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旅人的備忘錄 – 打開斯德哥爾摩的方式

睽違五年,這系列終於有新的產出。

疫情結束後,我部落格關於瑞典旅遊的文章,瀏覽量直線上升。多數的時候,人們來到瑞典,大多沒有明確想要去的景點,約莫是有個北歐行的目標,斯德哥爾摩貴為瑞典首都,順理成章成為旅程的一站。

我很少遇到會把在瑞典行程排滿的人,大家通常都比較隨意的風格,醒來了才開始想當天要去哪裡,要吃什麼,配心情配天氣配體力。斯德哥爾摩比起很名勝大城,並不是一個很觀光豐富的地方。如果沒有離開市中心的打算,就會走著走著,怎麼又走回了古城(Gamla Stan),逛著逛著,繞了一圈又是那個熟悉的街角(明明才待了三天)。

但如果是一個有明確喜好的人,瑞典就會成為ㄧ個看不完、充滿層次的地方。例如,喜歡家居的,這裡有無數的家居店令人往返流連;喜歡吃的,北歐食物有其值得細細探索之處還有各種異國餐廳;喜歡自然的,那便是整片森林和湖水風光人能讓人看了發愣。如果是一個什麼都不喜歡的人,我或許可以想像斯德哥爾摩於是成了一個沒有個性,透明而平淡的漂亮明信片。

感受到旅遊回溫,連續幾個月都有朋友來玩。我很喜歡朋友來,除了敘舊之外,就是讓我有機會研究各種打開斯德哥爾摩的方式。下面奉上三種可能沒那麼熱門但十分值得嘗試的玩耍提案:

搭船遊群島

斯德哥爾摩貴為北方威尼斯,以船為交通工具十分普遍,不少人是住在小島上靠船通勤。比起已經很多人知道的:搭郵輪去塔林、里加、赫爾辛基等等城市,我更喜歡搭船到不同的小島上。這種行程通常一日之內可搞定也比較沒那麼折騰。到了小島多數時候就是隨便走走,去僅有的咖啡店或餐廳消磨時間,有些船商會提供主題式的導覽,但我就沒參加過了。

我最喜歡的路線是去Artipelag藝術館,冷知識是它的創辦人Björn Jakobson 同時也是瑞典知名幼兒品牌Babybjörn的創辦人。

https://www.stromma.com/en-se/stockholm/excursions/day-trips

參加Moveat

本來很猶豫要不要分享出來,怕公開之後我就再也買不到票了,但這實在有點好玩需分享。Moveat就說Move 和 Eat的組合。這間公司會不定期推出活動,而活動當日會有數個合作餐廳,參加者可以在指定時間內隨意排序拜訪,而每個餐廳會準備一道的菜迎接參加者。我上次參加的是八間餐廳(例如有米其林推薦的oxenstiernan,但我覺得他們準備的餐點十分普),從早上11點吃到下午三四點,每一間的份量不多但吃得頗開心,有不少滿知名的餐廳參與,售價550克朗,又能和朋友ㄧ起走走吃吃聊天,值!

最後就是跟當地人在家一起做傳統瑞典食物,像是肉桂捲或肉丸。我實在有點看不下去某些觀光餐廳的食物不好吃卻仗著名氣總是人滿為患,尤其許多瑞典菜其實做起來並不難。想要體驗家常瑞典菜最好的方式就是到瑞典人家一起做一起吃(謝謝我老公總是扮演瑞典肉丸by瑞典人行程中瑞典人的角色),上次我朋友來還把肉丸捏成了米奇形狀,是否溫馨又可愛。網路上可以查到提供這個服務的人,真的找不到再聯絡我。

– 聽演唱會 –

瑞典據說為音樂出口大國,僅次于英國和美國。我覺得除了他們從小重視音樂教育之外,還有許久以前就有打開國際市場的野心,像是ABBA在歐洲歌唱大賽唱英文歌可見一斑。很多音樂人來自瑞典,卻不見得喧喧嚷嚷貼上自己是瑞典音樂文化代表,很有一種在音樂無國界的味道。也因為如此,許多大團巡演都會來斯德哥爾摩或哥德堡這個人口僅一千萬的國家,因為人少票也相對好買,這真是難得瑞典廣結善緣的一面。如果有機會來,不如查查有什麼演唱會可以去,搞不好會聽到下一個天團,尤其是重金屬樂團們。

如果你也有喜歡的打開瑞典的方式,歡迎分享給大家囉。

寫給旅人的備忘錄系列:

  1. 斯德哥爾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 旅遊建議及常見問題快問快答
  2. 斯德哥爾摩熱門景點點評
  3. 如何像個斯德哥爾摩在地人?
  4. 為什麼Kajsas Fisksoppa魚湯這麼紅?
  5. 斯德哥爾摩推薦瑞典及非瑞典餐廳
  6. 在斯德哥爾摩喝咖啡的地方跟最好吃的肉桂捲
  7. 斯德哥爾摩的日常遊蕩
  8. 打開斯德哥爾摩的方式

懶得排行程?不知道怎麼訂位?喜歡小眾的旅行方式?歡迎聯絡我協助你安排行程!

