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顧 – 現職

去年三月的時候默默換了一份工作。很多人問為什麼離開前公司,其實也沒有什麼非得離開的理由,公司經歷了一個小重組,但還算待我不薄,加了薪換到了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組。還記得第一份工作簽完約那天踏出公司時,我還對自己說無論如何好好待滿五年吧。那天下著小雪,很冷,但內心真的完全準備好為這ㄧ間公司好好賣命個。結果不到一年半再度打臉自己,機緣是之前有緣無份的職位又重新開了缺,輾轉面試後便獲得了目前的職位。當下也沒有看其他機會,真要說為什麼要換工作,大概就是看到了更想做的事,還想多多嘗試。

新的這一份工作是在瑞典5G設備電信商愛立信做全球行銷,就是之前Sony Ericsson那個手機品牌的後半部。職位名稱很抽象地寫進Unifying value proposition,我們組隸屬於策略內容行銷,主要負責的就是定義愛立信的價值主張並在各行銷活動中確保其執行的一致性和共創效應。這大概也屬於以前怎麼想像不到的工作類型。需要這樣的角色的公司通常都具有一定規模,也要對行銷有足夠重視(也就是願意花錢投資的意思)。

剛上任時果不其然有一段不短的陣痛期,通訊產業的調性跟以前做過的電子和金融消費品有很大的差異,行銷的手法也非常不一樣。幸運的是我有帶我的小老闆非常有耐心地補足我知識上的缺乏。小老闆年資十幾年,從工程師做到行銷,從區域市場做到總部,資歷完整經驗豐富,卻非常歡迎我挑戰他的想法或覺得不合理的事。能在職場有亦師亦友的關係真的很難得。

這份工作正式成為我人生目前做過最長的正職,細心一點的人或許會意識到我是在疫情間就職,之後就無縫進入所謂混合式辦公的模式。疫情剛開始之際,有許多關於遠端求職或辦公的教戰守則,不知為什麼我這一年半來覺得沒有什麼太值得分享的技巧或經驗,當時面試也是在線上,第一次見到同事也是上工半年後的事,一切都非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總結來說,第一次轉職來得毫無預警,面試也算順利,可能就是跟這間公司有緣吧,到目前為止也待得愉快,內部有很多不同的機會也公司也非常鼓勵員工內轉發展不同技能,覺得是一間跟自己三觀有合的公司。如果有人也在其他公司做類似的工作,歡迎聯絡交流分享心得。

瑞典簽證大地遊戲 – 工作簽常見拒簽理由

本文原本發在臉書瑞典職涯版,經作者同意轉到這裡來,讓更多人可以看到。也歡迎大家加入討論,幫助彼此早點從移民局畢業。

以下正文:

如果有人有相關經驗的話也歡迎分享,以免後來的人踩到雷。另外這些資訊主要在2022/03時搜集而成,加上移民局隨時可能改資訊,因此一切請以移民局的最新資訊為主。

我這次蒐集的是不同的拒簽的理由,因為我發現有很多拒簽理由都是關於假期、保險的問題,而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想在這裡做個統整跟分享,以免後面的人們踩到雷,也避免我踩雷XD

另外移民局有個規定就是如果在簽證官指出問題之前先把問題給解決了,那麼簽證官會將這些主動行為列入考量。所以還在等待簽證的朋友們也可以確認一下自己提交的資料是否OK喔。可參考Ref. 1。
我絕大多數的資訊都是從The Local新聞上看到的,我會附上相關網址以供參考。

