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找房子這件事 – 斯德哥爾摩、巴黎、新加坡

回到瑞典第五天,在朋友的幫忙下艱辛地裝好wifi(希望是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得自己裝wifi),決定用一篇文章慶祝。在瑞典回程飛機上心情有點複雜,一方面可以見到好久不見的朋友們,但另一方面得接受日落在下午三點十四分的事實,還有接連下來找工作的壓力。

但這幾天忙得幾乎不記得有日落這件事,常常莫名其妙一天又過了。隨著wifi裝好,也算是暫時安居下來,沒意外的話現在住的地方會一直住到畢業,這是一件值得落淚的事,畢竟過去半年換了六個地方住,現在的居所是第七個地方,終於有一個地方可以住超過二個月,非常值得慶賀。

所以,在國外要怎麼找房子?這篇主要即是分享這兩年我住的地方是怎麼來的。

瑞典:

居所一:學校介紹的第三方宿舍,斯德哥爾摩的租屋非常難找,當時舉目無親又身在台灣,為了省事就住學校推薦的。事實證明一樣的價碼可以住到離市中心更近的小studio或是和人分租的公寓雅房。

居所二:我現在住的地方是要去交換的同學轉租給我的。我大概在兩個月前開始問人,好像問第二還第三個就問到了,算是非常幸運,地點好空間大又比較便宜。事實證明很多房子,尤其是好房子,是還沒或是根本沒有公開招租就被訂走了,釋放訊息給認識的當地人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也比較喜歡把房子租給認識的人。

新加坡:

居所一:臉書的社團找的。我找房子的時限非常短,一知道要去新家坡就加了很多臉書社團找短期租屋,有去泰國實習的朋友建議如果真的找不到,可以先住airbnb到當地再看房子也比較有保障,很幸運沒幾天就找到一個分租雅房,只透過視訊聊了一下然後看了屋況跟未來室友就決定租了,因為價錢合理交通方便,新加坡短期房子也是難找到不行,所以也沒花多少時間考慮。

居所二:Airbnb 簡單來說是一場災難,但它可能比較符合實際房市,最大的敗筆是我天真以為airbnb的房子品質比較好,就沒有去勘查,結果我付了上一間還貴上300多新幣的月租,地點在比較亂的區域,空間只有一半還沒有窗戶,不能用廚房,浴室還是在廚房裡搭建的,最崩潰的是房間是一個大房間隔間出來的,得和另一個分割房間共用冷氣,就是牆壁上開一個洞讓一台冷氣吹兩個房間,完全荒謬無比。住沒一個禮拜就決定搬家。大概花了一天就找到下一個。

居所三:也是臉書社團找的。也是一個公寓雅房,地段好,樓層高,房間窗明几淨,房東還每天弄早餐給我吃。沒記錯的話價錢只有上一間的一半(因為前一個房客已經付掉了大半),事實證明最貴真也不是最好。這間和上上一間都是剛好卡在前一個人租約還沒到期,我是補在兩個租期之間,但似乎都租到低於行情的金額。

巴黎:

居所一:學校安排的,慘況上一篇文章有概述,就不再贅述。

居所二:PTT找到的。那時候時間也壓得很趕,巴黎租金高得不行,很多地方屋況差強人意(巴黎聞名的蝸居),又要求保證人,只好求助鄉親父老,說明自己的狀況。當時很感動很多人伸出援手,大概有七八個人聯絡我,最後我住的地方是在PTT上找到的。當時房東沒打算要出租,但我們也約了一次見面聊聊,大概看我一臉不是壞人樣又應該不會燒掉就答應租給我了。

一些結論:

  1. 要讓全世界知道你在找房子,空房子很多,沒打算出租的也很多。
  2. 臉書社團雖然沒保障,得依靠自己判斷房東可不可靠,但也不盡然沒有好的房子。
  3. 可以的話,親自走一趟見見房子跟房東不會錯的。
  4. 好房子搶很快,越快決定越好,錯了總是有可以重來的機會,只是耗財傷神。(但我為了不流離失所通常會賭下去)
  5. 通常不會真的沒地方住,只有沒足夠的錢

遷徙這半年真的是有些累,搬家是件疲憊的事,但終於有個地方可以待久一點了,祝各位找房順利。

近期

這將是一篇隨心所欲的流水帳。

其實近期沒有比較忙碌,但在這裏的記錄竟然遲上了兩個月。我常和人說入夏之後斯德哥爾摩美得不可思議,高緯度的光線讓一切變得柔和又帶有希望,每天都會衷心感謝在這裡的生活。