五年回顧 –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其實這篇文章是一年前就開始的草稿,想要沿用前系列就讓我姑且繼續放五年回顧在標題裡。)

如果你是想知道搬來瑞典到底要不要學瑞典文,以下為結論:

  1. 不要相信在瑞典不需要瑞典文的鬼話,除非你只打算短期居留或是對於深入認識一個文化毫無興趣。
  2. 把一個語言學好要嘛是有強烈動機,要嘛是有語言天份,認清自己有哪一個很重要,當然最好兩者兼顧,要不然把腦力花在這個冷門的語言划不來。
  3. 瑞典人的英文很好,不代表你的瑞典文就可以很差,只代表你更沒有壓力學瑞典文。
  4. 學會一定程度的瑞典文也只是基本,想想不同說中文的族群之間鴻溝也可以很深,就能了解語言只是媒介,離真正的理解需要時間和機運。
  5. 以上亦適用其他語言。

以下為我的長篇大論,想知道我怎麼沒法把瑞典文學起來,以及為什麼得出以上結論的,可以繼續往下看。

通常大家喜歡看「我怎麼做到瑞典文流利」這類文章,是說我也可以ㄧ寫一篇前人驗證過的方法論,但做人還是實在一點好,開頭先說我依然瑞典文卡關,只是想來紀錄一下我的瑞典文學習之路,

真正見過對語言有學習天份的人,與他們相比,我的瑞典文之路實在沒什麼可取之處。但鑒於近期我和他人討論學習瑞典文的頻率來到新的高峰,遂想來紀錄我的瑞典文學習歷程。

提示在先,儘管知道大家喜歡看「我怎麼做到瑞典文流利」這類文章,但這完全不是一篇成功學習心得分享文,比較是「我怎麼還卡關」的挫敗文。鑑於我暫且還會在瑞典住下去,這篇或許是我學習瑞典文的另一個起點。

所有搬到瑞典的外國人,「那你會說瑞典文嗎?/你的瑞典文如何了?」這類問句,大概不消多久就會榮登人生最常被提問的問題。一樣的問題,我的答案在過去幾年相差不遠,但這一陣子明顯感受的提問者對於我說我不懂瑞典文的態度有很大的轉變。前三年剛來唸書,大家都非常寬容也覺得不講瑞典文沒什麼,「瑞典人英文很好,妳不需要瑞典文!」他們總是這樣說。再兩年過去,新認識的人少了大家也大概都知道我的瑞典文程度在哪裡,也不怎麼討論這個問題。

但在過去幾個月,尤其是結了婚和拿到公民之後,「會瑞典文」成為一件有壓力的事。申請護照那天,到警察局填資料,和辦事人用瑞典文說我只會一點瑞典文,可以說英文嗎?她立刻回我:「但妳已經是瑞典公民了。」;印象有一天被邀請去了一個聚會,雖然有非瑞典人被邀請,但最後只有我和其他八位瑞典人,並且超過一半的人我從沒見過,心裡真的掙扎一波最後還是去了,還好我一臉就是不會講瑞典文,整場沒有一秒陷入大家都用瑞典文講話而我鴨子聽雷的窘境,但最後大家還是討論了一陣我要如何在年底參加聚會時,可以和他們用瑞典文溝通,真的是太看得起我了。

而壓力不只是來自於可有可無的社交,也漸漸來自工作和家庭。以前可能沒有特別注意,但日漸覺得在工作上懂得瑞典文是個必須要有的能力(儘管工作上幾乎都是全英文),首先是越來越常注意到自己處在都是瑞典人的會議裡。參加這種會議時,如果因為其他會議耽擱了幾分鐘遲到,就會進到瑞典文講得正起勁的節奏,雖然大家多半會意識到我進來了而改成英文,但也曾有人開玩笑說,啊我以為妳懂得瑞典文,而我身為台灣人,每每對這種因為我而亂了節奏的討論而感到微微不舒快。還有一次是和廠商合作,整場工作人員十來位,又我一個非瑞典人(及女性),當時就深切感到溝通的斷裂和不便。

曾經有同事寫了一段話使我感動,大意就是我沒必要因為大家只為了我講英文而感到抱歉,話是這樣說,其實還是很希望自己能更無縫銜接對話,或至少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然後英文回覆無妨。

或許更令人挫折的是,現在身為瑞典家庭的一份子,不會瑞典文使得執行家庭義務也困難重重。原本和高高的核心家庭溝通無虞,因為他阿姨嫁給了一位英國人,他們從小就很習慣用英文溝通,家裡也常看英文節目。但上週參加葬禮時,身為葬禮的主辦方,得接待前來致意的賓客,見到了許多遠房親戚,他們說許多人很期待見到我,卻不是所有人都能轉換語言自如。我站在一圈瑞典文充斥的環境,懊悔過去怎麼沒再多認真一些。台灣親戚問起我和瑞典家人相處時,是不是也像在台灣一樣瘋癲,我說不,我可文靜地像是模範媳婦。

現在當大家聽到我已經住在瑞典超過六年,漸漸對於我還不會瑞典文感到困惑,甚至還有人不相信我不會瑞典文,

堅持我只是假裝不會。這當然不只是個人問題,還有瑞典社會對移民的保守主義崛起有關,申請公民需要通過語言檢定也是可預期的。

行文至此已經太長,下一篇再來聊我究竟如何把瑞典文學成了這樣。

五年回顧(快要延續成七年回顧)系列:

  1. 現職
  2.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3. 融入一個社會
  4. 對於婚姻的想像與理解
  5. 文化解讀的困難

永久居留

2024 的年度目標之ㄧ是獲得永居及公民,年度目標文章還沒發出去就達成了拿到永居目標,寫了短文以茲紀念。

一月一號居留過期,原已做好等新卡下來前天荒地老地困在瑞典,沒想到一月三日就收到了decision letter,打電話確認永居通過,當時已經激動一波。一波三折後到移民局二月二號領到了實體卡,終於有這ㄧ切真的發生了的那種真確感。

永久居留身份其實不是真的永久,但至少更不容易被趕走了。

拿到永居後的生活毫無波瀾,但神奇的是在瑞典的生活本質上已然非比尋常,或說終於歸於尋常。不需要去考慮失去工作,在系統裡不再是所謂的工作移民,也終於離申請護照只有ㄧ步之遙(到時才會真正從移民局畢業,入海關可以走總是人比較少的歐盟通道)。 那是七年前抵達瑞典的自己,在心裡模糊有著卻難以衡量可行性的目標。

