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找工作簽申請流程

(本篇寫於2019年七月,請以當前政策流程為主)

今天終於拿到找工作簽,這個過程有點奇葩,加上板上好像沒有太多資訊,所以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般最重要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時候該申請,因為申請要求學位證明,理論上是要拿到學位才有可能有學位證明,但學生簽證一般到期是6/30,課程也可能六月才結束。最保險的做法應該是修完所有課,拿到成績之後,請學校開立學分已修完的證明,再開始申請,否則移民局可能以文件不齊拒絕你。板上有一篇兩天被拒絕的血淚文可以參考。但缺點就是「可能」會等比較久,會被困在瑞典比較久,但比起收到rejection可能會影響之後的申請,同時浪費一千克朗,晚送還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在簽證過期前遞交申請,就能在瑞典合法居留,可以做非permanent job。

申請通過後,因為遲遲沒有收到卡,打了幾通電話給移民局,心得有四: 1. 電話要等非常久,不管前面有幾個人。我早上打前面只有兩個人等了快一小時,下午打前面有17個人也不過等了快一個半小時。2. 不同的服務專員對相同問題可能有不同答案 3. 他們給的資訊可能是錯的(移民局營業電話、營業時間、負責業務),代表你可能會白跑一趟 4. 如果他們要幫你轉到其他單位,務必跟他們拿電話號碼,因為轉過去很可能會莫名其妙斷掉。

以下附上我的時間表[結果出來前]

一月中-詢問何時應該送件,回覆問我人口號,但掉到垃圾桶我沒看到

三月中-不管三七二十一送件(這是錯誤的,請不要重蹈覆徹)

四月中-第一次被要求補件五月底-第一次主動補件。(我完成全部課程,成績還沒出來,學校開了一張文件,大致說我已完成所有課程,有信心我會準時完成學位)

六月中-第二次主動補件。(成績全部出來,學校開了一張我學分全部拿到的文件)

六月14日-照相+採指紋完成

六月24日-第二次被要求補件,我補的文件同第二次主動補件內容

[結果出來後]

Jul. 4 收到移民局說結果已出

Jul. 17 遲遲沒收到信打電話去問,移民局的人表示我的申請通過,但沒有居留證製作紀錄,建議我再錄一次指紋(我:你跟我開什麼玩笑)。理論上採過指紋,只要申請通過系統就會自動製作居留證並寄送,但顯然我這個環節出問題。Jul. 18 不信邪再打一次電話,這次移民局跟我說我的卡地址錯誤被退回,說我可以當天去Sundbyberg領取。我去了,結果工作人員跟我說他們改了規定,只有一三五才處理相關業務。

Jul. 19 再去一次移民局,移民局推測,我6/14錄完指紋後,系統抓到去年申請的資料,製作了6/30到期的居留證,然後6/18寄出,後來7/12被退回(因為信箱是c/o),發現錯誤,卡就被銷毀了。之後也沒有人聯絡我,直到這一天。我同時再錄一次指紋

Jul. 25 終於收到居留證

個人是覺得過程滿多舛,建議印指紋的時候可以詢問能不能親自取件,瑞典的郵政系統真的令人不是很放心。大概是這樣。

離台四年的碎念

2017年的8月15日,是我離開台灣前往瑞典唸書的日子。

這一個網誌最一開始的名字叫瑞典時序,起心動念是分享瑞典求學求職的相關資訊,因為一來當年網路上能找到的中文相關資訊相對稀少,再來是因為聽到我要來瑞典唸碩士,很多來自他人的問題都一再重複, 乾脆寫成文章分享給大家。所以一開始文章的性質多以實用為主,也有帶敘實性的生活紀錄,而本部落格長期不墜的熱門文章是GMAT自修準備心得,這要感謝Donz GMAT在他部落格上分享了這篇文章,穩定地帶來每日瀏覽數。

在開始這個部落格的時候,關於未來的模樣非常遙遠,很多事情都是在一片混沌之中,例如畢業之後不用說哪一個國家,連會做什麼樣的工作也沒有個頭緒。關於這個部落格的未來更是,既然分享留學資訊的目的已經達成,有一種畢業後這裡的階段性任務也結束了,任憑雜草叢生也無妨,於是2020我就僅僅發了一篇回台隔離的紀錄

但畢竟是個有話想說的人。

年初對於新的一年總有一股雄心壯志,今年訂下了寫作目標,第一篇就寫疫情,那是一篇很認真花時間寫的文章,寫算給住在瑞典的自己一個交代。當遇到了一個世紀大流行病,每天都跟前一天八十七分像,該怎麼理解瑞典跟台灣這兩個平行時空,於我是個值得一問的問題。本來只想寫一篇抒情紀錄,不小心就寫成了長篇大論,乾脆投給了從小看到大的天下獨立評論,獲得刊出還是小小開心了一下。人生任務解鎖加一。

文章有人看向來是繼續寫下去的最佳動力。雖然沒有達到一個月一篇的目標,但總是比去年多寫了很多。讀者反饋的即時性和數量都大幅上升,每一則回應跟反饋都累積成發下一篇文章的養分。從這個部落格也時不時收到信件,常常在來信問題中看到以前的自己,希望自己多少有像四年前幫過自己的人一樣解開了一點疑惑,雖然大部分的問題,只能讓時間來回答。

今年生日的時候,決定給自己的禮物是把這裡的網址改成自己的名字。這麼做的主因是想淡化這裡的瑞典色彩。我其實在決定來瑞典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動機都是基於職涯考量,學費總是要賺回來。對瑞典乃至北歐的憧憬倒是相當稀薄,至多對瑞典因著距離產生的美感有點興致,我對瑞典文毫無興趣,不認識任何瑞典人,沒有真的思考過在社會福利國家生活是什麼意思,更從來沒有考慮過要在瑞典待上一輩子。離開時,我知道我會離家很遠,會是一段不短的時間,如此而已。

在瑞典生活,可以談的主題很多,但四年過去,與其說我在瑞典認識瑞典,不如說我從瑞典認識世界。一來是我在學校在公司遇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成為至交的各國朋友,其多樣性帶給我的刺激和影響遠大於瑞典社會本身。二來是離開了學校進入職場,可以談論的主題又更加多元,同時我也希望自己不要老是只談工作,雖然瑞典職涯相關的分享總是帶來高流量(因為實在太少人在講),但生活還是有其他值得花費力氣的地方,分一些思緒過去有益身心健康。

四年後的今天,當初的不確定性漸漸被敲磨搥揉出了一個形狀,其實說我在瑞典四年並不準確,因為碩士期間我有大半時間不在瑞典,真正跟瑞典建立情感還是在新冠後,各地鎖國讓我們切切實實地成為命運共同體了。但離台四年是準確的,離開台灣這麼長的時間,終究成為一位了一位異鄉人,這其實比我想像地困難,在海外生活如盲飲雞尾酒,視覺有點刺激喝起來有點踩雷又有點醉的危險,但時不時還是會感念單純的母體奶水,像是和同事開會竟然有次不假思索說出了「對!」,再寫下去又會是滿紙盡荒唐,明天忙搬家,擇日再聊。

部落格換一個名稱,說穿了還是換湯不換藥,但背後有新的期許和走向,最後一樣老掉牙地希望自己多寫。而沒錯這是一篇沒有重點的流水帳,感謝你看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