關於四月之後的課程,總體就是兩人合作寫一篇九千字的小論文,我跟我的芬蘭partner討論出來的主題是社會企業和國際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合作關係是怎麼出現的?又如何維持好的合作關係?)。這門課是我修起來最愉快的一門課之一,研究主題自己選,研究partner自已選,我又跟芬蘭同學相當互補,合作起來毫無滯礙,也沒有什麼時間壓力,都照著計劃穩定完成(有些組別求好心切,各種壓死線跟生不出東西),成績也拿到了原本設定的預期。這個program強調了半天團隊合作,透過這堂課我真心覺得團隊合作就是跟對的人合作,把兩個錯的人放在一起,能力再強都是災難。另外一點是這堂課的上課方式是seminar,會組別彼此間給建議和討論盲點,我覺得這個形式滿好的,比其他課大家漫天發言的景況實際多,又可以用比較正確的視角看待同學的發言。

昨天剛過完仲夏日Midsummer,是一年日照最長的日子,也是瑞典僅次於聖誕節重要的節日。跟四月底瘋狂飲酒瘋狂跳舞的Valborg比起來,Midsummer比較屬於家庭聚會的節日,大部份的人會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城鎮相聚,立上maypole,頭戴花冠跳舞,而斯德哥爾摩會顯得冷清。我倒是因為快要離開瑞典,先花了好幾個小時打包行李,差不多了之後才加入朋友不算慶祝的慶祝,那裡的瑞典人(正確來說是芬蘭人,是芬蘭5%母語是瑞典語的神奇族群)跟我說這天還有個傳統是摘下七種花放進枕頭套裡,然後那天你就會夢到未來的伴侶。瑞典人的廣告或是傳說常常都讓我有充滿問號的感覺,但我很喜歡他們重視節日的態度,像是我帶去了一瓶聖誕節剩下的香料酒(glogg),被瑞典人拒喝: I like it but it is so weird to drink it now, it is for Christmas.

講到要離開斯德哥爾摩,是因為七月要去新加坡實習。講到實習又是滿紙盡荒唐一把辛酸淚的故事。從一開始就知道全職八周的實習是畢業門檻,也一直陸陸續續在投,這個陸陸續續到我找到兼職工作之後懈怠了好一陣,然後大概是四月的時候又覺得剩下最後一批空缺差不多都要釋出了,這樣下去不行,開始到處問人有沒有知道哪裡可能有機會,這是我兼職工作的瑞典主管教我的,她說夏天很多人休假,公司會有很強summer job的需求,但這些工作很大的機率都不會出現在網路上,得到處問人,而且她覺得履歷投個一兩百封差不多。其實這一點之前的mentor也有提過:如果在找工作電話拿起來打就對了,但當時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死到臨頭才抱佛腳。

但這個佛腳沒有抱成功。我後來是透過CEMS的網絡看一個針對人才管理創立的瑞典非營利組織(FTC),實習地點在新加坡,覺得組織方向跟工作內容都還滿有趣的就投遞出去了。整個面試過程有一些可能很老掉牙的心得:

1. 世界很小,比你想得還要小,就算你是外國人。我跟我兼職工作的老闆聊到這個機會,結果她說這間組織的創辦人是她老公的好朋友,上禮拜還一起烤肉。

2. 如果一個職缺符合你的經驗和志趣,初次面試完幾乎就可以預感被錄取的機率是高的。FTC要求CL要寫如果FTC是我的,會想要怎麼run這個組織。我當時寫的答案跟後來被面試的問題,幾乎可以說是不太需要太多準備就可以應答的。如果真的關心某個議題或領域的話,日積月累下來答案已經在那裡了。

3. 只要還想一個東西,就不要放棄希望。FTC給出的時程很趕(5/21招募,6/15就要on board,中間還要有三輪面試)。其中一面完之後等二面實在等太久了,但毫無音訊未必是不好的現象,必要時給對方一點壓力,告訴他們你的難處是可以的。因為暑假結束要搬到巴黎交換,眼看六月要結束了還不知道七月會在哪裡,在處理很多行政上的事很麻煩(也造成一些好心朋友的困擾),所以二面最後,當下我就問了面試結果,但面試官得跟其他人討論,所以還是兩天後才用電話告訴我結果。

