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瑞典公民

如同遞出申請後的其他日子,百無聊賴地登入移民局網站,預期看到千篇一律「公民申請中」的字樣,沒想到今天看到的是「你是一位瑞典公民」。

真的結束了嗎?六年半的時間,我真的從移民局畢業了。今年年初本來就把拿永居和公民列為年度目標,甚至可以說是今年最重要的目標。這可能是一個有點偷懶的目標,畢竟這實在不是一件操之在己的事。知道申請之路艱難,整年的年度計畫都保持著一定彈性,尤其旅遊計畫只排了短程短期,臨時取消也不會損失過度慘重的機票和住宿。本來看一些分享就有觀察到移民局處理案件速度漸快的跡象,可喜可賀此目標在今年第一季便達標。

鑑於分享申請公民的經驗中文資料不多,規則又一直在變,打鐵趁熱分享一下申請經驗。

申請背景:

2017.8 搬來瑞典

2017.8-2019.6 學生簽

2019.6-2019.12 找工作簽(學生簽的延伸)

2020.1-2021.12 第一張工作簽

2022.1-2023.12 第二章工作簽

2024.1 拿到永居

2024.3 拿到公民

申請公民的時程:

2024 Feb 3 – 遞交申請

2024 Feb 6 – 移民局要求繳交護照和永居卡

2024 Mar 5 – 移民局收到護照和永居卡 

2024 Mar 5 – 移民局寄回護照,永居卡沒有退回,移民局是說在等待結果期間,沒有永居卡不能出國

(我二月底出差去西班牙所以拖到三月才寄出,但信件裡有說被要求後兩週內繳交,要不然移民局有權拒絕該次申請。)

2024 Mar 19 – 移民局電話打不進去,遂在移民網站上留言說我希望聯絡案件負責人,因為即將有出國需求。隔天客服回覆我的案子還沒被指派負責人。

2024 Mar 22 – 做出通過決定。

2024 Mar 25 – 網站上更新結果。

細心一點的人會發現依規定應該要永居拿滿一年才能申請公民,但因為我和瑞典人同居滿兩年,視為sambo所以可以省去這一年。

回顧這六年半的公民之路,一個適切的用詞可能是穩紮穩打:乖乖交稅,不輕舉妄動,雖然還是每年離境的時間不短,但也不過分誇張。我在這裡買房嫁人沒有犯罪紀律,大概就是個乖寶寶移民蓋章。在讀永居相關規定的時候,發現永居並不是真的「永久」居留,如果離境太久再次入境瑞典,可能會被質疑是否有居住在瑞典的事實。若被認為和瑞典聯繫不深,是可以被剝奪居留權的。至於離境多久才會讓移民署產生疑慮,怎麼判斷和瑞典聯繫深不深,就是一個沒有人說得清楚的事了。

補充一點,其實前幾年和當時的男朋友交往一陣子後,有認真考慮要不要轉同居簽,畢竟同居簽申請永居更快,但後來還是因為申請同居簽不知道要等多久,還可能被要求離境等等,決定走一個敵不動我不動的路線,維持拿工作簽的身份。也有聽說如果拿工作簽期間都是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審查可能會更快。而我在第一張工作簽時有換過一次工作。

非歐盟身份當然有些時候令人沮喪。一開始來瑞典唸書,非歐盟身份得交學費還可以理解,但畢業後找工作也曾血淋淋二面通過後,因為我沒有身份而被拒絕;後來買房子,某兩間銀行也直說是因為我非歐盟公民,在有貸款承諾(loan promise)以及頭期15%的前提下,交屋時我被要求提房子總額的50%頭期款才能放貸,簡單來就是只貸款給我瑞典籍的同居人,我的部分需要全額現金,差點因為貸款下不來而訂金付諸流水。

現在這層憂慮總算沒了,雖然不算是太艱難的六年,但還是有重獲自由之感,不需要步履維艱。未來可以投票,可以在歐盟區自由遷徙居住,可以在機場跟高高走歐盟通道,真是令人感動。

最後感謝一下所有曾經被我煩被我問申請細節並提供經驗的前輩們(例如催移民局似乎是一個有效的做法)。申請公民不是必須,但如果也是你的目標之一的話,祝你跟我一樣或甚至比我更順利!

P.S.今天也是我和高高在一起五年的紀念日,感謝瑞典送我們這個禮物。

P.P.S. 今天得知我獲得公民權後十分鐘,敝公司宣布裁員,這又是後話了……。

P.P.P.S.如果你已經是瑞典公民,記得上Försäkringskassan 申請你的 EU kort.

P.P.P.P.S. 如果你在申請路上,推薦加入這個社團,這應該是申請永居公民主題最活躍的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48484955338967

P.P.P.P.P.S 我正在Substack進行百日書寫練習,這一篇文章是該系列第17篇。近期預計寫我對移民身份的所思所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歡迎去那裡找我!

回台辦婚禮 – 遠端籌備跨文化婚禮記事

這一篇是寫給已經決定回台灣辦婚禮,但不知從何下手的新人。

前言:先來給一下時間軸和背景,幫助你理解這場婚禮是在什麼條件下完成。

主要時間軸以下:

2022.06 求婚 

2022.07 決定回台辦婚禮

2022.10 下定場地

2023.01 決定婚攝

2023.02 決定婚秘

2023.05 決定婚佈

2023.10 婚禮舉行日

背景:我和我先生居住在瑞典,先生瑞典人,不諳中文,所以我基本上負責大部分的籌劃。

另外就是如何籌備婚禮的文章已經滿坑滿谷,這一篇文章是針對「遠端」籌備「跨文化」婚禮可能有的問題來撰寫,就不著墨「怎麼選場地」、「要不要找婚錄」、「伴娘要找幾個」這類的基本問題了。另外,這不是一個三個月速成的婚禮筆記,從時間軸可以看出我們時間算充裕,走一個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完成的路線。我們沒有請婚顧。基本上有請婚顧的話他們會幫忙抓時間軸和推薦廠商等等,原則上(非控制狂)新娘會輕鬆很多,這一篇的參考價值也可能不那麼高。

首先第一個問題:遠端籌備可行嗎?會不會很難? 既然我已經辦完了,你也大概知道答案了:完全可行。我的主觀感覺是不難,只是瑣碎,但沒有什麼時刻讓我真的會想要是人在台灣就好了。唯一真的就是場地要早點訂,訂了之後一切就可以開始運轉。

但另一方面也因為人不在台灣許多事情基本上從簡,例如沒有試吃喜餅這類環節,直接選擇老牌廠商,或是場地也以室內為主,省去室外證婚等流程。很多人對婚禮的想像依賴著「他人」的想法和期待,但本質上婚禮其實是有很多彈性的,例如台灣普遍三套造型,瑞典人聽了都不可思議,他們往往一套穿滿整場婚禮,頂多婚後派對換上方便跳舞的衣服,更難想像有些台灣新娘碌力穿到了五套造型。而我從簡就是穿兩套,一中一西。

講到禮服,可能是比較會不知道怎麼處理的環節。台灣習慣用租的,往往婚禮前幾個月就試穿完成,婚禮前可能還會再去工作室微調尺寸版型。我是有遠端和一家婚紗公司視訊看婚紗,但一來沒有特別喜歡他們的風格,二來租他們禮服的價格直接在瑞典買禮服都還綽綽有餘有餘,各種包套方案有夠複雜,更沒有勇氣回到台灣才開始試穿,便決定自己搬禮服回台灣。我有打電話跟寄信到華航問能不能帶禮服手提上機,收到的答案是可以,不需要特別申請,實際上飛行時也沒有受到刁難,我也有問機組人員能不能掛在衣櫃裡,但這就要看飛機乘載狀況和機型了。