並不是非要移民不可,也總覺得被稱僑民有種彆扭,但長期在他國生活,沒有身份確實深刻地感受人生而不平等。人說獲得身份之路各有酸甜苦辣,有些人選對了路走來比他人輕鬆,有些人戰戰兢兢卻還是因為壞運氣或一夜令改仍拿不了身份。被系統困著,碰壁那是時不時出現的鬼魅。

交出上一張的短期居留證,換得了永居卡,走出移民局時陰暗的冬日從雲層散出暖光。儘管不太餓,決定在順路的咖啡廳裡吃午餐,點了喜歡的酪梨三明治和蘋果派,當作是跟自己的小小慶賀。

過年變成一件遙遠的事

小時候的過年意象,是雜沓人群辦年貨的嘈雜,是和大人一起去百貨公司,認真挑衣服買新衣服的時刻,不像現在看到特價總是手滑,買新衣服不再稀罕。那時總是看三大電視各種接力賀歲節目,把當年吉祥話學過一輪:欣欣向龍、合不龍嘴、幸福龍虎哩,再看衛視西片台,好幾部其實已經看過好幾遍的強檔片。守歲吃打了一顆蛋的統一鮮蝦麵,對於平常不能吃宵夜的我,是一種奢侈的儀式感。當然還有和親戚小孩一起又愛又怕點煙火的興奮,打牌的聲音?那自然是過年唯一指定的背景音了。

剛開始搬到新的國家時,自身文化成了一種獨特標誌,前幾個過年時節缺不了辦農曆年派對給外國朋友感受氣氛,穿上遠渡重洋帶來的大紅色滾金邊改良式旗袍,擺出在台灣好幾年沒拿出來的毛筆墨汁,寫歪七扭八的春聯唬人,笨手笨腳胡瞎幾道簡易版的年菜,或乾脆就弄個火鍋講的圍爐典故,為的就是他鄉撐出熟悉的年味。熱熱鬧鬧酒酣耳熱,也是不錯的一天。

幾年過去,才又意識到,過年最後最想的,還是跟家人一起過。一開始出國並不會意識到,過年是有期限的,總覺得新的一年總是會來,而過年總是會發生。但當異國生活穩定了,就回神發現,能夠過年的次數,存在著上限。想要和家人過,那「過一次少一次」的邊際就會被放更大。若是中年定居異鄉,可能還有個四十次年可以過,但能和父母親一起慶祝的次數,大約驟然減半。甭提以前說包紅包只包到18歲,但總是一年又一年包下去的祖父母。

這時才恍惚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

同步發表於Substack

短篇

30 歲過後,生活不再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親近的人開始經歷難以癒合的傷痛,遠方傳來流產、墮胎、離異的訊息,不到一年的甜蜜婚紗照,完全不知道從何而來地,覆上不治之症的陰影。

友人形容著痛苦,眼神哀傷地說,他自始自終都是一個人。而我感到雙手被縛,這是無能為力,睜眼即是悲劇的31歲。

2022 流水帳回顧

若說2021年是定錨的一年,2022年就是拿著一個大錘子往那個錨用力往下打下去。

我常說當年念碩士醉翁之意不在拿學位,而是畢業後的職場歷練。當時若說什麼時候要搬回台灣,在平行時空沒有家累,工作平平穩穩的話,八成就是2022這個時間點了。只是在這個時空,我依然還沒看到離開瑞典的訊號。

春-

2022在春天來臨之前,去了一趟挪威公路旅行,旅行目標是到達全歐洲最北邊候選之一的城鎮Honningsvåg。想法很浪漫,大自然很現實。Honningsvåg是一個離島上,我們計畫開車抵達那一天剛好暴風雪,通往該島嶼的路橋關閉,於是我們最北只到了Skaidi。寥寥幾字,過程是驚心動魄的幾小時。當時暴風雪能見度差到前面車輛車身已消失在雪中,我們只能見到閃爍的車燈。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有一種叫convoy的行車方式,即在天候惡劣時會有一台開路的衝鋒卡車,定時在某段特別難走的路開路,而其他客車就跟在後頭。

挪威貴為峽灣之國,路的一側多是深不見底的懸崖,而另一側多半是幾尺深雪。跟在衝鋒車後的客車們如果有閃失陷進雪裡或直接掉下去,後方的車是不應該停下來救援的,應該繼續跟著前方開路車走。我們在路上還有看到車況十分老舊的貨車,有一邊車燈還故障,當我說,應該要有人在把關車況太差的不得進山路(通常是山路特別危險),同行友人卻說那是個人選擇,後果自負。就某個程度上真是反映出不同國家處理新冠疫情的政策裡的核心價值。

Honningsvåg 地理位置

在瑞典的每一年我都有以為自己回不了家的時刻,2022的那個時刻來得特別早。之後什麼零下二十三十度永夜都不算什麼。但這個最北之旅是難得重拾某種冒險感的旅行。在這時代旅行太過容易,訂個機票旅館就能成行。像這樣跋涉到一個沒什麼人煙又回想起來依然驚恐的地方,短時間很難有個下次,又有重新體認生命的可貴以及在大自然之下,人類如何縹緲又同時無比堅韌。

旅行回來後,開始物色房子,看著看著就買下去了。在瑞典五年也搬了五次家,每一次隨著累積的東西漸多愈漸折騰。瑞典租房向來是戰爭一場,每次想到要找房子就頭痛,總是好幾個月前就開始放風聲說得要搬家,找到之後房東總是說有機會延長合約但最後都會自己搬回來,鑑於買房租房的月負擔在當時差不多甚至買房更低,便週五看房,週一簽下了賣身契。至於後來利率如何飛漲伴隨房市下跌又是後話了。