時程表:

5/20 看到職缺
5/22 投遞履歷
5/24 第一次面試-土耳其人
5/28 被告知會有第二及第三次面試
6/12 第二次面試-美國人
6/14 告知錄取
6/16 收到offer letter (自己催的)
6/18 訂好機票
6/20 找到住宿
7/02 工作第一天 @ 新加坡

題外話一點,這個過程讓我覺得CEMS 的網絡是很有效的,雖然校友數量跟創立百年的名校不能比,但因為多數人都習慣遷徙(需),而且社交性強(供),在世界各地需要幫忙的時候幾乎有求必應,我找新加坡房子就聯絡了當地的學生。之前同學想創業,也藉此聯絡到了一些業界人士給予相關建議,目前覺得這個選擇滿好的。

總體來說對我來說滿瘋狂的,收到錄取通知當下我未來半年的兩個居住地(新加坡、巴黎)都一片空白,沒有機票沒有簽證沒有住宿,然後突然一切又要整裝出發了。不停旅行遷徙的一年,我想會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一年

去年的這個時候,是我收到錄取通知的日子。

我還記得那時候在學校裡跑公文,等承辦人員的處理文件的時候,該月第一千三百零五次點開信箱,然後就看見錄取通知。那時候心情很平靜,SSE不是我的第一志願,但因為在面試完之後設下了一個條件,如果交換學校在前五志願內就不繼續申請其他學校,看到錄取通知的時候,大抵就知道申請馬拉松結束了,鬆一口氣的感受是大於開心的,總算完成了一件拖拉千萬年的事。

很快地就過了一年,雖然明天是期末考,昨天已經和同學討論考試一整天,還是上來寫幾個字的。這篇來寫寫幾件跟原本想像不同的事。

這個學位設計比想像中重學術,並將整個學位視為一體。

除了之前提過的Manage Human Dynamics的文獻之龐雜簡直折煞人,兩天之後的考試也是一口氣考上二十六篇文章,跟上次不同的是教授沒有佛心地選出重點文章。不過這們課的上課方式比較常透過小組討論、團體報告運用文獻內容,每堂課程結束前教授會給出15分鐘的總結,所有課程結束之後還有一次大總結,然後有之前MHD的經驗,同學之間也比較互助,分享各種上課資料或筆記,整體來說沒有MHD那麼令人崩潰。不過來這裡的一年,可能還要再說一次被五萬三千三百二十六留學人共同認可的體悟:英文!英文!英文!你的英文永遠不夠好!我本人已因為英文鬧出各種笑話跟各種崩潰(像是之前World Women‘s Day 同學跟我說要當bad bitches喲,看我一臉困惑,她說it is postive,然後我就說這是雙重否定,負負得正的概念嗎?她整個笑歪。)

(結果這篇文章沒在當天打完)

雖然一開始就知道IB很重團體,但它不只是重視課業上的團體報告還有作業,同學的特質也會自然而然間形成同儕之間密集互動的傾向。相較其他program而言,IB組織了滿多校內活動,也很多人熱衷參加校外活動、派對或是演唱會。我覺得最令意外的是,系主任讀電影的女兒竟然跟拍了我們的生活,準備要出紀錄片(究竟誰會看呢?)基本上他們選了幾位同學,然後跟錄他們課內外的片段,其中甚至有拍同學搬家和生日驚喜派對,這怎麼想都是「讀碩士」沒有算到的經驗。

所以有時候,在某個程度而言,我們真的覺得有點像實驗品。

另外一方面,我在二月初的時候終於,終於找到了一份實習。是在一間小型的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在他們網站上形容他們是small, entrepreneurial and easy-going team,面試和開會才感受到他們真真切切在實踐這三個特質。其實一開始公司是在找sales and marketing 的實習生,不會瑞典文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但他們完全出於來聊一聊的心情把我找去面試,問了很多跟我本人其實無關的問題(因為兩位都是SSE PhD,所以問了一些學校現況),但後來決定讓我做一個小的project試試看,而做法、薪水基本上都也很彈性,我們開會的時候甚至是其中一位創辦人幫忙寫note然後寄給我,雖然時間還不長,但這樣的工作模式跟台灣的職場比來真的非常不一樣。

再兩天就結束這個term的考試了,終於陽光不再是那麼稀缺的資源,期待復活節去北部滑雪,然後就是烏干達immersion trip!