可以提一個跨國婚禮很大的優點,就是當大家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或是不想怎麼做的時候,能重新反省其中對我們的意義(或是拿文化不同當擋箭牌)。文化差異也會使得某些時刻特別珍貴,例如新娘謝親恩時,我爸爸一開始非常堅持不讓高高跪下,因為這不在瑞典的文化裡,爸爸不希望讓高高感到不被尊重,也聽說有前例外國新郎臨時被叫跪父母,但完全不知所以就跪下而留下陰影。但我跟高高事先就好好溝通,這對他完全沒有問題,他理解其中文化意涵,也願意一跪一叩,後來便以一跪一叩成局。而最傳統的三跪三叩對我們來說都有些超過了。(另外碎嘴一下我不喜歡最後送客的喜糖籃,那往往是破壞畫面的元兇,而且多數的賓客還真的是沒那麼想吃糖果,所以我最後一個把喜糖籃放旁邊讓客人自己拿。)

大家可能比較擔心遠端溝通的問題,我只能讚嘆科技進步和台灣服務業的精神,基本上都很順暢沒有太多問題。多數時候我可能睡前追進度問問題,起床時就會收到訊息回覆。電話聯絡上廠商大多都很能配合我的時間通話。但在一開始找廠商的時候,如果察覺到廠商回覆沒那麼有效率,我的確會默默放觀察名單,畢竟都只能靠通訊聯絡如果都找不到人大概會釀成災難。

婚禮上要用哪個語言也是讓我想了一波。主持人是我的伴娘之一,主持稿是我們一起寫的,鑑於多數賓客是台灣人,還是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英文的用處是讓外國賓客知道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不過四個致詞莫名地全部都是英文,所以最後決定印出致詞的翻譯給大家參考,一桌兩本,比較可惜的就是新娘我本人因此會事先知道致詞內容。

一個整體心得是,跨文化婚禮有更多空間,但自己籌劃要創造自己嚮往的風格(aka 有所要求)其實是一件極度費心的事。有預算能讓廠商千依百順當然另當別論,但多數廠商其實都已經有一套自己的流程,如果要另外調整往往用驚人的加成讓你退步,舉例來說我想在場地掛燈籠,一開始的場佈報價掛一顆燈籠要一萬台幣,我真的是不能更震驚,掛十顆燈籠就要十萬。另外像是場地有附輕音樂播放清單,但我們最後是自己一首一首挑中英瑞典歌,才有自己想要的氛圍和味道,雖然當天我本人沒什麼注意到音樂,但有耳尖的朋友聽出來我們的用心,也就不枉費週末一首一首過歌的時光。

最後一個問題,要多提前多早回台灣?我們是婚禮前十天回台灣的。十天不能說綽綽有餘,一些前輩都說至少要來到一個月回來準備。但鑒於那段時間是我們兩個人的工作旺季,我們還是賭了一波。那十天新娘本人當然是過得十分充實,看場地、跟新秘見面溝通、買飾品、撐轎腳、跟無數的人過流程、印誓詞翻譯等等,新郎就還算充裕,水土不服了一天,也還穩穩當當度過了。

舉辦婚禮是件無比魔幻的事,籌備時想的是賓主盡歡的一場喜筵,到了當天才深深明白這些年被愛的是自己。何其榮幸能夠擁有一場集結眾人之力的婚禮,難以言喻我對每一位應允幫忙,以及遠道而來的親友的由衷感謝。

我相信越來越多新人辦婚禮會做好分工,但就我的觀察普遍來說婚禮依然是新娘主導居多,我極度建議兩人可以固定時間更新進度和討論想法,能讓新郎負責的事絕對不要客氣(例如高高就負責獲得各種好評的影片和婚禮網站)。在此致敬所有有勇氣在疫情期間辦婚禮,反覆被新冠疫情折磨的新人。祝大家籌劃順利,若有其他問題,歡迎留言我盡力回答囉。

(我最近在Substack進行百日書寫計畫,這是計劃的第二篇文章,我原則上不會把所有文章都放到wordpress,如果你有興趣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訂閱。)

五年回顧 – 那些對於婚姻的困惑、理解和想像

登記日在即,趕忙完成這篇文章。

平心來說,結婚自小不太算在我的人生清單需要打勾的項目,但也於是我也站在這個分叉點上,也許值得寫下這個時間點我對於婚姻的困惑、理解和想像。

不久以前,我對於婚姻充滿疑問,實在找不出非得結婚的理由。我可以理解對愛的嚮往,對親密的追求,但對於婚姻的想像始終薄弱。一開始堅信關係是兩人的關係,無論一段關係如何運作,其他人都是被期待不皺眉頭不多口舌。但有趣的是,儘管結婚更出於兩人的選擇而不是社會壓力,瑞典2020年的離婚率依然來到了68%。

而回到台灣社會,那當然不同光景,長輩對於過了某個年紀非要人結婚的癡迷程度不亞於一般人氣溫高於二十八度一定要開冷氣。夾在這兩個文化中間的我,有一段時間到處問已婚人士為什麼要結婚,結論就是除了實質效用的簽證、保險/遺產受益、津貼加給和減稅,稍稍具有說服力,其實也真的沒什麼非要結婚不可的理由。

有人會說:「一個人走得快,兩個人走得遠」,但這裡藏了一個謬誤:一個人的目的地和兩個人多數時候是不一樣的。我對於婚姻最大的困惑也就是來自於這兩種目的地的未知性。這個未知性讓我覺得結婚很難是一個純粹理性的決定,除非是前面提及的那些實際理由。或是共同利益涉及的範圍效果即時又龐大(像是政治聯姻這類大唐公主嫁番邦以求和的故事)。

那麼,我是什麼時候覺得可以結婚的呢?回想起來,在交往初期高高甚至是個不打算結婚的人,在我們的故事裡也沒有那個扭轉一切的關鍵一刻,比較像是一個沙漏隨著時間累積,點滴鋪成了結婚的想像,不完全出於一時衝動,也不完全是外力驅使(aka 家人叨念)的結果,而是過去幾年裡,我們培養了想像未來都有彼此的能力。

許久以前的一天睡前,我問高高婚姻對他的意義是什麼,他在半夢半醒說那是兩人公開地承諾會對這段關係盡最大的努力。這是一句很平常的話,但細究起來,暗示了個人獨立性在一段關係裡會產生的矛盾及衝突。「把我視為我們」說起來容易其實放棄一部分的自我從來不容易(尤其我們生在一個如此強調個人獨特性的時代)。在一段關係中,在面對決策時,只有當兩人都得將共同利益放置於自我利益之前,才會有機會產生更大的「共同」效益。也因此當關係出現破裂時,「我犧牲了那麼多」總是那句無可反駁的埋怨,因為當共同利益不再受一方/雙方重視,一個人在關係中所削弱的獨立性,無可厚非地會被加上底線粗體給強調出來。