簽約的那一天是情人節,能夠在亂世之下一起擁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心存感激,留下的遺憾是沒有自己的洗衣機,最愛的仍是玻璃窗臺外永不重複的夕陽彩霞。

快轉一點到四月,回了一趟台灣,最重要的是幫媽媽過60歲生日。彼時台灣還是要隔離7天,當時我不幸落地陽(當時已康復,但據說康復後PCR檢測常常陰陰陽陽),案22169,細節不做多提,但整個過程下來對於台灣公部門有新的一番體認,尤其在資料處理以及如何拘泥形式而不重實質意義)。最後以抽血驗出抗體加兩次PCR陰性離開檢疫中心(還很巧地離我家非常近)。

在這一個月也可喜可賀終於把一份全職工作做了超過兩年,掐指一算這是我第四份全職工作。工作上的平穩是我前所未有的感受。以前很難想像適合一份工作是什麼意思,現在不能說終於懂了,但在這份工作中似乎抓到了什麼。關於這份工作我有寫了一篇簡述,有興趣自行點連結,就不在再次贅言了。

瑞典的夏天依舊美得令人頭暈目炫。疫情陰影逐漸褪去的這一年,報復性婚禮接踵而至。人生第一次當了伴娘,新娘手下留情除了幫忙選婚紗沒有太多勞苦,深切地記得新娘當年弄完造型還優雅地開車來我們下榻的地方接我們去場地,她睡飽吃好,辦了一場簡約(跟我過往參加過的台灣婚禮相比)而不失隆重的婚禮,也記得那天微雨,遠方陰陰暗暗的雲壓了過來令人憂心,新人還是笑容甜蜜地在森林裡幸福地拍婚紗。

參加婚禮覺得再度被重擊的是瑞典文。好遺憾自己聽不懂大部分的致詞,三場婚禮有兩場我是在場唯一的亞洲人,有一場甚至似乎是唯一的非瑞典人。心裡(再一次)默默立心得要訓練瑞典文,但先以被動接收的能力為主,先求聽讀就好。總是要求自己流利最後就是好多需要累積地方還是算了吧。一步一步來比較快。

於是在夏天也報名了參加社區大學的暑期密集瑞典文課,第一期上得津津有味,老師講解清楚,課程穩定推展進度之中,可以明顯感到自己在進步,於是續報了第二期,結果兩週的課換了三四個老師,教學風格都不同,彼此對進度也沒有交接得很好,這一期的學費近乎直接丟到水了。但還好公司開始提供一周一堂的瑞典文課,我也重新開始在Duolingo上累積天數,希望可以至少超越之前四百多天的紀錄。

六月搬進了新家,在搬進去當天在夕陽餘暉下被求了婚。當然我們討論過結婚也差不多有共識,我曾經說乾脆去聯合婚禮結一結省得各種費心費力費錢,高高當時嚴正拒絕說要走傳統經典的路線,好啊那我就等你求婚,我心想。

意料之外的是我以為我能至少猜到高高什麼時候要求婚,卻完全也沒想到是入屋那一天(因為那天不是應該非常忙碌並且狼狽嗎!)。在入住新房子當天求婚,不得不說的也真是非常巨蟹腦的一個決定。

夏天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highlight是去看了Lady Gaga的演唱會。票沒記錯的話是當週才買的,也沒抱甚麼期望,只覺得有機會看到現場演出十分幸運。結果實在是太令人驚豔的演出了,完美體現有才華的人依然付出比凡人一百倍的努力會有什麼可怕的成果。

這一年的夏天沒有安排旅行,甚至一天假也沒請,為的就是在2023年初排一趟回台灣過年的計畫。

搬進新家後,沒事的時間八成全花在佈置家裡。九月等到了沙發,顏色和質感離我想像的深藍天鵝絨有點差距難過了12小時,但看久了似乎也就順眼了,常常回到家一躺在沙發上就立刻睡著了,這大概就是一張好沙發的認證。買傢俱和整修的過程很快樂也很崩潰,很多當時寫在清單上的代辦仍然至今停滯不前,但總算在十月開始正式迎接朋友們來訪。(關於佈置新家有太多可以分享的了,找天來寫,有興趣的也可以舉手讓我知道,搞不好會因此早點寫完。)

九月瑞典大選,第一次體驗到了在瑞典開票,選情難得熱絡,一桌六個人五個國籍投五個不同的黨,大家還能心平氣和邊吃飯邊分享看法偶爾開開玩笑,很好地反映瑞典包容性民主的特色,也是很有趣的體驗。

十月也是暨國中宿營後,第一次在外過夜露營。那是一趟很美好的小旅行。朋友配合我的程度選了鄰近市區的營地走個兩天一夜的行程,整趟沒有太多的障礙路程也不遠,到營地後紮營生火,在夜裡看著滿月和滿天星斗映照在湖面,周遭靜止,只有水面波紋暗示時間還是在流動。只是料想不及半夜零下的低溫,寒氣穿過帳篷睡墊睡袋直入身軀,冷得沒什麼入睡。但隔天如畫的森林景緻還是令人神清氣爽(好有中年味的四個字)。

隔幾天後,我不可思議地站在Lykke Li的演唱會EYEYE現場。第一次聽到Lykki是大學室友放她的Sadness Is a Blessing. 自始對這個女歌手的瘋魔印象深刻,那遠遠不只是把一首歌唱出來的程度,聲音只是媒介之一用以表達她本身被驅使的動力。我很久之後才知道她是瑞典人,在更久之後才知道我有幸看到她的現場表演。相較Laddy Gaga那種以觀眾為核心的編排,Lykke Li更像踱步迴廊的藝術家,把場地當做眼角,傳達她的對世界和情感的理解。