十道和外國同學吃飯或是potluck 的菜色

留學真的會花很驚人的時間在煮飯這件事上,當然這也是個人選擇。在台灣也滿常吃義大利麵三明治什麼的,以為來瑞典食物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後來發現C/P值實在太低了,所以後來是能煮就自己煮(非常有意識地消耗從台灣帶來的食材,轉眼也快去交換了),煮著煮著就會想,食物果然是台灣人永遠的鄉愁啊。

這邊的亞超比想像中萬能許多,有賣義美的包子(標價和台灣差不多,但就是幣別換了……)、海底撈鍋底、沙琪瑪、台灣烏醋、鳳梨酥、馬玉山各種沖泡式飲品、還有各種醬料應有儘有(李錦記大概全口味都有了吧)。之前去紐約搬了沙茶醬、胡麻醬、麵線、一款我在台灣喝的咖啡,維力炸醬,除了後兩項其他後來發現瑞典都有賣,雖然蛋餅皮、貢丸這種超級台味的東西還是找不到,但要小解鄉愁倒也不是難事。

來這裡真的會煮很多以前沒煮過的東西,不過邀請幾次同學朋友來家裡吃飯,著實發覺飲食習慣上還是有些差別,但餐桌上的文化交流,也真的是留學生活最有趣的部分之一。以下就簡短記錄心得:

絕對不會錯的菜色:

  1. 餃子:接受度很高,一般亞洲餐廳也有賣,所以外國人很熟悉餃子的概念。自己做餃子皮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做了才知道台灣餃子店成本有多低。
  2. 壽司:之前有提過瑞典人對壽司的狂熱,所以這邊一般超市幾乎也都買得到做壽司的材料,還有壽司專用的醬油跟竹簾。

開胃菜&湯:

  1. 涼菜:這一道簡單來說就是冬粉拌紅蘿蔔絲、小黃瓜絲,吃葷的話可以再加雞肉絲或豬肉絲,然後加醬油、烏醋、糖、麻油(可加可不加)。適合人數多的時候做,上次做了滿滿一鍋竟然吃到幾乎不剩,成本又不高。
  2. 不建議煮湯:外國人不喝清湯,覺得是抹布水,上次燉了雞湯不受青睞簡直挫折,後來燉都找華人一起喝重拾信心。又一次做羅宋,但顯然別人文化裡的東西也做不到位。

合菜菜色:

一般若說要吃中菜,他們的想像通常是吃飯,所以就得炒幾個菜:

  1. 炒青菜:薑蒜爆個香,放個菠菜高麗菜青江菜,拌點蠔油就很好吃
  2. 番茄炒蛋:一樣簡單又下飯,可以讓桌上的顏色豐富一點
  3. 麻婆豆腐:另外一個講到亞洲菜的特色就是辣,麻婆豆腐算是可以淺嚐辣但又不會太辣的選擇,也算是好煮下飯,豆瓣醬加上蔥,也挺好看的。個人感覺是不特別合他們胃口,但外國人會很願意一試的菜色。
  4. 宮保雞丁:這道菜比較麻煩,要切蒜薑蔥還要加花生粒和乾辣椒,講究一點還得醃肉,不過我覺得比麻婆豆腐受到喜愛,每次煮幾乎都不會剩。(但我也沒煮幾次)如果是找伊斯蘭教的同學來吃,我覺得很適合

其他:

  1. 火鍋:是很不錯的選擇,沒什麼要切的,東西全部丟下去就對了。結果我同學最喜歡吃的是黑輪跟沙茶拌飯,我也是醉了。
  2. 椰汁西米露:這也是我出國之後才學的,不難做,材料亞洲超市也都有,瑞典人吃很甜,糖請務必多放。

 

其他同學補充:牛肉麵、紅燒肉/滷肉、煎年糕、蘿蔔湯裡的白蘿蔔(湯依然被表示奇怪)、糖醋相關、咖哩

典型的一天

以前找工作的時候,會問面試官該份工作典型的一天是什麼樣子。比起用形容詞填充對某一種生活的感受,有時候描繪一天的樣子,我想是更實際的。今天算是忙碌的一天,但有很多這裡生活的基本元素,寫下來做個記錄。