過去四年,我們學會了非常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待,儘管有著語言和文化隔閡,又或者就是因為有著語言和隔閡,我們不會總是期待對方讀空氣,有什麼不滿或意見就好好地談談。說起來很老套,但「共同解決問題」真的讓我(們)更有信心一起好好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那些問題小至衣服如何擺放大至我們的十年五年計畫。我們在此時此刻聽見彼此,那一份願意理解並接受差異的心意,以及戮力同心找尋解法的時刻,給了我對於婚姻的信心和期待。

把婚姻寫得這麼不浪漫也真是很難得了。終歸到底,結婚大概不過就是一個人生選擇,為當前生活起了定錨的作用:選擇了一個人,願意從此共同度過餘生,它深切地影響一個人的生命主題和調性,反映了一個人重視以及不重視什麼。而最魔幻的時刻就是,當我們在我之前,我卻仍然還是我自己。

五年回顧系列:

  1. 轉職的契機與新工作內容
  2.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3. 融入一個社會
  4. 對於婚姻的想像與理解
  5. 文化解讀的困難

輸入電子信箱,訂閱這個部落格:)

五年回顧 – 現職

去年三月的時候默默換了一份工作。很多人問為什麼離開前公司,其實也沒有什麼非得離開的理由,公司經歷了一個小重組,但還算待我不薄,加了薪換到了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組。還記得第一份工作簽完約那天踏出公司時,我還對自己說無論如何好好待滿五年吧。那天下著小雪,很冷,但內心真的完全準備好為這ㄧ間公司好好賣命個。結果不到一年半再度打臉自己,機緣是之前有緣無份的職位又重新開了缺,輾轉面試後便獲得了目前的職位。當下也沒有看其他機會,真要說為什麼要換工作,大概就是看到了更想做的事,還想多多嘗試。

新的這一份工作是在瑞典5G設備電信商愛立信做全球行銷,就是之前Sony Ericsson那個手機品牌的後半部。職位名稱很抽象地寫進Unifying value proposition,我們組隸屬於策略內容行銷,主要負責的就是定義愛立信的價值主張並在各行銷活動中確保其執行的一致性和共創效應。這大概也屬於以前怎麼想像不到的工作類型。需要這樣的角色的公司通常都具有一定規模,也要對行銷有足夠重視(也就是願意花錢投資的意思)。

剛上任時果不其然有一段不短的陣痛期,通訊產業的調性跟以前做過的電子和金融消費品有很大的差異,行銷的手法也非常不一樣。幸運的是我有帶我的小老闆非常有耐心地補足我知識上的缺乏。小老闆年資十幾年,從工程師做到行銷,從區域市場做到總部,資歷完整經驗豐富,卻非常歡迎我挑戰他的想法或覺得不合理的事。能在職場有亦師亦友的關係真的很難得。

這份工作正式成為我人生目前做過最長的正職,細心一點的人或許會意識到我是在疫情間就職,之後就無縫進入所謂混合式辦公的模式。疫情剛開始之際,有許多關於遠端求職或辦公的教戰守則,不知為什麼我這一年半來覺得沒有什麼太值得分享的技巧或經驗,當時面試也是在線上,第一次見到同事也是上工半年後的事,一切都非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總結來說,第一次轉職來得毫無預警,面試也算順利,可能就是跟這間公司有緣吧,到目前為止也待得愉快,內部有很多不同的機會也公司也非常鼓勵員工內轉發展不同技能,覺得是一間跟自己三觀有合的公司。如果有人也在其他公司做類似的工作,歡迎聯絡交流分享心得。

離台四年的碎念

2017年的8月15日,是我離開台灣前往瑞典唸書的日子。

這一個網誌最一開始的名字叫瑞典時序,起心動念是分享瑞典求學求職的相關資訊,因為一來當年網路上能找到的中文相關資訊相對稀少,再來是因為聽到我要來瑞典唸碩士,很多來自他人的問題都一再重複, 乾脆寫成文章分享給大家。所以一開始文章的性質多以實用為主,也有帶敘實性的生活紀錄,而本部落格長期不墜的熱門文章是GMAT自修準備心得,這要感謝Donz GMAT在他部落格上分享了這篇文章,穩定地帶來每日瀏覽數。

在開始這個部落格的時候,關於未來的模樣非常遙遠,很多事情都是在一片混沌之中,例如畢業之後不用說哪一個國家,連會做什麼樣的工作也沒有個頭緒。關於這個部落格的未來更是,既然分享留學資訊的目的已經達成,有一種畢業後這裡的階段性任務也結束了,任憑雜草叢生也無妨,於是2020我就僅僅發了一篇回台隔離的紀錄

但畢竟是個有話想說的人。

年初對於新的一年總有一股雄心壯志,今年訂下了寫作目標,第一篇就寫疫情,那是一篇很認真花時間寫的文章,寫算給住在瑞典的自己一個交代。當遇到了一個世紀大流行病,每天都跟前一天八十七分像,該怎麼理解瑞典跟台灣這兩個平行時空,於我是個值得一問的問題。本來只想寫一篇抒情紀錄,不小心就寫成了長篇大論,乾脆投給了從小看到大的天下獨立評論,獲得刊出還是小小開心了一下。人生任務解鎖加一。

文章有人看向來是繼續寫下去的最佳動力。雖然沒有達到一個月一篇的目標,但總是比去年多寫了很多。讀者反饋的即時性和數量都大幅上升,每一則回應跟反饋都累積成發下一篇文章的養分。從這個部落格也時不時收到信件,常常在來信問題中看到以前的自己,希望自己多少有像四年前幫過自己的人一樣解開了一點疑惑,雖然大部分的問題,只能讓時間來回答。

今年生日的時候,決定給自己的禮物是把這裡的網址改成自己的名字。這麼做的主因是想淡化這裡的瑞典色彩。我其實在決定來瑞典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動機都是基於職涯考量,學費總是要賺回來。對瑞典乃至北歐的憧憬倒是相當稀薄,至多對瑞典因著距離產生的美感有點興致,我對瑞典文毫無興趣,不認識任何瑞典人,沒有真的思考過在社會福利國家生活是什麼意思,更從來沒有考慮過要在瑞典待上一輩子。離開時,我知道我會離家很遠,會是一段不短的時間,如此而已。

在瑞典生活,可以談的主題很多,但四年過去,與其說我在瑞典認識瑞典,不如說我從瑞典認識世界。一來是我在學校在公司遇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成為至交的各國朋友,其多樣性帶給我的刺激和影響遠大於瑞典社會本身。二來是離開了學校進入職場,可以談論的主題又更加多元,同時我也希望自己不要老是只談工作,雖然瑞典職涯相關的分享總是帶來高流量(因為實在太少人在講),但生活還是有其他值得花費力氣的地方,分一些思緒過去有益身心健康。

四年後的今天,當初的不確定性漸漸被敲磨搥揉出了一個形狀,其實說我在瑞典四年並不準確,因為碩士期間我有大半時間不在瑞典,真正跟瑞典建立情感還是在新冠後,各地鎖國讓我們切切實實地成為命運共同體了。但離台四年是準確的,離開台灣這麼長的時間,終究成為一位了一位異鄉人,這其實比我想像地困難,在海外生活如盲飲雞尾酒,視覺有點刺激喝起來有點踩雷又有點醉的危險,但時不時還是會感念單純的母體奶水,像是和同事開會竟然有次不假思索說出了「對!」,再寫下去又會是滿紙盡荒唐,明天忙搬家,擇日再聊。