記得秋季的時候工作不太可控,許多事在大家放完假回來又再度風風火火運行起來,很遺憾推掉了朋友羅馬行的邀約,不知道何時能夠成行。不過還好臨時插進了一個Falun礦坑小公路旅行,是很愜意舒服的兩天,還意外發現了裝潢風格浮誇又很好吃的義大利餐廳

冬-

萬聖節到來的時候,差不多也是入冬了,進入每天越來越黑的11月。今年的萬聖節穿著之前的同學的衣服扮成該位已經離開瑞典的同學,派對上跟別人借來一頂帽子勉勉強強可以加入扮成維京人的行列。在另外一個派對辦成中國殭屍,滿驚訝沒有很多人知道中國殭屍的概念(貼符咒在額頭),虧我還很開心有想到一個不怎麼費力就能扮成的恐怖角色,照片就不附上了。

這個冬天的,最重要的事,大概就是結婚了。

為了要在回台灣前登記完成,我們相加了彼此的生日,月加月,日加日,就此決定了登記的日子。場地選第一次慶祝我生日,高高第一次說我愛你的那個露台(aka別人家的院子),決定下來也就順理成章地選了同樣的日落時分。

登記當天的夕陽

當天人品爆發出現了久違的太陽(夕陽在冬天的瑞典可是可遇不可求),又在下雪後,周遭美若幻境。不過大約十五分鐘的過程卻是分秒豐盈。我還意料之外感動到流淚。將近四年的時光,走過大大小小的事,無論如何老套,能遇到彼此真的是一件幸運無比的事。(最後登記文件趕不及在我們回到台灣前處理好,所以現在我在瑞典已婚,在台灣單身 =)。)

12月,當然也是節慶的日子。第一次買了屬於自己家的聖誕樹,最後因為一月要回台灣選了塑膠樹比較方便處理,而沒有買真樹有點可惜,但架起樹放上一個一個裝飾品的過程仍然感到十分幸福。樹放在家裡空曠的角落,高高還提議不用收樹了放到下個聖誕節也無妨,反正擺著也好看(當然被我強力否決了。)

年尾在自己的家和高高的家人過了聖誕節,又邀請朋友來跨年,一週連煮兩次大餐命去半條,再次讚嘆洗碗機的發明。以前不太理解歡聲笑語的珍貴之處,年紀漸長卻是愈加珍惜這樣的美好時光。

2022是好的一年,有些忙又不會太忙。疫情的陰影慢慢褪去,2023在家庭和工作都有新的身份,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五年回顧 – 序

每到八月就提醒自己到瑞典生活又將滿另一年了,不可思議。

昨天跟準備出國唸書的親戚通了電話,他詢問了準備標準化測驗和選系的建議,跟我當年出國前的徬徨如出一徹。五年年如果被問到畢業後要不要回台灣,答案大概是會試試看找工作,運氣好找到的話會先留下來工作個兩三年吧。超過這兩三年的事,當時實在很難想像。

但我現在就站在這個兩三年後的分岔點了。

當時在選學校的時候,我曾經設了兩個條件,一個在大城市(metropolis),一個是學位至少要兩年。現在回頭看這個兩個條件依然覺得滿合理的,但當時讓步接受了斯德哥爾摩,想說它雖然不是metropolis但好歹也是一國之首,結果還是造成了不適應,私心而言斯德哥爾摩的繁華跟台北仍然差了不小的一截,加上語言屏障我仍然常有自我意識綁手綁腳無法舒展的痛苦。這一年又再次重拾瑞典文,也知道這一條路只會長不會短。

待滿了五年,也體認到出國前的各種想望,沒有想像得那麼遙不可及。但這一切仍只能靠時間來體驗。深切感受到資訊不對稱而帶來的各種文化套利有多可觀。許多人懷抱著好奇心踏出家門,想學習觀看世界的另一種方式,但才發覺當自己以為踏進了世界運作中心,卻同時也是將作為一個外來者的自己推向社會少數的那一端。而日日夜夜,就是在這樣的夾縫裡尋求生存,嘗試建立生活。

在瑞典的第五年,我也步入而立。換了一份工作、買房訂婚通通在這一年發生。想多留下一些隻字片語,這一篇姑且當作是序,歡迎訂閱這個部落格繼續看下去,目前暫訂的主題有:

  1. 轉職的契機與新工作內容
  2.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3. 融入一個社會
  4. 對於婚姻的想像與理解
  5. 文化解讀的困難

瑞典簽證大地遊戲 – 工作簽延簽闖關樹枝圖

本文原本發在臉書瑞典職涯版,經作者同意轉到這裡來,讓更多人可以看到。也歡迎大家加入討論,幫助彼此早點從移民局畢業。

以下正文:

因為我在板上收穫許多幫助,所以想說也來分享我所搜集到的一些資料~這些資訊主要在2022/03時搜集而成,加上移民局隨時可能改政策,因此一切請以移民局的最新資訊為主

以下為工作簽滿兩年後,可能的決策樹枝圖:

這個樹狀圖主要用來給想要長期居留在瑞典的人們一個參考,留瑞典的主要途徑包含:

  1. 短期居留:例如工作簽證、學生簽證、博士簽證等等。
  2. 長期居留:待滿五年即可申請,但是學生簽證期間不算在內。
  3. 永久居留:通常會在第二次工作簽證延簽申請時一起申請,成功就87%海闊天空了。
  4. 公民:基本上99%安全,不用擔心移民局了。