8:00 起床,盥洗,準備早餐,然後出門上學

9:15-11:00 財管助教課,檢討財管作業

11:00-11:30 買午餐

11:30-13:00 和同組同學討論研究計劃,邊吃午餐

13:00-15:00 讀下一堂課的文獻

15:15-17:00 上課 Shaping Global Market

17:15-18:30 採買這周的糧食

18:30-20:00 準備晚餐聚餐的菜

20:00-23:00 和同組同學晚餐,準備了火鍋,愛沙尼亞同學做了pina colada,瑞典同學帶了ostkaka(直翻是起司蛋糕但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起司蛋糕),這個組合大概也是一生僅此一次。

23:00- 收拾,盥洗準備睡覺

第一學期總結

託好心朋友之福,從紐約度了一個長假回來。過海關的時候,問you live in Sweden? 我答yes,where in Sweden? Solna. 這是一刷護照就有的資訊,海關不過是核對罷了,於是在系統裡我也就成了一千萬人口之一,在這裡也就過了這麼半年。

這半年所歷經的許多事情,是出發前從未想過的。一直很困惑那些年紀相仿,甚至是背景相似的人一一出了國去,他們是如何去銜接環境的差異。看那些社交軟體上的分享,多數是陽光、美食和滿臉笑容,似乎多數人不過就搭了飛機,落地然後就能安身立命,只有極少提及他們所經歷的困頓和難處。在開學後約莫一個月,突然有一刻也意識到,我也真的正在用英文學習一切,上課發言、報告和交朋友,一切也似乎自然而然運行著了,沒有預告鐘,也沒有什麼特別準備。

那時候並不知道,再一個月後,我會面臨前所未有的焦慮。我漸漸發現身邊同學各個都非常優秀,不只學識經歷,還有對待課業職涯的積極態度。我會發現有同學甚至在開始上課前就已經讀完了整本課本,在開學不過兩個月就已經被paypal錄取長期實習,還有當我還在糾結如何用英文有效溝通、表達複雜概念的時候,總有同學能在報告時信手拈來一個笑話逗得班上哈哈大笑。老師們的研究教學背景當然是無懈可擊,但更令人驚訝的是每份期末考試卷他們得花上超過半小時評分。可是和遠在台灣的朋友說話的時候,總是說真正令我學習的是身邊的同學,他們是我在這裡最珍貴的資產,讓我了解這世界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這樣的心情儘管是驅策你的推力,有時候在這個沒有陽光的城市,加上那段期間密集的作業和考試,也成為了巨大的壓力。得花很大的力氣完成別人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成果,像是教授輕描淡寫說是兩天可以完成的take-home exam,免錢的最貴,open-book的最難,我整整花上了五天,還因此幾乎裸考了瑞典文。講到那兩個剛結束的Take-home exam,真的是意想不到的艱辛,考完試甚至有了短暫的考試傷害,看到H&M只會想到innovation,看到卡車都會多看一眼是什麼牌子,和同學甚至統計起經過的連鎖咖啡品牌多寡,笑說逛街其實是在做田野調查。

很早就知道要找學期間的實習,也很早就知道不會瑞典文要得到實習的機率微乎其微。但當真正開始找實習後,才更意識到以前在台灣找工作的過程多麼受到學歷和當地人優勢的眷顧,常常只要比別人多提早一步準備,就得到面試機會了。而這裡除了實習機會不多,多數要求相關背景,當然光是語言就刷掉了百分之九十的機會(據我所知班上有實習的五位同學都至少會一種北歐語言)。而暑期的海外實習至今除了過了一個電話面試,其他求職信都石沉大海。你當然也想過用中文優勢來找工作,難得看到一間小型顧問公司在找Chinese-speaking Project Assistant,寄履歷隔天就看到另外一位中國同學被錄取了。

當然除了課業找工作之外,也發生了一些你做夢也沒想過的事。像是參加了Invite only的Nobel Nightcap Party看到諾貝爾獎得主難得不嚴肅的一面,他們跳舞、喝酒像是普通人,甚至厚臉皮地和其中一位得主照了自拍;認識了非常良善的朋友,為你準備了波斯傳統三餐,一一講解這些菜餚是怎麼做成的,在他們家廳廊聊童年時期的遊戲。像是昨天你和Mentor第二次見面(Nordea的董事,Financial Market的Head),在短短一小時間除了得到對履歷的意見,被提醒了許多在忙碌生活中差點遺忘的事,重新獲得了力量。而接下來最令你期待的,就是四月要去烏干達的Study trip了。