也請大家踴躍分享相關經驗,讓我們一起把這份資料做得更完善~

  1. 四大保險(Health Insurance, Pension Insurance, Injury Insurance, and Life Insurance.)
    1.1 常見問題: 
    沒保險、保險沒有保滿整個工簽時期(例如3月開始工作,5月才有保險,缺了兩個月的保險)、保險的層級不對(Tjänsteman vs Arbetare Level)。
    1.2 確認方式: 
    申請工簽前,跟公司要相關的保險資料並核對。有時候人事以為有保好保滿,但是現實可能跟理想差了億點點,所以核對資料最準。在簽約前也要先跟公司要保險資料並存成PDF檔,要求有保險才開工。Tjänsteman跟Arbetare的差異被當成拒簽的理由是最近The Local報出來的,我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就留給有經驗的人分享吧,最準的就是跟保險公司確認了,記得用有紀錄的方式做確認,例如電子郵件。
    1.3 補充資訊: 
    Pension insurance是在25歲開始生效,因此25歲前沒有Pension insurance應該是OK的,詳情建議跟保險公司確認。另外如果公司有簽Collective Agreement,那麼一般不會有保險問題。小公司、新創公司一般未來可期,但前期比較艱難,所以有時候沒有Collective Agreement,這時就要睜大眼睛仔細確認保險資料了。
    1.4 相關新聞:
    1.4.1 The Local, 2018/05/08, Sales engineer to be deported from Sweden despite landmark ruling
    1.4.2 The Local, 2022/03/28, Australian to be deported from Sweden over ‘world’s most boring admin error’
  2. 假期
    2.1 常見問題: 
    假期沒放夠,1個休假年至少放20天,沒放滿20天不只工簽可能被拒絕,公司也會有問題。Annual Leave Act規定要在夏天放滿20天,不過這方面應該可以酌情調整,但是底線是1個休假年至少放20天。
    2.2 確認方式: 
    薪資條一般會註記放了多少假,確認薪資條確保自己的假有放滿20天。病假、產假、育親假另算。
    2.3 補充資訊: 
    根據Annual Leave Act,一年年假至少25天。另外Sverige Ingenjor公會有提到,如果沒有給加班費,一般會在假期多給5天,也就是一共30天。詳見Ref. 3。另外一個休假年一般是指4/1到次年的3/31這段期間,不過也有公司用1/1到12/31來做計算,所以要跟公司做確認。另外關於假期的詳細計算請跟工會討論。
    2.4 相關新聞:
    2.4.1 The Local, 2018/07/12, I’m being deported because I didn’t take vacation, but Sweden is my home
  3. 離開瑞典
    3.1 常見問題: 
    離開瑞典太久的話,會被移民局視為沒有打算長居瑞典而拒絕給永居。
    3.2 確認方式: 
    看看自己出國多久,有沒有相關紀錄。
    3.3 補充資訊: 
    就算是去歐盟其他國家也算喔,不過因為不可抗力之因素如疾病、懷孕、家人往生等等,可以跟移民局說明後讓移民局酌情處理。
    3.4 建議: 
    離開多久才有問題得以移民局為主,因此出國前可以先跟移民局做確認。
  4. 薪資
    4.1 常見問題: 
    薪資過低,未達瑞典要求的13,000 SEK。或者薪資晚發,又或者年假的薪資晚發太久。
    4.2 確認方式: 
    看看我自己的荷包,嗯,什麼都看不到。
    4.3 補充資訊: 
    只有就業收入才算在內,銀行存款、股票收入不算。如果你有億萬家財、金山銀山,那麼自雇簽比較適合你。但是謹記別用空頭公司去搞移民局,一旦移民局發現資料有問題,那怕取得永居也會被收回,甚至上歐盟黑名單。
    4.4 相關規定: 
    移民局網站,Private individuals/Working in Sweden/Extending a permit
  5. 合約
    5.1 常見問題: 
    合約沒能與Collective Agreement一致。
    5.2 確認方式: 
    Ref. 2跟Ref. 3各提供一個雇傭合約確認清單,同時如果你有加入工會的話,也可以將合約寄給他們請工會幫忙review。
    5.3 補充資訊: 
    工會還提供談薪水建議、各行各業的平均薪資統計資料以及法律建議,如果有進修課程,有的工會也會提供進修補助。所以有繳會費就盡量使用工會的資源吧。
    5.4 常見工會: 
    Unionen, Sveriges Ingenjörer
  6. 歡迎踴躍分享相關經驗,讓這份資訊更完善。:D

Ref. 1, Migrationsverket, Private individuals/Working in Sweden/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work permits
What happens if my employer has corrected a previous defi­ci­ency in my terms of employment?
https://www.migrationsverket.se/…/Frequently-asked…

Ref. 2, Employment Contract Checklist from Unionen
https://www.unionen.se/…/anstallningsavtal-ett…

Ref. 3, Employment Contract Checklist from Sverige Ingenjör
https://www.sverigesingenjorer.se/…/checklist…

瑞典 找工作簽申請流程

(本篇寫於2019年七月,請以當前政策流程為主)

