醋、糖、麻油(可加可不加)。適合人數多的時候做,上次做了滿滿一鍋竟然吃到幾乎不剩,成本又不高。
  2. 不建議煮湯:外國人不喝清湯,覺得是抹布水,上次燉了雞湯不受青睞簡直挫折,後來燉都找華人一起喝重拾信心。又一次做羅宋,但顯然別人文化裡的東西也做不到位。

合菜菜色:

一般若說要吃中菜,他們的想像通常是吃飯,所以就得炒幾個菜:

  1. 炒青菜:薑蒜爆個香,放個菠菜高麗菜青江菜,拌點蠔油就很好吃
  2. 番茄炒蛋:一樣簡單又下飯,可以讓桌上的顏色豐富一點
  3. 麻婆豆腐:另外一個講到亞洲菜的特色就是辣,麻婆豆腐算是可以淺嚐辣但又不會太辣的選擇,也算是好煮下飯,豆瓣醬加上蔥,也挺好看的。個人感覺是不特別合他們胃口,但外國人會很願意一試的菜色。
  4. 宮保雞丁:這道菜比較麻煩,要切蒜薑蔥還要加花生粒和乾辣椒,講究一點還得醃肉,不過我覺得比麻婆豆腐受到喜愛,每次煮幾乎都不會剩。(但我也沒煮幾次)如果是找伊斯蘭教的同學來吃,我覺得很適合

其他:

  1. 火鍋:是很不錯的選擇,沒什麼要切的,東西全部丟下去就對了。結果我同學最喜歡吃的是黑輪跟沙茶拌飯,我也是醉了。
  2. 椰汁西米露:這也是我出國之後才學的,不難做,材料亞洲超市也都有,瑞典人吃很甜,糖請務必多放。

 

其他同學補充:牛肉麵、紅燒肉/滷肉、煎年糕、蘿蔔湯裡的白蘿蔔(湯依然被表示奇怪)、糖醋相關、咖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