部落格換一個名稱,說穿了還是換湯不換藥,但背後有新的期許和走向,最後一樣老掉牙地希望自己多寫。而沒錯這是一篇沒有重點的流水帳,感謝你看到這邊。

在斯德哥爾摩被偷的經歷及後續處理

這是一篇2020年八月寫在臉書分享的舊文,以防有人需要類似資訊就順手貼過來了。

昨天我在Odenplan 的espresso house後背包整個被拿走到現在都還有點驚魂未定,雖然今年瑞典求學或工作的人可能比往年少許多,但還是上來提醒大家一下,雖然北歐治安傳說相對良好,但心有歹念的人全世界都有,千萬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我來瑞典第一年就聽說好幾個人的手機被偷/搶走,也聽過咖啡店有人電腦直接從包包裡被拿走,沒想到事隔幾年自己還是被小偷擺了一道。

事發非常快速,我本來一個人在咖啡店工作,後來幾個朋友來我們想換位子,然後我就把背包放在腳邊地上,旁邊也有我朋友的包包,本來咖啡店人不算多但突然就很多人走動(包括我們換位子跟店員來收碗盤),所以我就想確認包包還在不在,然後它就真的不見了…保守估計從被偷到我發現不超過十分鐘,甚至不到三分鐘都有可能。後來店員有說她看到有人拿走我的後背包,她有正確形容我後背包的特徵,但她看到拿的人其實後來還在店裡(但店員也不是百分之百確認是同一人),我也有上前要求請那個可疑人讓我看他附近有沒有藏包包的跡象,但可惜沒有看到。找了快一個小時我們才終於放棄。後來店員有說Espresso House 偷竊其實不少見,尤其他們沒有店內監視器,小偷也知道並利用這一點行竊,所以真的發生了他們能幫忙的並不多。被偷的東西包括兩支手機鑰匙電腦電子閱讀器,接下來稍微分享一下後續處理,希望你們都不會用到:

  1. 立刻上網報案:https://polisen.se/utsatt…/hjalp-och-stod-fran-samhallet/

報案基本上很雞肋,不太可能會破案,但公司財產如果要跟保險公司索賠需要報案編號,所以我還是要報,報完之後你會收到一封信說police report 會在5-10天內送達你家,但如果你很急(像是我)可以直接去警局,有機會當場拿到報告。報告內容可以填寫遺失電子產品的序號,建議大家現在可以一保留這些序號,如果未來贓物被尋回他們會靠這個序號找主人。序號通常在包裝盒子上有,Apple產品同一個ID下都可以在某一個裝置查詢到。

  1. 被偷手機定位:手機如果是iphone即使開著Find my iphone 基本上小偷一關機就沒用,但後來查到蘋果在iOS13的版本有新app叫Find my,就算關機還是可以傳送定位訊號,有興趣的人可以把這個功能開啟。
  2. 新手機復原程序:我為求省事很認命直接去買一支新手機,然後到本來的電信商申請同一號碼的新SIM卡,前後花不到五分鐘還不用錢,告訴店員你手機被偷,給他看你ID卡,他就會給你同一號碼的SIM卡並取消舊卡,這是我第一次覺得瑞典效率是意料之外快,畢竟一堆事情都綁著號碼,沒有號碼會很崩潰。
  3. BankID:拿回號碼之後,就可以重辦一個BankID。我的銀行是SEB,當初開戶的時候他們有給一個digital pass之類的綠色裝置,如果這個裝置有留著基本上可以在家裡依照網站操作重新申請BankID,沒有這個裝置就要跑一趟銀行重新申請一個,行員一樣要看ID卡。
  4. 鑰匙:我還滿幸運的是房東都有備份鑰匙(我正在搬家所以有兩副鑰匙被偷…),所以只要約拿就好,並付打副本成本費用。另外一個作法是請鎖匠,聽說很貴而且可能還需要某種同意書之類的。沒有備份鑰匙的話強烈建議打一副放在某個朋友家。

雖然這真的是一件不幸而崩潰的事,遇上了也只能一步步處理,但不幸中的大幸是我有把放卡片的卡夾放身上,銀行卡居留證ID都還在,如果ID卡遺失整個復原流程大概會拖超過一個月,現在不到一天覺得除了工作進度跟財務損失,大部分能處理的事都差不多上軌道了。謹以自己的血淚史,供各位謹惕。

返家路遙 – 歐洲瑞典返台及台北天閣南西隔離十四天紀錄

11/20 更新:

  • 12/1-2/28期間(不確定2/28是否就截止),不論是否有台灣國籍,入境及轉機登機前須附:3日內COVID-19 核酸陰性報告
  • 日期以報告日與工作日計算,不算入當地國定假日
  • 可為紙本正/影本或電子報告,內容要清晰清楚且完整
  • 報告內容必須含:登機者護照姓名、出生年月日(或護照號碼)、採檢日及報告日、疾病名稱、檢驗方法及判讀結果等
  • 如果有特定國家取得檢測有困難,經外交部確認仍可登機,但須採取入境檢驗措施
  • 12/1是當地班機啟程日,不是班機到達台灣時間

時隔一年再發文,完全沒想到會是這個主題。

我從小就是一個喜歡搭飛機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搭飛機的時候有一種把各種煩惱拋到九霄雲外的魔力,在飛機上有電影可看,又偶爾有機會和鄰座的人開啟對話,萍水相逢毫無壓力的閒聊總是特別有趣。後來選了一個離台灣超過八千里的國家工作,從來沒有覺得這是特別遙遠的距離,畢竟搭上飛機儘管要花上十幾個小時,加上轉機時間有時候整趟旅程超過24小時也不少見,但總是會到的。

隔離倒數兩天的日出。

2020年的疫情,第一次讓我覺得返家路遙,長路漫漫。

一月投完票好,決定在瑞典工作後,答應家人每年返台兩次,原本打算利用瑞典的夏日假期再回家一趟,,然後疫情爆發後,這個承諾只能一延再延,之後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歐洲疫情爆發後人心惶惶,航空公司紛紛宣布航班停飛,歐洲大國一個接一個封城,於此同時瑞典的防疫政策介在有跟沒有之間,雖然多少還是會擔心不知道病毒何時會找上自己,但對於還有過著一般生活的選項,心裏還是覺得有點幸運。

三月在一波逃難潮中,認識的幾個留學生也都回去了,家人甚至傳了一張「子女回國防疫注意事項」給我,雖然沒有明說但意思很明顯,畢竟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數月,數週乃至數日疫情會如何發展,各國政府又會怎麼因應。當時我還不熟悉新工作的工作週期,不敢貿然離開,就怕有事情遠距處理不了,所以選擇了原地持續觀望,後來經歷了夏天疫情趨緩,以及瑞典政策方向也大致抵定,和公司老闆討論了未來一兩個月的工作內容跟遠距工作的可行性後,決定回台灣一個月。

雖然講起來順理成章,但其實考慮回台已經有一段時間,但兩週隔離非常讓人卻步,想著各種沙盤推演,真正下定決心後隔天就訂好了兩週後的機票。這也是聽過許多人的經驗說現在航班比較不穩定,建議離起飛日比較近之後再訂機票。我在訂的時候就決定長程那一段訂華航或長榮,原因是不需要再轉機一次,以及防疫會做得比較好,減少風險。

看了一些心得文後,我最後選擇是10/24從荷蘭直飛台灣,前一天先從瑞典搭KLM飛阿姆斯特丹,在阿姆斯特丹旁的過境旅館當一晚搭隔日早上11:00的華航,從阿姆到台灣來回票價大概是1000歐元。

在此推薦一下過境旅館CitizenM,環境乾淨舒適,設備也滿新的,我那時還可以選有面對機場的房間,而且服務非常好,走路五分鐘就可以到機場。順帶一提,本來想說週末飛就不用請假,但因為抵台時間是週日早上,隔離會是週一起算,所以會失去兩個週末,這對只回去一個月的我來說有一點可惜,有些旅館還會收加收提早入住費用,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Q:出發前的準備?