今天終於拿到找工作簽,這個過程有點奇葩,加上板上好像沒有太多資訊,所以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般最重要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時候該申請,因為申請要求學位證明,理論上是要拿到學位才有可能有學位證明,但學生簽證一般到期是6/30,課程也可能六月才結束。最保險的做法應該是修完所有課,拿到成績之後,請學校開立學分已修完的證明,再開始申請,否則移民局可能以文件不齊拒絕你。板上有一篇兩天被拒絕的血淚文可以參考。但缺點就是「可能」會等比較久,會被困在瑞典比較久,但比起收到rejection可能會影響之後的申請,同時浪費一千克朗,晚送還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在簽證過期前遞交申請,就能在瑞典合法居留,可以做非permanent job。

申請通過後,因為遲遲沒有收到卡,打了幾通電話給移民局,心得有四: 1. 電話要等非常久,不管前面有幾個人。我早上打前面只有兩個人等了快一小時,下午打前面有17個人也不過等了快一個半小時。2. 不同的服務專員對相同問題可能有不同答案 3. 他們給的資訊可能是錯的(移民局營業電話、營業時間、負責業務),代表你可能會白跑一趟 4. 如果他們要幫你轉到其他單位,務必跟他們拿電話號碼,因為轉過去很可能會莫名其妙斷掉。

以下附上我的時間表[結果出來前]

一月中-詢問何時應該送件,回覆問我人口號,但掉到垃圾桶我沒看到

三月中-不管三七二十一送件(這是錯誤的,請不要重蹈覆徹)

四月中-第一次被要求補件五月底-第一次主動補件。(我完成全部課程,成績還沒出來,學校開了一張文件,大致說我已完成所有課程,有信心我會準時完成學位)

六月中-第二次主動補件。(成績全部出來,學校開了一張我學分全部拿到的文件)

六月14日-照相+採指紋完成

六月24日-第二次被要求補件,我補的文件同第二次主動補件內容

[結果出來後]

Jul. 4 收到移民局說結果已出

Jul. 17 遲遲沒收到信打電話去問,移民局的人表示我的申請通過,但沒有居留證製作紀錄,建議我再錄一次指紋(我:你跟我開什麼玩笑)。理論上採過指紋,只要申請通過系統就會自動製作居留證並寄送,但顯然我這個環節出問題。Jul. 18 不信邪再打一次電話,這次移民局跟我說我的卡地址錯誤被退回,說我可以當天去Sundbyberg領取。我去了,結果工作人員跟我說他們改了規定,只有一三五才處理相關業務。

Jul. 19 再去一次移民局,移民局推測,我6/14錄完指紋後,系統抓到去年申請的資料,製作了6/30到期的居留證,然後6/18寄出,後來7/12被退回(因為信箱是c/o),發現錯誤,卡就被銷毀了。之後也沒有人聯絡我,直到這一天。我同時再錄一次指紋

Jul. 25 終於收到居留證

個人是覺得過程滿多舛,建議印指紋的時候可以詢問能不能親自取件,瑞典的郵政系統真的令人不是很放心。大概是這樣。

我畢業了,也在瑞典找到工作了

掐指一算我也是該畢業了。

很多人會問出國留不留學到底值不值得,這個問題也是可以寫上一整個系列文,自十月在斯德哥爾摩找到一份各方面都符合我期待的工作,我也許可以說,這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決定之一。出國前,我們並不會知道出國的收穫是什麼。生活費高昂的瑞典一度讓我非常沮喪,但兩年過去,開始上班的我清楚意識到,如果沒有這兩年的磨練,我是無法達到現在的狀態的,無論是社交、工作還是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跟兩年前比起來,或許沒有根本性的轉變,但的確帶給我非常多以前我無法想像的機會和視野。

雖然我對於來瑞典唸商學院有非常高的評價,但我並不會推薦所有人來SSE就讀。

如果你跟我一樣對職涯發展放了加權數,我會建議你仍要有一個畢業後的方向,而且最好已經有相關經驗。我在就讀碩士前很迷惘人生道路,但並沒有因為念了碩士更確定,以為自己兩年內會有時間摸索,但事實上你會被課業跟各種畢業門檻推著走,一轉眼就畢業了。

再來就是我找工作過程中,當地學歷並不是無敵,瑞典人說話並不直接,喜歡維持表面的和平,這在他們打成績的方式中表露無遺。如果你想要學習扎實知識,SSE絕對不會讓你失望,我們的教授跟同學實力強得像怪獸不在少數,邏輯清晰表達俐落的人比比皆是。但他們的鼓勵文化,讓你就算不用太強,也可以得到還不錯的成績。所以職場上我自己主觀推斷他們重視經驗人格特質遠勝於學歷。