以上不管哪個都要注意不可對移民局有所隱瞞,如果移民局發現資料有問題,就有可能將其取消並且列入歐盟黑名單。

其中大家比較沒聽過的應該就是長期居留(Long-term Resident Permit),這個居留權的特徵是送出申請時會同時自動為你申請永居,通過的話可以同時拿瑞典永居跟歐盟長期居留。這個歐盟長期居留可以讓你在申請其他歐盟簽證時有如神神神助,詳細資訊參考Ref. 1以及Ref. 2關於Long-term Resident的描述。

基本上從樹枝圖可以發現哪怕第二次工作簽證延簽失敗了,如果能拿到第三次工作簽證,那麼就有機會申請長期居留,進而間接取得永居。

如果第一次工作簽證延簽申請失敗,可以試著跟公司講好從移民局核可的代辦的快速通道申請新的工作簽證,一般會在三個月內下來,這段期間就請公司允許你遠端工作或留職停薪或乾脆放假回台灣一波。可參考Ref. 3

遷徙的那一年

(本文寫於2019年一月)

新的一年,總有股一切如故的味道。

現在在愛荷芬Eindhoven,荷蘭的第五大城。這名字是我自己取的,稱呼起來有一種莫名輕盈。比起去年,今年假期沒有特意安排什麼活動,這可能反應了自己心態上已經放了長長的假,不大需要再另外再有什麼活動。前一陣子還想著要去柏林和倫敦看看,但在2018年整年反反覆覆在抵達和道別之後,終究心裡有點疲憊。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注意新環境的種種,想找一個地方靜下來觀看自己的狀態。

若要選2018年代表字,遷徙絕對是直接脫穎而出。遷徙的代價很大,每一次都得重建生活。但也這樣發現一個環境可以影響人多深,還有在一樣的環境裡還是能夠有非常不同的生活型態。儘管生活是被塑造出來的,難免還是被外在有多少元素可以被放進來所牽動。把去年整年的日記掃了一遍,我生活的重心無非就是吃食和人際上。吃食和人際是對一個城市大多數的印象來源。

經歷過2017年底的憂慮,2018年初就以一切將好轉的模樣展開了。在紐約的時日雖然逍遙,但也意識到一些和以前想像不同的事。現在想想現在「這種人在這裡但是心不在,可是心也沒有哪裡可以去」的感覺可能從那時候就開始。覺得紐約很吞噬人心,總要更好,更多,更exclusive的機會。我記得地鐵裡的人總是彌漫一種疲憊,雖然「有一定財務能力才能過得快活」這個道理幾乎在每個城市都適用,但在紐約為最。也許更可怕的是,在這裏擁有再多仍然嫌少。

新加坡也令人有同樣的感受,比起紐約更無奈的是這樣的氛圍似乎滲透更深,更單一化。紐約多多少少還有藝術創作的能量,或是對社會不公懷抱反抗的野心等,新加坡多的是為求更多金錢利益而來的企圖心,這兩個地方都能輕易看到社會裡殘喘的人,那些在紐約地鐵訴說自身故事的人,在那咖啡店帶著英國腔的婦人,跟我說年輕的她如何錯失機會,現在成了一個沒沒無名的設計師,說她無法一次買太多的菜,太重提不回家。而那些在新加坡開Uber年邁的中老年人,告訴我兒輩不見他們了,出來掙錢也是不願意的,而開車賺的錢得被抽成,被車子租金分攤,攢下的錢如此稀薄,能不能給他們五顆星,這對他很是重要的。

在巴黎的時光,雖然也是看見壁野分明的階層,看黃背心的憤怒跟六區滿櫥窗的奢品展示,但法國人總給我一種又包容又愛抱怨的矛盾,嘴上老是在抱怨,但也給了這世界更多寬容,遊行也好罷工也好,翻個白眼自己的日子還是得過下去,那些人就上街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只是這樣的矛盾反而讓人更能有安身立命的空間。法國人不總艷羨他人的,他們就是無所謂地過自己的生活,沒有假清高的憐憫,也沒有裝模作樣的炫耀,我突然覺得為什麼這一年流轉了這些地方,總是對法國抱有最高的評價,其實原因也不只是我懷抱很低期待,也是因為法國人特別真實,沒有過多偽善的笑,相處起來反而輕鬆。更遑論這城市未受戰爭摧殘的美的模樣,儘管危險,角落總藏有不懷好意,也還是迷人。

斯德哥爾摩,無論如何大概是這輩子一個刻苦銘心的地方了。畢竟一年半的時間,足以納上豐沛的記憶。我看到自己2018四月以後的瑞典生活,有了以前在台灣的輪廓。我記得在那樣陽光明媚的日子,今年的課業進行得扎實,比起前一年更步上軌道,三月人生第一次滑雪,離開首都才能更知道這個國家真實的模樣,又是在春天緩步到來的時節,很幸運看到都是溫婉美好的那一面。然後看著研究計畫在四五月漸漸成形,順利交出。期間五月第一次回台灣的時候,記得隔日躺在房間的床上醒來,有一種恍如隔世,但再隔兩個月回家,所有一切就好像昨日,我不曾離開。

2018,最幸運的是走訪了這麼多地方。只是在各個城市流動,容易掉入了空蕩,大概就是人在這裡但是心不在,可以心也沒有哪裡可以去的狀態。來訪的人很多,總是來了又走,有時重複著類似的行程,就覺得是人生縮影,我們重複著一樣的疑問,一樣的追尋,一樣的滿足和失落。就像城市有著極為相似的生活型態那樣了無新意。但如果像烏干達那樣完全地顛覆節奏,毫無秩序的交通,遠低於習慣水平的衛生習慣,漫天的塵土和無數昆蟲,卻又仍無法全盤接受。