確認完機票之後就可以立刻開始找防疫旅館,因為機票的選擇比旅館少,我以優先考慮航程時間,再看哪些旅館有床位。找旅館真的是一件蠻耗時的事,畢竟是要被關十四天的地方,又要一邊工作,實在不想被雷到,又看到一些心得說付了大錢結果居住條件不佳,所以我也試著找有住宿經驗的人詢問第一手經驗,也感謝家人跨海即時幫忙詢問空房,我們的作法是先把覺得還可以的旅館預定下來,通常一週後才會需要繳費用,到時再確認要付哪一家,以下是我對旅館的條件,最後選擇的是天閣南西,一晚四千含三餐,費用需要一次付清,並且因為我飛機早上六點到達台灣,還需要加收半天的早進費用。後面會再提到入住心得。
住宿條件:

  • 乾淨明亮
  • 有對外窗
  • 東西不要太難吃
  • 鄰近商圈(方便叫外賣)
  • Wifi穩定,隔音好(隔離期間需要工作,有大量會議)
  • 有辦公桌椅可
  • 辦公預算2000-4000

訂好機票和旅館後,其實不是鬆一口氣而是對將來的旅程有一點壓力,畢竟離出發還有一段時間,以及這個時期真不是最適合飛行的時候,不知道會有什麼變數。除了生活上盡量減少社交(畢竟一有症狀最好還是留在國外…),也花了很多時間查其他人的飛行經驗。在防疫上的準備,我的結論是做好基礎防護(我準備了十個口罩、一瓶消毒噴霧,一瓶乾洗手,記得都要是100ml以下),旅程上盡量減少跟人的接觸,身上帶一點乾糧避免到機場餐廳用餐等等,聽一些已經飛回台灣的朋友分享,以及觀察這幾個月台灣境外案件增加的情況,我後來沒有特地準備塑膠面罩、護目鏡或防護裝等,搭機時有三四位全副武裝,小心一點總是好的。現在回頭看來整個旅程是滿順利的,沒想像中的困難,行前不需要太過自己嚇自己。

另外覺得最感謝年初的自己重辦了本來已經失效的門號,並且放了一些台幣現金在身上,這兩項東西在後來快速入境台灣的幫助非常大。但沒有的話也不是世界末日,只是要花比較多時間而已。在機場買SIM已經有很多人分享,一下飛機就有指引。沒有現金在機場也可以領現金。

{ 航程 }


Q:上機前的準備?

上機前的準備已經有很多前人分享,但最近疫情又再度爆發所以最好出發前再確認一下當前的規定。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出發前上網登錄入境檢疫系統(https://hdhq.mohw.gov.tw/Default1?openExternalBrowser=1),建議填寫時間是在班機Check-in 之後,因為系統會問座位號碼。然後就是在登機30分鐘前把手機sim卡換成台灣的,把乾洗手跟消毒噴霧放在隨手可得的位子就差不多了。

Q:飛機上人多嗎?

從瑞典到阿姆的那一班飛機全滿,整機強制戴口罩,所以機上非常安靜,但空服員還是有發小點心供乘客果腹。從阿姆到台灣的那一段座位基本上兩個人之間會至少隔一個位子,印象上人還滿多的還有不少外國人,但鄰座有一個乘客說她有要求整排座位都沒有人但上機後發現隔座還是有一個人,最後她也有換到空排位,所以應該沒有滿班,但她跟好幾位機組人員交涉所以我有點不知道意義何在。

Q:飛機上的用品可以使用嗎?你有吃飛機餐嗎?

當然任何陌生物品接觸都有風險,即便非常微小,但我自己是都有使用耳機毯子枕頭那些備品,雖然不能完完全全保證這些東西在運送途中沒有沾染病毒,但那個機率我自己是覺得微乎其微,並且相信華航的評估把關。擔心的話在上機後可以用消毒液全部差一遍,我是三不五時用乾洗手,用噴霧噴一下用品跟把手等等,全程戴口罩則是必須的。

為減少和乘客的互動,飛機餐都只有一種選項,並且沒有像以前提供各種飲料。我本來就不是很愛吃飛機餐,但還是吃了幾口,補充一些水分。觀察鄰座大部分的人還是有吃食物,不過應該還是有些人沒有領餐,空服員最後有在詢問有沒有人要多拿餐點。

Q:抵台之後呢?

看到飛機漸漸降落,窗外的綠色稻田越來越清晰,真的是有些莫名感動,畢竟從來沒有想過回家的路會這麼地遙遠。

降落之後,打開手機門號就會收到居家檢疫申報憑證,機場人員會核對資料,並且告知隔離結束日期,然後放行,整體流程很順暢。有滿多人需要當場買SIM卡的但我不需要所以就略過了長長人龍。現場的工作人員滿多的,有問題都可以詢問,之前提到的入境健康聲明如果忘了填寫這時候還是可以上網填,但我希望前置作業是能做好就先做好。

提領好行李就可以跟著指示走搭防疫計程車,計程車上車處有一個小服務台會登記你的個人資料及防疫旅館地點,同時司機會幫忙消毒和搬行李上車,大台北地區乘客都只需要付1000元,超過跳表部分的費用會由政府補助,所以現金帶1000元就夠了。整個過程真的非常快速,從落地到計程車上車整個過程不出30分鐘,真的是非常想念這個效率。

{ 隔離 – 天閣南西}

進入隔離已經要進入尾聲了,出發前也是有一點點擔心隔離時的情況,之前疫情高峰的時候天天待在家偶爾還能出門散步都快悶壞了,最後甚至還搬了家,被嚴格限制出門14天不知道會是什麼感受。一邊遠端工作覺得是幸也是不幸,能有事情可以忙又不用用到休假很是感激,但一方面也擔心工作會出現技術上的問題,雖然理論上有穩定網路就沒問題,但有時人算真不如天算。但在隔離將盡的這個時候,整體感受跟飛行一樣,行前擔心很多,想著各種突發狀況,但實際上還算滿順利的。

旅館方面,我非常開心這次住到天閣,最滿意的地方大概就是他們的服務。在隔離期間,基本上就是跟外界斷了聯繫,這裡的服務人員基本上就是扮演你跟外面實體世界的唯一橋樑,除了回覆訊息非常快速之外,幾乎有求必應,態度也非常好,如果有外送也會非常快速送上來,讓人覺得自己不是在隔離中孤立。我有一次多要了四瓶水他們還問要不要提供更多,因為滿多人喝得水量都比我還多。諸如此類的細節讓人感到貼心。

行前最擔心的工作狀況最後也安全下崗,如果我沒有開視訊盡頭我同事有說根本不覺得我人在台灣,房間的隔音滿好的,因為面對大馬路偶爾還是會聽到車聲哨子聲,但不至於影響工作。網速還還OK,我有注意到有時候網路會不見或是訊號比較弱,但是我開會的時候剛好都錯過,所以沒有造成太大的問題。