我也會建議你不要只看學校,更要看畢業後想要住哪一個國家,或是嚮往哪個文化。讀碩士這兩年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兩年過去你會對這個城市愈加熟捻。我其實是很喜歡巴黎的,也可以想像自己在新加坡生活,他們都比斯德哥爾摩好玩太多。但我從交換回來那一天,有同班同學在這裡幫我接風,經過了顛沛流離的搬家人生,斯德哥爾摩也就這樣漸漸成為了第二個家,找到工作也不用再申請各種身分證明。尤其現在的生活,幾乎週週會和同班同學們見面,是我在這邊生活非常重要的支柱。

至於找工作,當然是一段崎嶇路,但我並沒有經歷太過黑暗的時期。我的歷程應該算是滿中規中矩的,也大致符合我來瑞典前的規劃。簡單來說就是來這邊拿當地學歷,唸書期間一邊實習,然後畢業拿找工作簽認真找工作,最後找到的故事這樣。我會認為這還算滿順遂的,但並不是因為時間點或是付出的努力多寡來斷定,而只是單純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我的心理狀態一直都還滿健康的,這除了感謝眾多前人分享寶貴經驗,讓我很早就有心理準備跟最壞打算,也真心感謝一路聽我碎念的伴侶跟朋友。

數據來說,我的資料夾裡從去年12月開始丟,有儲存的cover letter 大概是50封,保守估計我投出的申請沒有超過100個職缺(包含找實習)。最後拿到至少電話面試正職的大概是七八間公司。

以下分享找工作心得:

我覺得我有做對的事:

  1. 把找工作放在心上 – 找工作這件事大概從我一來這邊念書就放在心上,一來因為我的學位有要求實習才可以畢業,二來也是感受到到了一個新的國家真的是一切打掉重來,需要時間累積經驗人脈,最後在兩年做了三份海外實習我覺得不管是對進到面試或是面試技巧都有很明顯的幫助。
  2. 心態要正 – 很多人都會問找工作很難嗎?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再難我都還是要找啊,如果想著找工作很難只是徒增我自己的心理壓力,對現實沒有太大的幫助。另外就是不要過度質疑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找到工作真的有各種因素影響,沒有被錄取想是雇主沒有眼光/氣場不對比較不會影響自己的心情。講是很容易,我一般來說不太會被拒絕信影響,但印象很深有天連續收到了四封拒絕信,還是質疑了一下人生。
  3. 不要只找工作 – 我覺得這個滿重要的,七月正式開始找工作後,我同時也花很多時間煮飯寫文章旅遊運動喝咖啡上一點線上課程當志工,過著過著真覺得要不是錢要燒完了這樣的生活其實也滿好的。
  4. 請認識的人幫忙推薦 – 我大概有一半的面試機會都是靠認識的人介紹,有些還是跟我一起畢業的同學七八月入職之後沒多久內推給我。這可能就要靠平常做人不要太差。我最後錄取的公司沒有內推系統,但是我在學期中有跟公司合作專案,專案結果還不錯,所以後來看到適合的職缺也是自己寫信給公司的專案負責人請他幫忙推薦。猜測也是因為這樣錄取後沒有再做reference call.
  5. 隨時做好面試的準備 – 我有好幾個面試都是當天通知當天面試,因為我是全職在找工作其實很多問題都準備過了,所以一旦HR通知我幾乎是可以立刻就出門那種。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瑞典效率欠佳,能夠今天面試我是絕對不會拖到明天的,沒有在跟公司玩欲迎還拒這一招。
  6. 面試Excel – 我有一個excel表會放進面試常用問題,然後依公司增減,每次要面試就依照那個表準備一輪,覺得滿實用的推薦給大家。
  7. 找戰友 – 找工作的時候真的很需要心理支持,我是我們班很慢找到的人,但大家如同天使般願意各種伸出援手我真的也是很感動。有些人會覺得求助不好意思,但真的不開口大家也不知道哪裡可以幫你,尤其互相改履歷應徵信真的是重要到不能再重要。
  8. 面試後的感覺都是假象 – 就像理科太太的老公也只是名單上的前三名,HR會說說,hiring manager 也很會說說,面試完丟下一份履歷比較實際。