下半年的台灣也被發生了各種國家大事,在國外身為台灣人這件事會被更鮮明地彰顯出來。身為一個邊緣島國,第一次有人跟我說It is really cool that you are from Taiwan. 我還滿頭問號,但想想我曾經跟一個冰島人講過類似的話,才多少理解那樣的心態。只是妳也發覺,離台灣這樣遠了,那裡發生的事還是這樣牽動情緒,離國前說是要把自己至少要在心境上不卑不亢,果然還是很困難的。對著法國同學報告快一個小時後,又更知道自己是很掛心的,常常動不動就看了幾小時的社論跟分析,和人討論起來熱烈。其他國家的社會問題也罷,搭幾個小時的飛機或許就拋向腦後了,台灣這解不開又各說各話的政治困局,或是大大小小的社會變革,是無論離得多遠,都還是放不下的。

活了這麼多個年頭,依然不知道成長的實質意義是什麼,我只能感到自己在轉化,或是透過不同環境和事件,對自己稍微多一點點了解。我不再像小時候,去到一個城市常興沖沖地到二手市場去,一來身邊的物品實在太多,不太能再買什麼無用的東西,二來這一兩年對於二手的東西似乎比較不能接受,總覺得有一個氣或味沾染在上面。但到每個地方,還是很愛去博物館的,老實說還是常抱持著一種觀光客的心態罷,很速食地很淺薄地獲得資訊,倒是對植物園變得特別有興趣,看瑞典熱帶植物園的違和感,新加坡那種現代城市裡終於有了綠洲的涼爽,當然還有巴黎將要入冬生命力凋零的蒼涼,真的是很好看。

而這一年認識了這麼多人,也是明白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更沒有非去不可的派對。

初來乍到瑞典 – 那些幫你省時省力省錢的App們

在瑞典生活,會有一些APP是在瑞典使用率特別高的,出了瑞典就彷彿可以刪除。其實隨著在瑞典生活久而久之多多少少也會把這些App備齊,但想說寫下來做個紀錄整理給剛搬到瑞典的人參考好像也還行,或許可以加個速讓菜鳥的生活步上軌道(不過現在新冠不知道是有多少人要搬來瑞典…)。(以下超連結以iOS為主,Android應該名字都一樣)

[ 交通 ] 
SL – 台北搭公車的瑞典搭地鐵版,非常實用,好像比google map還準,如果地鐵如果有什麼三長兩短也通常會在上面說明,但要會瑞典文。以前這個app也常用來買票,但現在信用卡可以直接刷了使用率就直接大幅下降。

SJ – SL的火車版,簡單來說就是國鐵app,可以查路線買票累積點數等等,實用。


[生活 ] 
Espresso House – 疫情前使用率很高的app,可以存錢進去,時不時有各種折扣,很方便。(在他們家被偷還幫他們打廣告,我真的是個好人。)


ICA – 其實我沒有那麼常用這個app,頂多就是輸入幾個食材,看看上面的食譜。但ICA app可以列採買清單、查特價品,感覺是滿方便的。


Hemnet – 有想要買房子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這個App,簡單來說就是瑞典(幾乎)所有要賣出的房子都會在上面展示,就算沒有要買房子也可以裝來看看人家怎麼佈置屋子,這裡才是真正滿滿的北歐風。

PostNord – 是這裡有著中華郵政地位但沒有中華郵政可靠的單位,通常信件包裹寄出後會有一組序號可以用這個app追蹤寄送進度。(感謝網友補充)


[ 省錢 ] 
Prisjakt – 英文版好像叫PriceSpy。顧名思義就是個價錢追蹤app。我買到3C通常會在上面查一下然後儲存,等有特價的時候再買。之前還有買到價錢很漂亮的鑄鐵鍋也是託這個app的福。如果你也有霧丸傾向推薦裝一下。


Blocket – 瑞典最大的交易網站。其實講交易不太準確,因為它也可以找房子找工作。但我想比較常用的功能可能是二手物交易,小到看起來真的沒什麼用的小東西或是各種鍋碗瓢盆,大到車子房子都可以在上面找到,我還有朋友在上面找到他的寵物兔。


我在上面買過便宜到像是用送而且狀況良好的傢俱,也在上面找到很不錯的租屋,有些人會在blocket上面登自己的照片跟簡介讓房東聯絡,也是很有效的找房方式。來瑞典要入境隨俗他們熱愛舊物利用的文化,Blocket首推第一名。不過上面的的詐騙也很多,使用的時候要小心。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好奇查了一下他們的數據,2020年每個月有一億次的瀏覽量,2019年上面登的廣告近七千億克朗,約相當于瑞典15%的GPD,真的相當驚人)


Kivra – 這是一個實體地址的數位信箱概念,很多政府機關的信都可以透過這個app收,像是每年稅務局的報稅通知,或是各種保險公司也會透過這個app寄送帳單。我的工會也會把每月會費帳單寄到這個app,然後連結Swish直接繳款,很方便。(感謝網友補充)

Tiptapp – 好像有點難定義這個app,但簡單來說他可以幫你搬家、清除/送出大型廢物和問有沒有人有不要的傢俱。很實用的是第一個功能,基本上在斯德哥爾摩沒有房子的話很可能需要一直搬家,在這個app上可以刊登自己要搬多少行李跟願付價格,如果有司機可以接受他就會收單。這個app的好處是通常司機都有小貨車之類的,不會像uber叫過來可能不夠放(而且uber本意也不是幫人搬家),預算也可以自己控制,通常會比自己租車便宜。

Tiendeo – 這是一個每週一會更新各大超市當週特價商品的平台,如果住家附近有不同的超市還蠻實用的。它也有剪貼功能,可以記錄自己有興趣的品項。(感謝網友補充)

Bower – 這是一個鼓勵資源回收的app,掃描要回收品包裝上的條碼可以得到一點,集滿25點可換5克朗的現金回饋,每月上限20克朗,也可以把這些現金回饋指定捐給非營利組織。點數也可以換產品特價券。(感謝網友補充)