硬體設備方面也沒有什麼好挑惕的,設備不是非常新但也還算乾淨,有按摩浴缸還可以一邊看電視很棒,硬要挑剔的話大概是辦公椅上有積塵,然後浴室的淋浴區會漏水,但對我來說都還是可接受範圍,為了不麻煩服務人員還要換房什麼的我退房後才有把這些問題反映給櫃檯。

另外就是很多人關心的食物,我覺得沒有什麼比圖片更能說話的了所以請參考以下的圖。大抵來說食物滿好吃的,份量很足,口味偏日式,放飯時間也非常準時,我常常覺得我一整天都在吃東西,還沒有餓下一餐就又來了,打開便當也有一種開驚喜包的錯覺(早餐倒是沒有特別驚喜..)。我不是一個很愛吃便當的人,但第一週幾乎都會把便當吃到八九成,尤其是那個飯真的比瑞典買到的米好吃太多,也很愛紅藜飯。不過第二週發現菜單重複不少,我就沒有那麼期待每天便當抵達的叮咚聲了。如果重來一次,我應該會選擇第一週自己叫外送,第二週再訂他們的食物,另外一個原因是第一週我時差很嚴重,常常睡過吃飯時間,浪費了一些便當…。

之前有人的心得提到天閣的房間光線不夠明亮,但我自己的經驗是還好,出發前有問能不能自己換燈泡,櫃檯是說不夠亮可以多要檯燈,但最後我也沒有多要燈,可能跟房間窗戶朝向哪個方位也有關。

洗衣的部分,我是只手洗貼身衣物,帶夠一般的衣服就好,反正隔離期間也沒有要見人,運動服可以多帶幾件,因為流汗之後很容易臭不適合再穿,但排汗衫通常也滿快乾的。


常有人問隔離會不會很無聊,我是完全沒有覺得時間很多,除了出發前就有計劃做一些可以做的事,第一週調時差浪費了不少時間無法入睡,但也不好起來做別的事情以免精神又來了影響到隔天工作,另外就是剛回台灣覺得台灣新聞真的是太有趣幽默了,我常常可以看超過一個小時(但第二週就有點失去興趣…)。整個隔離就在吃東西工作洗澡睡覺看電視中無限循環,偶爾運動看書跟朋友聯繫中度過,老實說真的沒有覺得閒到發慌過,甚至還覺得時間有點不夠用。

可以帶在身上或請家人準備送到旅館的東西

  1. 一套餐具,筷子湯匙叉子刀子
  2. 滑鼠墊 (天格南西的桌子是玻璃桌,需要墊東西,我是用一張紙代替)
  3. 瑜珈墊
  4. 一小罐手洗衣精
  5. 指甲刀
  6. 褪黑激素 – 待在隔離房裡白天比較容易再度睡著,很需要調時差的可以考慮一下
  7. 其他自己想吃的東西

以上心得大概是這樣,很多人討論旅外台人到底這時候應不應該回台,也有不少人因此跟家人發生衝突或是內心有極大壓力,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只是最後看疫情的終點遙遙無期,時不時聽到身邊友人同事家中傳來噩耗,最後覺得無論如何家總是要回的,這次新冠病毒又再次驗證了人算不如天算,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盡所能把防疫工作做好,遵守規定降低可能帶給台灣的風險,也許是在想家跟保護家人之間,能夠取得最大的平衡了,也很感謝家人在這一路上的支持。一點心得分享給各位,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這次疫情,也希望在海外隔離的各位不要忽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寫給旅人的備忘錄 – 斯德哥爾摩的日常遊蕩

旅遊畢竟和生活不同。

誠如某一篇文章提到的,住在一座城市,是不會沒事去逛觀光景點,這道理就跟我住台北市住了五六年,去台北101差不多五次,然後幾乎每次都是陪外籍朋友去,就連非台北人的台灣人對於台北101也是一般興趣缺缺。這也是為什麼我有時覺得旅遊是一件有趣的事:旅行的人到了某一處,懷抱認識一個新文化的念頭,但往往是進入在一個文化裡,刻意創造給觀光客的環境。觀光客會去的地方,是準備好給觀光客的,所以會有翻譯好的菜單,有你熟悉的支付方式,還有印滿當地符號的商品。

畢竟說是當地人的生活,也不過就是一般日常。起床刷牙洗臉,吃三明治,帶午餐便當出門上班,下班或許和同事朋友喝一杯,然後整理家裡煮飯,最後盥洗睡覺。跟你我日日夜夜的生活大概有八十七分像(不過已開發國家的現代生活儀式會這麼相似我也覺得很不可思議)。如果真的想要「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可能一天過完會十分空虛。文化畢竟是一種集體概念,一個人不能代表一個文化,一個陌生人更不可能在那麼短時間,真的認識一個新的文化。所以,與其說認識,倒不是一種體驗,對一個城市的歷史樣貌有那麼一瞥,但真的回到家就把知識性的資訊差不多忘得乾乾淨淨,可能就記得那個海啊那個餐廳那個陽光,那一趟跟你同行的人昨天晚上又打呼。

當我們說,當地人是最好的導遊可能也是這麼一回事。他會帶你去他平常去的餐廳幫你翻譯菜單(甚至幫你點菜),帶你去酒吧認識他的朋友,言談之中你對他們的生活又多了解一點,然後去那些對他日常不過卻對你而言如此新鮮的地方。其實倒也不是當地人真的比較懂得當地(就像旅人通常才真的是那個會認真找出最好吃肉桂捲的人),而是當他們把你納進他們的生活,你對在這裡平凡生活的樣子,會有比較立體的認識,同時也好似脫離了觀光客的身份。

廢話(一如往常地)這麼多,其實這篇文章要紀錄的就是那些觀光客不太去,但我滿喜歡的地方,或是這邊朋友推薦已久但我一直還沒去,而不那麼觀光的私房景點(其實我很討厭私房這兩個字,但為了SEO到只好打上去,那既然都打了不如多打幾次,私房景點私房景點私房景點)。

身為一位假文青,介紹一些藝廊和藝術館也是理所當然的。Moderna Museet算是當地人熱門的藝術景點。館內有分免費的常態展和特展,館外也有很多不明所以的裝置藝術。當代藝術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不懂裝懂的部分,在一幅作品前沈思一分鐘解構作品意涵,差不多是進階版的看圖說故事,想要練習想像力可以來這裡。Sven-Harry Art museum 是一個建築本身比展品有趣許多的博物館,最頂樓有一個視野挺好的平台,隔壁有很大的Vasaparken公園可以蹓躂。如果比較介意藝術作品本身的可看性,推薦Liljevalchs。我上次去的時候它甚至有一個作品包含了台灣國旗,值得加一百分。Prins Eugens Waldemarsudde離Liljevalchs不遠,但主要是收藏瑞典藝術家的作品。從名字可以就看出這本來是一位王子的住所,他自己也本身也是一位畫家,身為熱愛藝術的王子成為一名收藏家也是剛好而已。所以這裡的作品是貫穿古今,有古典藝術也有當代。但我莫名印象最深的是在夕陽裡的戶外人像雕塑,以及紀念品店的藍色火柴。 