我沒有做對的事:

  1. 沒有花更多時間練習/研究線上測驗 – 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而我被刷掉的原因竟然是人格測驗沒有過,通常邏輯算數那些我都還可以,但被人格測驗刷掉真的是匪夷所思。這個公司也很特別,它的線上測驗預測要做三小時,而我足足做了三個半,做完之後公司還有顧問跟你討論半小時你的結果,是滿有趣的但被刷掉真的也是莫名其妙。

一些感想:

  1. 經驗為王 – 很多人說人脈很重要,我同意,但沒有經驗也真的不行,我甚至會說經驗勝過人脈,學歷好像是個有就好的東西。我的經驗裡人脈是個讓我有面試機會的東西,但不是錄取我的關鍵。
  2. 人脈可以在面試中累積 – 會講這個是因為不管是我或是我同學,很常見的現象是公司喜歡你但錄取其他人,於是把你推薦給其他位子,這個真的很平常,我最誇張的例子是六月初面試的一間公司,上禮拜還在問我找到工作沒,要介紹第四個位子給我。這好像就是傳說中的重視人格特質(?)
  3. 處理簽證上,大公司樂勝小公司 – 我後來清一色都是丟大公司了。自己的經驗是,在夠大的公司他們真的沒有在關心你有沒有身份,因為它們公司通常都已經有很多外國人,辦簽證只是手續問題而且有專人處理(我的簽證10/23送出 10/30就有decision了),也可能是因為在商的領域,大公司不需要瑞典文的機率也略高。

祝彼此都在想望的路上,一同前行。

經驗分享 – 我在瑞典找到的四個兼職工作

嗨好久不見。

兩年的碩士漸漸進入尾聲,雖然課少了許多但還是莫名其妙忙得亂七八糟,找正職工作找得很厭煩,決定來這裡透氣,結果想了半天還是打算寫一個職涯相關的主題,畢竟這是絕大多數出國唸書,尤其念商的學生無可避免的大魔王。

如果從寬認定,這兩年在斯德哥爾摩得到了四個offer ,當然背後代表我寄出了無數申請信,花了龐大的時間準備動機信跟履歷,收拒信收到無感。外國人找工作基本上是一場越級打怪的遊戲(只有極少數工作會因為文化背景而佔優勢),這篇文章主要是希望下一個要打怪的人可以有一點前人申請/面試/工作經驗可以參考。

以下簡略介紹四個offer,四間都是瑞典公司:

#1: 小型顧問公司,領域為永續發展,工作性質彈性,專案性質,Title:Sales and Marketing Assistant,有薪

#2: 小型智庫,領域為人才培訓,兩個月的暑期實習,瑞典公司但工作地點在新加坡,Title:Sales and Marketing Trainee,有薪

#3: 小型創投,跨領域新創孵化器,三個月專案實習,Title:Business Intern,無薪

#4: 小型科技公司,領域為人力媒合,三個月專案兼職,Title:Market Research Project Manager,有薪

前兩份實習在這一篇這一篇文章裡都有概述,暑期實習結束後到巴黎交換,在那個浮華世界沒什麼強大動機把自己關在家裡申請工作,尤其電話面試一間公司時,雇主連寒暄都沒有劈頭就問我有沒有合法工作簽證,而發覺法國有很強的實習文化,商學院學生幾乎都要求全職實習至少六個月才能畢業,通常實習缺額都是供這種具強制實習的學生申請,理想上沒什麼問題的學生就直接拿return offer留下來,HEC Paris GE畢業學生甚至有兩年的找工作簽可以拿,而我連四個月都待不滿的一邊還要上課,決定覆蓋一張牌結束這回合,好好在巴黎享受所剩無幾的學生時光。

回到瑞典後,就得好好面對現實。我基本上是同時找實習跟正職,最終目標都是畢業後有工作為主,雖然找到實習並不一定保證能夠能拿到return offer,但鑑於瑞典職場很小關係緊密,大部分的工作職缺仰賴口耳相傳找到適合的人選,還是決定投資時間下去。

算是幸運地不出兩個月就拿了兩個工作offer,第一個是一間據說在瑞典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創投公司,三個月的兼職合約,公司有很多有趣的專案,走一個你對什麼有興趣我們就讓你做什麼的路線,雖然是創投但自己本身其實也是一間新創公司,面試的時候不斷強調他們不知道明天我會是閒得發慌還是忙到崩潰,拿到offer的時候很開心,因為我人生第一份全職offer也是一間創投,但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去成,算是有一個創投夢的遺憾,結果錄取後才告知是無薪實習(面試過程時公司說還沒有決定是否支薪,其實我本人有點傻眼,因為在面試的時候我很清楚說我希望有薪水,殊不知還是被將了一軍。