總結而言,也許我可以的是申請學校的過程固然辛苦,但真正的大魔王「們」的恐怕還在後頭,但同時也在這麼過程中,一個更廣袤的世界在你眼前漸漸成型,你會獲得難以想像的經驗,但也同時提醒尚未出發的你,從你抵達瑞典那一刻起,所有選擇都是昂貴的,無論是金錢上或是時間上,就連注意力也是稀缺資源。老調重彈,但不厭其煩地說,若重來一次,希望我會希望更善用時間在原本出國的目標上,往事已矣,希望下學期能至少改進這一點。

祝你幸運。

 

在瑞典的花費,簡短而言

生活了三個月,對這裡的花費多少有一點感覺了。前一陣子覺得瑞典的食物冷又了無生趣,後來才發現不是東西難吃,是好吃的食物太貴,平常也不太會去找好吃的東西,隨便吃的結果就是有了東西難吃的印象。瑞典的學費相對便宜,我總是催眠自己高昂的生活費就當做是某種補貼學費,但整體而言物價比想像中便宜,但還是有很多意料之外的開銷,結算起來金額還是挺驚人的。

以下皆為瑞典克朗計價,台灣對克朗現在約為1比3.56

嚴格來說,在超市買東西要維持在台灣差不多的預算水準是可能的,但要比較精打細算些。我最常去的超市是Hemkop,和地鐵站在同一棟建築,(最便宜的應該是Lidl,或是ICA學生價)牛奶一公升大概是11克朗,雞蛋六顆約莫23克朗,吐司一條二十片20-30克朗不等。蔬菜水果和肉比較貴一些,但有些東西和台灣比起來便宜許多,像是五顆40塊的酪梨。據說有個地方叫Prisma肉相當便宜,但我還沒去過就是了。

外食的話,一餐大概抓100-120會比較合適,晚餐通常會比較貴一些。咖啡7-11小杯大概是10-12塊,但就是黑咖啡,店家會提供牛奶可以加。如果是Espresso House(在瑞典類似星巴克的地位)連鎖店的拿鐵,大概是40-50克朗。

H&M沒有比較便宜,他們似乎是採取全球統一定價,買起來沒有特別爽快,但無感也是一件好事。目前去過一些特賣會,毛衣一件大概落在250-350克朗之間,買起來其實跟H&M差不多,但原價都挺驚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件毛衣原價1800,打完折330左右。這邊特賣會挺多是當季商品來賣,所以原價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當時打包的時候考慮到衣服可能在當地買比較適合冬天的天氣,所以沒有帶太多衣物過來,目前買起來不算便宜但還可以接受,在outlet(我只去過Stockholm Quality Outlet)買比較划算是肯定的,一雙Timberland適合雪地靴子約莫850,但還是要花時間找。

我住的Studio(有獨立衛浴和廚房)是學校幫忙找的,聽聞斯德哥爾摩找房非常困難,當時沒想太多就簽約了。後來才發覺租金跟其他同學比起是不便宜的9600,一般學生宿舍大概是3000-4000,在外面找房的話差不多5000左右。另外一個跟我同屆的學妹跟我住一樣的房型,但他和另外一個室友分(這也是學校決定的),一個月是5000克朗。

每日通勤的SL卡月票學生價是550,基本上就可以滿足生活所需了。

除了我的主觀感受,NUMBEO是可以比較兩個城市物價指數的網站,滿有參考價值的,可以瞧瞧。

開學一個月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條沿著水域的步道,天氣好的時候傍晚會去走一走,有次也是突然下起雨,但陰雲很快散去,那時碰巧趕上落日,不知道怎麼形容雨後眼中那一方框裏,出現了虹和霓,它們的盡頭收落進水,而周圍漸漸由綠轉紅的樹蔚從寬闊的道路連延下去,一切都籠在昏黃的夕暉中,很美也很平常的樣態。

若從學校正式Intro Week開始算(非正式是學生會辦的,比校方活動早兩天),今天剛好是滿一個月,也許是時候寫些記錄。

[課程]

SSE的學制一年有兩個學期(Semester),每個學期有兩個Term,一個Term大約是一個半月的時間。

這個Term有兩門必修課,分別是Creating International Firms, including an international two-week Live Project at Riga(以下簡稱CIF),以及Managing Human Dynamics in the Global Firm(以下簡稱MHD)。另外還有一門選修瑞典文課,這也是MIB學生唯一個選修課。原則上第一年的課都是學校決定好的,不能多修亦不能減修。