Liljevalchs、Prins Eugens Waldemarsudde都是在Djurgården島上,Djurgården上大部分人會去的是Vasa Museum、ABBA Museum以及斯德哥爾摩one and only的主題樂園Gröna Lund。Vasa前面有提過很值得去,ABBA的票價很貴但如果是ABBA迷我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策展人很用心設計整個博物館,ABBA成員也都還活著所以文物(?)也很豐富。至於Gröna Lund,我對於遊樂設施沒有太大興趣,但想去的人要先查一下票價,印象中除了入場費,每玩一個設施還要另外加錢,不過他的Summer Music Party很受歡迎。另外在Djurgården上還有一個公園Royal Djurgården,裡面的Rosendals Trädgård是一間溫室玻璃屋咖啡廳,食物好吃採光佳,網美個個趨之若鶩,需要一張假掰照這裡是首選。缺點是咖啡店只有夏天開,去之前記得確認營業時間。

喜歡看電影的人可以注意Zita Folkets Bio跟Rio Bio,這兩間都是獨立電影院。Zita 是斯德哥爾摩最老的電影院,很有懷舊氛圍,不時放映非主流電影。他們辦國際電影節的時候,入場不用付費場,但場內還是坐不滿。Rio Bio也會放映藝術電影,預定某些位子還可以邊看電影邊用餐。斯德哥爾摩雖然不比巴黎人愛看電影,但大部分的電影都保持原音,不像法國人什麼都要轉換成法文。這裡一年四季常常有電影節,出發前不妨查查,像最近的夏季戶外電影節甚至放映了臥虎藏龍,雖然李安跟我沒什麼關係,但片尾結束全場鼓掌還是很令人感動。

但說到瑞典人發薪後最喜歡的活動,還是喝酒。我喝過斯德哥爾摩最厲害的調酒在Pharmarium,每一款都別出心裁,他們官網寫明了店名是以藥局為發想,用令人起疑的原料創造有趣的口味,酒吧氣氛很好,很有一種高級巫術店感。如果是朋友隨意喝一杯便宜啤酒,最受歡迎的大概是Hirschenkeller 或是 Lion Bar。想去rooftop bar,那就會是Urban Deli, Tak 或是Tweed 比較常聽到,前三間都走比較Fancy路線,如果要平易近人一點又有一定舒適氣氛,可瞧瞧Campfire,。由於本人不諳酒性,特別邀請千杯不醉客座嘉賓雪小姐推薦其他好地方:Mikkeller Bar、Stockholm Under Stjärnorna、Snotty Sound Bar都是她的推薦名單。喜歡不期而遇,隨意找喝酒的人,可以在Slussen 到Skanstull一帶閒晃,這一帶是斯德哥爾摩酒吧聚集地,也是最hipster的地方。有很多獨立設計店、咖啡店或是異國餐廳,是我很喜歡的區域。

寫到這裡,不禁有種露出馬腳之感。這篇篇名原本其實叫做斯德哥爾摩的文青地圖,但鑑於真的文青都討厭被貼文青標籤,我也真沒那麼文青,看脫口秀吃熱狗還是會的,所以最後我還是把原本的標題改掉,但斯德哥爾摩就某種層面而言是一座渾然天成的文青城市,看看那黑灰白為主調的極簡設計風格,為數不少的純素食主義者,以及旺盛的獨立音樂產業,大概就可以略知一二。這裡當然沒有巴黎那種地鐵上每個人都在看書,藝術氣息(壓力)無孔不入那樣誇張,但一個符合刻板印象的文青,在斯德哥爾摩應該活得滿自在的,而且還可以不用跟人有太多接觸,多好。


這篇系列目前想到&完成以下主題:

  1. 斯德哥爾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 旅遊建議及常見問題快問快答
  2. 斯德哥爾摩熱門景點點評
  3. 如何像個斯德哥爾摩在地人?
  4. 為什麼Kajsas Fisksoppa魚湯這麼紅?
  5. 斯德哥爾摩推薦瑞典及非瑞典餐廳
  6. 在斯德哥爾摩喝咖啡的地方跟最好吃的肉桂捲
  7. 斯德哥爾摩的日常遊蕩