雖然瑞典的社會制度健全,但無薪實習也並不那麼罕見,尤其實在新創公司大多是無薪實習,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些實習工作卡了一些條件,實習是無法支薪,這個狀況在我第一跟第四份工作簽約時都有被提到(第二份是在新加坡所以約莫不受其規範),他們後來都是用Project-based 的方式聘僱我,才得以支薪。我在台灣的時候有很強的信念,認為無薪工是錯的,也打定主意絕對不接無薪工,得知創投不支薪的時候傻眼歸傻眼,還是起心動念覺得自己要不要先接下來,培養當地人脈跟經驗比較重要,畢竟並不是沒薪水就會陷入困頓,問了一些人考慮一天後,還是決定婉拒,畢竟眼下當務之急是找到一份全職,想來還是覺得可惜但也是無可奈何。

廢話說夠了,所以我怎麼找到一份工作的?

Step 1: 決定優先順序

在一切開始之前, 花時間去思考理想工作的樣子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設定目標工作的條件。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在於每天網路上釋出的職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能快速過濾哪些工作比較值得投資時間撰寫申請信,會有效率得多,個人覺得一天申請一間公司其實就很多了,我常常看職缺看了一整晚上結果沒申請半個工作,就有點不符成本效益。條件可以涵括是否支薪、工作地點、每週工作時數、工作性質、產業或任何可以被具體描述的條件。 這些條件是可以保持彈性的,但也不能太常變動,可以設上時間停損點來減少自己的游移不定。像是去年找暑期實習找得痛苦萬分,本來要求自己要有興趣啊要有薪水啊到了四月通通拋到腦後,畢竟能夠畢業才是首要目標,拜託有工作就好,只是後來還是很幸運在最後一秒投到有趣的工作。

Step 2:搜尋職缺

各個國家都有自己流行的職缺平台,花一點時間不難找到最流行的那個。但我最常用的是Indeed、學校招募平台跟LinkedIn。感受上可能因為自己不會瑞典文,用這些平台比較容易看到接受外國人應徵的職缺,效率比較高。LinkedIn 在我開始找正職之後比較常用,感覺有更多適合外國人的職缺,但競爭也更激烈。 四個offer的資訊來源:

#1: 學校職涯網站

#2: CEMS 網絡 (不知道什麼是CEMS 的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

#3: Indeed

#4: Indeed

Indeed 我通常會丟關鍵字下去訂閱每日郵件,然後再通知信裡開啟所有有興趣的工作之後再用刪去法刪除沒有機會的(所有要求瑞典文的工作 99%我都沒申請),我覺得光看Indeed其實就很夠,只是他每天會重複寄送類似的工作有點惱人。 我在書籤列開了資料夾,分別為[求職平台](Indeed, glassdoor, graduateland, 學校職涯網站, 各個新創公司共同招募平台)、[有興趣的公司招募頁面]、[有興趣的職缺頁面]跟[tips and recommendation],看到有什麼有趣的就丟進去,然後盡可能一個禮拜清理一次跟檢查有沒有新消息。

Step 3: 準備履歷和動機信

履歷:撰寫履歷的技巧無他,上網盡可能參考越多資訊越好,注意每個國家的習慣不同,然後依以為據生出第一個版本,至少不要犯太誇張的錯誤,再請很多人幫忙看,然後生修正版,基本上履歷沒有修到真的完美的一天,多數時候都是只要當下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寄出去了。持續修履歷是必要的,尤其如果有新的職務,寫敘述就得思考如何和之前的經驗相互呼應。很多工作之所以對一個候選人有興趣,主要還是因為有相關經驗。

我在台灣的履歷非常美式,不放照片,只有黑白,死氣沈沈的嚴肅。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我的履歷反應都是壓力很大,字密密麻麻。瑞典的履歷風格普遍比較平易近人,會放上照片,加一點顏色跟排版讓整體有些設計感,並且有一段profile簡短敘述你是什麼樣的人或是職涯目標。我拖拖拉拉一直到今年年初才全面大改版,改了之後的效果滿好的。 另外我也開始學會斷捨離,因為從大二就開始打各式各樣的工,履歷上拉哩拉雜一長串經驗,漸漸開始學會針對不同職位刪去沒那麼相關的經驗,讓版面看起來輕鬆一點。