MHD的老師Hedberg, Per Henrik有搖滾明星的造型,但有著十足學者的心和氣質。永遠開放給學生提問,不時提醒大家有問題或對課程有任何想法,歡迎寫信給他。

這堂課每次上課動輒四小時,上下來是滿疲憊的。一般而言,老師會討論當周reading內容約莫一小時,一小時課堂活動(不一定會有),一小時討論剛剛進行的活動,然後再花一小時討論延伸理論或是開放給學生提問。

總體而言,有趣的部分是課堂活動,像是一對一當房客/房東,共同決定租屋契約條款;五人一組,每人手上都有三位假想的應徵者履歷,但每個手上的資訊稍有不同,給訂二十分鐘內討論出最適合公司下任財務長的人選,或是六人一組,各自有各自角色決定某財團要蓋深水港的合約細節(角色像是財團、環保局、其他港口代表、州長、工會等)。

這門課最重的是reading,一周上1-2次課,上一次課動輒40-100頁的文章要看。老師有時候會cold call,但多數的時候都是讓學生主動發言,常常一門課就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中結束。

後記:和老師約了一次office hour,針對作業和上課學習得到了滿好的建議,老師人很好溝通,如果對課程內有任何想法真的很推薦找他聊一聊,會很有收獲。對了,老師上第二堂課約莫就記得全班的名字了,所有表現好像都有默默被記錄的樣子。

CIF的老師Mikael Samuelsson滿酷的,同時也是個創業家,課程很像是創業課,從討論why go international、what is global venture。討論這些概念兩三堂課後,老師安排了一間公司(Wemind)參訪,讓學生分組用一周時間幫這間公司提出海外擴張計劃,然後簡報給公司創辦人。

這堂課的老師很有個性,在我們班上評價有些兩極。有些人滿喜歡他務實的教法(視各種模型如敝屣,當然不是全部,但老師顯然不喜歡太技術性的東西),有些人覺得他的教法令人無所適從,像是我們在討論如何衡量一個海外機會的時候,老師希望我們提出的是自己的價值主張,但大多數的同學都是用不同加權指標來衡量一個機會。但當同學問老師自己的methology,老師就輕輕帶過這題了…就像老師自己說的,他不太「教書」,他只確保我們準備課堂內容(作業、Present)是在正確的方向,符合教學目標就好(白話文就是我們自己摸索,他的責任是讓我們不要歪樓。)

今天(10/3)下課前,老師突然說One more question,I have a bike, which I don’t really use. But I don’t really want to sell it. So, do any of you need a bike? 然後台下就有人舉手,她於是乎就得到一台腳踏車了。真是非常神奇。

[生活]

這裡是個如果有精力絕對可以永遠不無聊的地方,要參加所有活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MIB的學生還有CEMS Club的活動可以參加,一周正式活動約莫1-3個(前天有Dutch Cantus,一種荷蘭的飲酒唱歌的聚會,還有各種荒謬的處罰,如果之後還有辦滿值得參加的),今天有一攤去看足球賽,非正式聚會目前平均一周有兩個(常常就是有人約喝酒想去的就去,我們班上週末辦了九月壽星的慶祝會,到某個同學宿舍pre-drink,然後pub-crawl到兩三點)。MIB/CEMS雖然人不算多,但舉辦/參加活動相較其他系的學生算是相當活躍。

除了MIB/CEMS,學生會SASSE也常常辦活動,這周就有辦給交換生的banquet(Sittning,在開學周也有一場辦給碩士生),下週有Culture Week,上週有Women Finance Week(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叫Women Finance Week是希望多鼓勵女性進入銀行業)。SASSE是SSE的學生會,底下還有很多社團和組織,像是各種體育、才藝性社團,我相信應該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活動。我目前和MIB同學聊下來,每個人約莫會參加2-3個組織或計劃,其他Program的同學好像就沒有這麼熱衷參加課外活動,像我們遇到Econ的學生常開玩笑說原來他們真的存在,Accounting是他們的好朋友但會出現,而Finance則總是被各種報告功課淹沒,但曝光率還滿高的。

開學第一周有一個Student Panel,邀請碩二的學生跟我們簡單Q&A,大家的問題幾乎都是圍繞在課程怎麼進行、哪些活動值得參加之類的。其中有一個學生在最後告訴大家“It is totally fine if you dont envolve in any activity, you will still have good life here.”。

 

可以分享的還有很多,只是得做的事也很多,那就下次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