搬到瑞典斯德哥爾摩 – 留學交換打包行李準備建議

想當年(其實也不過2017)搬到斯德哥爾摩的時候,家人跟著我一起來,總額上限120公斤的Check-in 行李直掛到118公斤。120公斤聽起來很多,但前一天我毫無意外地超重,還差點跟家人吵起來。就仗著有120公斤,我打包的原則不是只帶必需品,而是在瑞典這個物價高的地方,能省一分是一分,畢竟我將是個沒有收入的學生,所以眼睛所及,可能用到的東西我都塞進行李了(也就帶上了一些荒謬的東西,例如三公斤的米)。
關於高物價是怎麼一回事,大概可以這樣說:一個朋友來找我玩,蹓躂一天之後,他恍然大悟地說,斯德哥爾摩標價跟台灣其實差不多啊,一杯咖啡45,一塊蛋糕50 。亞超的東西更是,義美鋁箔包豆奶15,一包30顆的水餃89,但就幣別得換上比台幣貴三倍的克朗。
於是乎,這篇文章想分享的是如果要搬到斯德哥爾摩,建議帶什麼,建議不用帶什麼。兩年過去,其中我回家一趟,加上朋友來來去去,也幫忙帶了很多東西(由衷感謝),對在斯德哥爾摩存活大概需要什麼東西,摸索了一個大概。
先講重點:有足夠的錢,只帶上護照跟必要文件,在斯德哥爾摩就算想念台灣,還是可以過得好好的:還原度85%的珍珠奶茶店去年也開張了,夏天一到,亞超甚至出現了兩櫃的義美冰淇淋冰棒。真沒什麼非帶不可的東西,只有會想念的東西跟在這邊太貴買不下去的東西。所以不用太擔心什麼東西沒帶到會過不下去,全球化的威力比你想像的強,你的適應力也比你想像的強。
這篇文章就不贅述一搬基本打包需要的東西,我定義「基本打包需要的東西」為「出遊兩週你會帶的東西」,護照簽證這種必要中的必要就不會一一提醒。但像是沐浴乳、洗髮精這種容易取得重量又重的消耗品當然也不必帶來。
衣物打包建議:
  1. 衣服帶個基本,在新生活開始能夠應和各種場合就好(記得帶一件正式場合的衣服,要不然臨時要買有時候很難找到適合的)。斯德哥爾摩本地品牌好看的衣服很多,還有當7-11在開的H&M(開玩笑),也很多國際大牌不會比較貴,折扣季打折打很兇,我常被燒到遍體鱗傷。
  2. 不用特別跑去買禦寒羽絨大衣,很佔空間又不一定適合(本來就有的話還是可以帶個一件,打包可以用真空袋),這裡溫度負十幾度只是數字看起來嚇人,乾冷的氣候最冷感覺起來跟台灣差不多冷。建議是在這邊買一件,品質好又冬天前常有折扣,我剛來買了一件1500kr但其實沒穿幾次。(但需要穿的時候如果沒有一件就會很想死),我帶了十包暖暖包,過了兩年只開了兩包。
  3. 可一帶一些發熱衣褲,很好用。不過2018年底斯德哥爾摩開了第一間Uniqlo,而且據說有擴張計畫,之後直接在這邊買也不是難事。
  4. 鞋子我覺得難買,尤其是那種很吃腳型的鞋類例如涼鞋,因為亞洲人的腳比較寬,這邊腳型比較窄,可以帶至少兩三雙好穿的鞋子(好走鞋、運動鞋、正式鞋、拖鞋任選)。不過包覆型的鞋子像是靴子還可以,剛到的時候去outlet買了一雙滿厚的Timberland,好像850kr,即使冬天雪地也耐穿。
生活用品打包建議:
  1. 這裡是IKEA的故鄉,IKEA有賣的東西大概都不需要帶,更不用帶什麼床單被單之類的寢具了。IKEA跟H&M都是全球訂價,價格不會差很多,最近克朗跌不少甚至還比台灣便宜,最便宜的枕頭還不到百元台幣。
  2. 這邊電腦很貴,鍵盤設計又跟台灣版不一樣,不要帶一台可能隨時可能掛掉的筆電來,壞掉了修理貴,要買新的也是貴,還不一定好上手。
  3. 有近視的話,建議帶上隱形眼鏡跟備用眼鏡(我自己有兩副own days眼鏡)。沒眼鏡的話真的太慘了,而且我一直搞不清楚這邊配隱形眼鏡的程序(似乎是驗光後給你試用,你ok的話才賣給你,但驗光要錢,試用品也要錢,還要prescription),覺得很麻煩所以不如自己帶上。眼鏡很貴,平價眼鏡尚未進入斯德哥爾摩。藥水(eye Q)據說好買,但我都是去cosco買日拋,所以沒有在這裡買藥水經驗。
  4. 記得帶各種常備藥,看醫生貴買藥又很麻煩,尤其瑞典治病風格走一個「你如果不是快死了我是不會救你的」路線,真的建議多帶一點胃藥啊止痛藥啊痠痛藥膏啊暈車暈船藥緊急救難包之類,我有一陣子固定一個月感冒一次,有朋友回台灣都幫我帶伏冒熱飲,還會分給班上的同學喝,結果有一次瑞典朋友看到成分說這東西在瑞典可能不能賣,因為某一個成分劑量太高。
  5. 文具很貴,但如果平常沒有習慣大量用文具,帶基本夠用的就好。我搬了彷彿可以開筆店的筆量還帶了白紙,結果兩年下來沒寫幾個字。剪刀記得帶,它跟鹽巴的存在一樣太理所當然了,但沒有它生活會很不順遂。
  6. 轉接頭多帶幾個,支撐你人生的電器比你想像的還多,這裡很貴。我有帶一個萬用轉接頭,還可以同時插四個USB充電,至今覺得十分好用。
煮食相關建議:
  1. 強力建議扛一個電鍋吧。瑞典菜不太有大火快炒煎炸的料理,所以房子通風都很差,每次煮完中菜房間的味道都重到讓人受不了。電鍋料理失敗率低,不用顧火還沒有油煙,可以煮的東西又多樣,大推特推,記得買歐規插頭版220v的。
  2. 醬料:這裡亞超醬料很足,醬油的話,龜甲萬一般超市幾乎都有,亞超有金蘭(25kr),李錦記各品項應有盡有(約50kr),牛頭牌沙茶醬紹興酒麻油日式咖哩塊也有(好像沒有香油),還有小磨坊的五香粉跟滷包,所以基本調味料是不用另外帶。不過我另外有帶了一盒40包的柴魚粉,只是用了兩年還沒有用完,炒菜煮湯倒是滿好用的。很愛煮飯的話,也推薦帶個米酒(這裡有時候有但不是常態貨)、台灣乾香菇跟紅棗)。醬料這邊雖然貴,但因為又重又可能打破,不太推薦跋山涉水搬運過來。
  3. 非醬料:這裡有賣台灣製的珍珠、太白粉、麵包粉、三點一刻奶茶、馬玉山,還有蔥油餅奶黃包芋頭包。有維力洋蔥麵和牛肉麵,但沒有炸醬麵也沒有統一肉燥。現在有金蘭醬油膏,但我之前去的去後沒找到。所以如果有很需要什麼東西的話還是帶一下,以免斷貨(像是之前有川貝枇杷膏但現在沒有了)。
  4. 有多的行李空間建議全部帶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冬天的時候可以療癒心靈。如果你是台灣人,食物永遠會是你的鄉愁。
給女生的建議:
  1. 這邊賣的衛生棉不好用,習慣用衛生棉的女生可以把行李箱的縫隙塞滿衛生棉,順便當行李緩衝墊。(男生的話可以用面紙當緩衝墊)
  2. 女生的內衣我覺得這裡醜得不合邏輯,介意的人可以多帶一點。另外也建議帶內衣專用洗衣網,我好像還沒看過,就算有一定比台灣貴上很多。
  3. 事前避孕藥也是處方藥,凡是需要跟人溝通的都很麻煩,要事先預約之類,我朋友拿過實際操作好像還好,而且非常便宜(GDP只有台灣一半的某國人表示是少數她在瑞典覺得真便宜的東西),但如果懶惰如我,就從台灣帶吧。
  4. 我帶了很多髮圈也用了很多髮圈。這邊買得到,但老話一句就是貴。關於頭髮一個很傷腦筋的就是我不停掉髮,如果台灣有什麼可以防止掉髮的用品可以帶來試試,我在新加坡有看到類似的產品但最後沒有買,這裡掉髮很有感,待久了洗一次澡妳就知道。
  5. 我不太用保養品,但據說這邊選擇多價格也還行,上網買也方便。但如果是美妝相關,尤其是喜歡日韓系列的話,得要多帶一些,這裡不好買,選項也不多。面膜這裡有我的美麗日記但是貴,很常用的話還是自己多帶。
其他:
  1. 我有帶一件改良式旗袍上衣,每年就春節大家辦lunar new year party的時候穿個一兩次應景。書法用具同道理,對外國朋友很新鮮但平常真不會用到。至於送外國人的小禮物(台灣鑰匙圈什麼的)我是覺得免了,真的要聊表心意可以去亞超買個鳳梨酥。如果有計劃見什麼重要的人,可以帶個有包裝的茶葉。
  2. 請不要帶外接硬碟,我帶了兩個來一個是Mac 的time machine,一個是一般備用,一開始還定期備份,後來電腦被偷才意識到所有東西應該上雲端,不要再傻傻放硬碟,硬碟有天也是會壞的。網路線同理,我們活在2019年,大家都用wifi沒有人在接網路的。
  3. 可以帶雨傘,但這裡的人比較常穿雨衣,我剛來的時候買了一件599kr也好穿。瑞典雨衣潮牌Stutterheim真正合理的價格應該是1000kr左右即使是最新款,有時候會有特賣(或是在某些地區是賣這個價格。) 但它很重穿起來又很悶,好看歸好看,我不確定是不是最好的選項。
  4. 前面有提到Uniqlo正在展店,另外無印良品也剛裝修完成,變得比較大間,很多我們熟悉的東希這裡都有,別怕。
如果跟我一樣讀SSE IB的人,你會有很大的機率會在兩年內不停搬家(我在2018換過五六個地方住),請不要跟我一樣發神經帶太多東西,每次搬家我都很想死。最後,祝大家打包愉快,搬遷愉快。
2019 July 15 補充(依據網友回覆):
1. 隱形眼鏡知道度數就可以買,藥水跟食鹽水藥局都有賣,但就毫不意外地還是比台灣貴,然後可能沒有習慣的牌子這樣。
2. 米酒可以放在一個塑膠袋、外面包泡棉然後再套長襪。塑膠瓶可能會因為壓力爆開,但我朋友有帶成功。
3. 鞋子如果行李空間有剩可以多帶幾雙。
4. 可以帶一把好的菜刀。我自己是有準備一個餐具袋隨著我搬遷,裡面有基本餐具、剪刀、水果刀、削皮器等等。記得要放拖運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