有些人會針對不同工作修改履歷,我頂多就是刪掉或加上不同的經驗,其餘部分大同小異。

動機信: 基本上我通常分四段,第一段簡短介紹自己,第二段寫申請動機,第三段寫相關經驗,第四段總結收尾。動機信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重複履歷已經有的東西!然後記得版面也要有點設計感。 其實申請久了也會漸漸發現適合的職務可能就那幾種,我自己一開始是會認真寫每一段,久了之後就會生成可以供未來複製貼上的內容,但人資也不是笨蛋,所以偶爾穿插一些客製化的內容很重要。把公司網站掃過一遍、看最新新聞然後上linkedin參考一些員工背景,大概就可以摸出這間的公司一個樣子,然後再把你的想法帶進動機信裡就很夠了。

申請一間公司的時候寫動機信最花時間,是拿出誠意的時候,好事是拿出誠意並不難,只要看願不願意而已,所以可以的話還是多花一點時間著墨。 有些公司會限制動機信字數,最近申請的一間公司我足足寫超過了四百字,因為公司各方面都很符合我的目標跟期待,後來還是收到了面試邀請。動機很強的時候還是可以冒一點險。

Step 4: 收到面試邀請了!然後呢?

我覺得面試是另外一個博大精深的主題,很難三言兩語講完。

這四份工作的面試流程如下:

#1: 兩輪,第一輪一位創辦人(瑞典人),第二人兩位創辦人(瑞典人),都是面對面,都問常見的問題跟問學校狀況(因為兩位也都是SSE畢業的)

#2: 兩輪,第一輪直屬主管(土耳其人),第二輪另一部門主管(美國人),都是電話面試,除了一般問題第二輪有考情境測試

#3: 兩輪,第一輪PM電話面試(巴西人),第二輪創辦人(瑞典人)面試。第二輪有給兩個主題擇一做presentation

#4: 兩輪,都是直屬主管(法國人),一輪電話一輪面試,第二輪當場做了一些測驗,沒有很難。

在瑞典面試最大的心得,是這裡的環境是安全的,願意看見個人,可以就某程度暢所欲言。像是在台灣被問預期薪資,大概都要回答依公司期待,在這裡被問有沒有期待薪水的時候,我完全沒有遲疑就說有(只是最後還沒薪水真的是有點烏龍)。

另外像是第一份工作本來是commision base,後來公司被我說服得至少給基本底薪,這種事在台灣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也因為這樣,近期的面試心得大概是不需要過度準備,被問到什麼問題,比起一些冠冕堂皇的答案,好好地清楚地把想法表達出來更重要。如果公司無法接受你的想法,那大概文化上、本質上也不適合你,被錄取了工作起來可能不那麼順暢。我們當然都不喜歡被拒絕,但也許現在的我學到,找到適合的遠比找到好聽的重要許多,才更可以走得長久,把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分享希望能有幫助,祝各位求職順利。

近期

這將是一篇隨心所欲的流水帳。

其實近期沒有比較忙碌,但在這裏的記錄竟然遲上了兩個月。我常和人說入夏之後斯德哥爾摩美得不可思議,高緯度的光線讓一切變得柔和又帶有希望,每天都會衷心感謝在這裡的生活。

關於四月之後的課程,總體就是兩人合作寫一篇九千字的小論文,我跟我的芬蘭partner討論出來的主題是社會企業和國際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合作關係是怎麼出現的?又如何維持好的合作關係?)。這門課是我修起來最愉快的一門課之一,研究主題自己選,研究partner自已選,我又跟芬蘭同學相當互補,合作起來毫無滯礙,也沒有什麼時間壓力,都照著計劃穩定完成(有些組別求好心切,各種壓死線跟生不出東西),成績也拿到了原本設定的預期。這個program強調了半天團隊合作,透過這堂課我真心覺得團隊合作就是跟對的人合作,把兩個錯的人放在一起,能力再強都是災難。另外一點是這堂課的上課方式是seminar,會組別彼此間給建議和討論盲點,我覺得這個形式滿好的,比其他課大家漫天發言的景況實際多,又可以用比較正確的視角看待同學的發言。