(2022/11/4更新)

RefunderPay – 最近用到最好用的信用卡。瑞典不玩台灣銀行們各種信用卡優惠殺到見骨那一套,我用過Amex跟Remember都沒有Redunderpay來得有感。簡單來說就是一張VISA信用卡「所有」消費都有1%優惠,如果搭配他們的平台上消費,針對不同品牌現金回饋就再加不同乘數。例如現在ASOS在refunder.se上是3.5%回饋,如果在平台上買並用RefunderPay結帳就會有總共4.5%的優惠。回饋是直接退現金到你的銀行帳戶,真的相當有感,推薦大家在節結帳前花五秒搜尋品牌是否有有效折扣碼,一來一往隨隨便便都可以拿回幾十克朗。至於年費,第一年免年費,第二年開始一年是350克朗。看在我那麼認真寫文章的份上,用這個推薦連結 (https://www.refunder.se/p/62d132724fa8c)你我都會得到200克朗 (至少現在的規定是這樣)。

https://www.refunder.se/p/62d132724fa8c


[ 飲食 ] 
外送平台應該不用特別介紹,最大的就那幾個: UberEats、Foodora、Boltfood、Wolt。我使用頻率最高的應該是Foodora,時不時會有折扣活動,客訴流程做得很好,UberEats每十五分鐘會換一次免運店家,不太餓的時候可以一直刷,Bolt有些餐廳會有餐點打到不錯的折,Wolt倒是從未使用。

如果你還沒有用過這些外送app,這裏有我的推薦碼: 
UberEats: eats-kims12y2ue,或是從這個連結申請,你的前兩筆交易會得到100SEK折扣(至少現在的活動是這樣)

Foodora: 從這個連結申請,你的第一筆訂單會有50SEK的折扣。你使用的話,我也會得到一些回饋,你當然不需要用,但用了我會感謝你。

去餐廳用餐的話推薦TheFork,很多餐廳會有真折扣,不是把售價提高再打折的假行銷,累積一定訂位次數可以有虛擬貨幣Yums下次可在指定的餐廳結帳時用。

Karma – 這是一個很瑞典的app,主要是為了解決剩食問題。在這個app上你會看到附近願意將多餘食物低價(通常在五折左右)賣出的店家及品項,我常看到expresso、7-11在上面出現,偶爾也有飯店,前公司裡也有karma冰箱,會有店家把快過期的食物放過來,都可以用這個app直接訂購。

Too Good To Go – 這是跟Karma 八十七分像的app,來自丹麥,也是透過連結商店的低價賣出剩食,還有所謂的食物驚喜包可以選。他們也有跟hemkop合作,有當天的麵包驚喜包可以選。

[ 醫療 ] 

Doktor.seKRY 都是線上看診服務。KRY 據說目前有提供免費的covid PCT測試,可以直接在app查詢測驗結果。(感謝網友補充)


我其實是個不太會上網買東西逛網拍的人,會看的就幾家愛牌,所以不太知道好的購物網站。但瑞典一般店家線上銷售都做得滿好的,似乎沒有亞馬遜那種在美國幾乎有壟斷地位的大型網路銷售平台,我用過一次瑞典亞馬遜,經驗就是悲劇而已,不覺得值得推薦。

[金融 ] 
Revolut – 這應該不用特別介紹,由於瑞典與眾不同用克朗,讓Revolut成為在歐洲旅遊走跳,轉換歐元非常方便的App。雖然一般的銀行卡理論上都可以直接刷,但看銀行可能不一定會收手續費或是轉換匯率不划算,所以我還是有辦revolut。辦卡超級簡單,線上填一填就可以了,現在還有買美股跟加密貨幣的服務(請自己注意手續費是否划算)。

我的推薦碼在這裡:Join me and over 20 million users who love Revolut. Sign up with my link below: https://revolut.com/referral/kimijgx!SEP1-22-AR

Swish – 剛搬來開始用這個APP第一次感到瑞典是個先進國家(台灣那時候還沒有相對應的服務,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了)。其實不是什麼很厲害的app,就是一個有身份驗證的即時交易app,沒有轉錢之外的功能。我們說瑞典現金沒有大多用處很大的原因也是零錢交換大多都是靠Swish解決,小攤販或小店絕大多數都可以用Swish付款,線上購物也會有swish的選項,我則是常用在跟朋友吃飯分錢上。其實有滿多類似功能的app像paypal 或是 revolut,但swish在瑞典是最普遍的。注意一下要有人口號才能用。

AvanzaNordnet – 這兩個都是線上投資瑞典股市的app,應該是瑞典最大的兩間,我自己是用Nordnet,註冊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用戶等級,收的手續費不一樣。也要注意買賣股票的報稅問題,如果不是大量交易的專業投資人,開ISK比較方便,不要自己算要繳多少稅。

銀行App & BankID – 這兩個帳號在你開戶的時候應該就會在行員指導下辦好了,如果還沒的話務必裝一下知道自己財務狀況。大的銀行滿多都跟Tink買了分析支出的服務,一目瞭然知道自己把錢花到哪裡去了。

房屋保險 – 瑞典租房買房房屋保險是強制的,保險公司眾多剛開始研究的時候眼花撩亂,比較聽到有人推的是Trygg Hansa 和 Hedvig,但我選Hedvig,原因是App介面設計現代操作簡單,而且全!英!文!。目前為止我還沒有需要申報的理賠,但聽說服務也相當不錯撥款也快速。如果想申辦的話,這裡有:

每個月你我終身各折10克朗的推薦連結:https://www.hedvig.com/se-en/forever/CJ0ABH


這一篇真的是滿滿的金牛魂,希望有幫到大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