昨天剛過完仲夏日Midsummer,是一年日照最長的日子,也是瑞典僅次於聖誕節重要的節日。跟四月底瘋狂飲酒瘋狂跳舞的Valborg比起來,Midsummer比較屬於家庭聚會的節日,大部份的人會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城鎮相聚,立上maypole,頭戴花冠跳舞,而斯德哥爾摩會顯得冷清。我倒是因為快要離開瑞典,先花了好幾個小時打包行李,差不多了之後才加入朋友不算慶祝的慶祝,那裡的瑞典人(正確來說是芬蘭人,是芬蘭5%母語是瑞典語的神奇族群)跟我說這天還有個傳統是摘下七種花放進枕頭套裡,然後那天你就會夢到未來的伴侶。瑞典人的廣告或是傳說常常都讓我有充滿問號的感覺,但我很喜歡他們重視節日的態度,像是我帶去了一瓶聖誕節剩下的香料酒(glogg),被瑞典人拒喝: I like it but it is so weird to drink it now, it is for Christmas.

講到要離開斯德哥爾摩,是因為七月要去新加坡實習。講到實習又是滿紙盡荒唐一把辛酸淚的故事。從一開始就知道全職八周的實習是畢業門檻,也一直陸陸續續在投,這個陸陸續續到我找到兼職工作之後懈怠了好一陣,然後大概是四月的時候又覺得剩下最後一批空缺差不多都要釋出了,這樣下去不行,開始到處問人有沒有知道哪裡可能有機會,這是我兼職工作的瑞典主管教我的,她說夏天很多人休假,公司會有很強summer job的需求,但這些工作很大的機率都不會出現在網路上,得到處問人,而且她覺得履歷投個一兩百封差不多。其實這一點之前的mentor也有提過:如果在找工作電話拿起來打就對了,但當時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死到臨頭才抱佛腳。

但這個佛腳沒有抱成功。我後來是透過CEMS的網絡看一個針對人才管理創立的瑞典非營利組織(FTC),實習地點在新加坡,覺得組織方向跟工作內容都還滿有趣的就投遞出去了。整個面試過程有一些可能很老掉牙的心得:

1. 世界很小,比你想得還要小,就算你是外國人。我跟我兼職工作的老闆聊到這個機會,結果她說這間組織的創辦人是她老公的好朋友,上禮拜還一起烤肉。

2. 如果一個職缺符合你的經驗和志趣,初次面試完幾乎就可以預感被錄取的機率是高的。FTC要求CL要寫如果FTC是我的,會想要怎麼run這個組織。我當時寫的答案跟後來被面試的問題,幾乎可以說是不太需要太多準備就可以應答的。如果真的關心某個議題或領域的話,日積月累下來答案已經在那裡了。

3. 只要還想一個東西,就不要放棄希望。FTC給出的時程很趕(5/21招募,6/15就要on board,中間還要有三輪面試)。其中一面完之後等二面實在等太久了,但毫無音訊未必是不好的現象,必要時給對方一點壓力,告訴他們你的難處是可以的。因為暑假結束要搬到巴黎交換,眼看六月要結束了還不知道七月會在哪裡,在處理很多行政上的事很麻煩(也造成一些好心朋友的困擾),所以二面最後,當下我就問了面試結果,但面試官得跟其他人討論,所以還是兩天後才用電話告訴我結果。

時程表:

5/20 看到職缺
5/22 投遞履歷
5/24 第一次面試-土耳其人
5/28 被告知會有第二及第三次面試
6/12 第二次面試-美國人
6/14 告知錄取
6/16 收到offer letter (自己催的)
6/18 訂好機票
6/20 找到住宿
7/02 工作第一天 @ 新加坡

題外話一點,這個過程讓我覺得CEMS 的網絡是很有效的,雖然校友數量跟創立百年的名校不能比,但因為多數人都習慣遷徙(需),而且社交性強(供),在世界各地需要幫忙的時候幾乎有求必應,我找新加坡房子就聯絡了當地的學生。之前同學想創業,也藉此聯絡到了一些業界人士給予相關建議,目前覺得這個選擇滿好的。

總體來說對我來說滿瘋狂的,收到錄取通知當下我未來半年的兩個居住地(新加坡、巴黎)都一片空白,沒有機票沒有簽證沒有住宿,然後突然一切又要整裝出發了。不停旅行遷徙的一年,我想會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