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 Q&A

十月中又要開放申請了,寫部落格這一年陸續收到了一些信,決定複製貼上稍作修改來騙一篇發文數:

Q1. Besides the courses arrangement, upon other things such as resourse and student dynamics, how did you chuose between the master program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A1. 選IB而不是MBM最直接的理由:IB是SSE重點學位,會有更多資源和機會,FT上排名的也是IB,雖然講排名俗氣,但對於一間亞洲人不熟的學校還是很好用的。
Q2. Based on your experience, what would you say the recruiters of SSE focus more on? Is it the GMAT score? Language proficiency? Working experience?
A2. 申請篩選向來不是看單一指標,我也不知道辦公室的評量標準是什麼,但如果各項硬件都夠好而能進入面試,考量更多的可能是個人特質,你可以參考我分享的面試題目。
Q3. In general, what would you say are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SSE? Are their anything partucular that caught you off guard or disppointed you? 
A3. 我比較多時候是對我自己失望,但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本來有預期到的,只是親身經歷感受上會是另外一回事。我沒有預料到冬天我會變焦慮,也沒有預料到我會變introvert(在台灣據說我是extrovert)。但我個性可能比較阿Q,尤其過完這個夏天我更覺得當初選擇SSE是很好的,開啟了許多眼界和機會,真的認識非常多有趣的人,也在過程裡認識了另外一種自己。SSE最強跟最弱可以說是一體兩面,就是學校很小,有時候一直看到一樣的人會煩躁,校友網路也比較弱,但另外一種想法就是會比較多機會跟自己不同的人相處,然後認清我們真的不適合一起相處。
Q4. 您認為在瑞典的生活上,有歧視亞洲人或黃種人的現象嗎?會這樣問是因為我之前參加過一個史丹佛人類學博士班學生的演講,他就在演講上說,即使是在史丹佛,也還是有很subtle的歧視現象產生,所以我想要詢問這一點
A4. 歧視對我來說感受上不太深,一來瑞典人普遍相當友善,二來我們班多數是國際學生,我其實不太有顯性的歧視感。歧視是很主觀的感受,你可能知道Schelling的實驗,區分你我是很普遍的人類傾向,可能是心中有佛見物是佛,心中覺得會被歧視,可能別人一個眼神都不友善,但我想通則是在工作上用能力得到認同,在交際上會歧視你的人,你也不必浪費時間心力了。
Q5. 您會如何評價您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裡面所受到的訓練呢?譬如說,老師的教學相關的話您的評價如何,又或者學生整體的學習氛圍之類的。
A5. 學術方面,我有在部落格有些略提到,可以注意的是你要唸的是博士班,應該和我的學位差別很大,因為我們還是比較偏重就業,在課業上壓力雖大但學術訓練畢竟不是首要順位,老師不會特意刁難。學生整體的學習氛圍主要和你當年同學組成而定,但SSE普遍來說是競爭的,畢竟它是瑞典最好的商學院。老師的部分大部分老師我都滿喜歡的,有聽說因為MIB是學校重點學位,所以老師的背景都十分堅強,像是Michael Porter的指導學生,在史丹佛教過書的老師,或是心理商學雙博士的老師,我覺得普遍也都滿熱衷教學,和班上互動良好。
Q6. 如果不以外食,主要是自己在家煮的話,生活花費大概會是多少呢?
A6. 當地日常食物就是了無生趣,不過亞洲超市很萬能,我剛開始想家甚至會每天蒸義美的包子當早餐。我會說瑞典餐飲其實很強,只是要吃得好會很貴。花費的問題可以參考部落格裡一篇文章,其實很多時候真的取決你怎麼算,會不會跑便宜的超市,願不願意買特價品,能不能吃單調的食物(泰國泡麵一包不到20台幣)之類的,我一週大概會花到1500-2000台幣買grocery,因為我家樓下就是超市hemkop,沒有特別跑別的地方,偶爾買特價品,亞超東西當然會比較貴,但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貴。有同學提到她有朋友一個月預算700歐,還包房租,我們覺得不可思議但確實有人這樣生活。
Q7. 不知道在台灣除了PTT以及您的部落格之外,還有哪些和瑞典或其他歐洲地區學校相關的討論區或者是FB社團可以參加呢?
A7. 社團的話,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aiwaneseStudentsInSweden/,這應該是目前最大也是最活躍的臉書社團,你可以參考看看,通常把關鍵字丟下去,應該都可以找到相關社團,另外也有追夢網、GMAT club 之類。
Q8. 你覺得同學的特色如何呢?
A8. 同學的背景很多元,很難說真有什麼共通性,但如果本來是商學背景出身的人,在課程上個人感受是比較吃香。至於相處,應該還是看個人個性,但我自己感受上跟心態上,還是比較傾向和投緣的人相處。同學能力和素質普遍而言不差,但相對強度還是有分別。如果是考慮年齡的話,這邊平均年齡24。但人大多都挺友善的,這倒不必擔心。
Q9. 我想請較關於課堂的專案內容或target的企業妳覺得有沒有甚麼特點或共通點?(比方刻意地包羅萬象也是一個特點) 
A9. 目前我們組別在課程裡合作過的公司分別是Wemind, Asket, 和ELKO,這幾間公司的介紹你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我就不特別介紹了。專案的方向大概都是如何拓展國際市場,ELKO比較特別,希望我們提出新的客群Segmentation。在做專案的時候,我覺得第一學期比較吃學生已經具備的能力,第二學期有一門課專講Cluster會教分析模型,但並沒有和企業合作。
Q10. 我想target的產業會是永續性發展的經營規劃,不知道妳看起來這部分在學校或課程來說的態度或重要性如何?
A10. 在課程上,目前並沒有特別看到對永續發展的討論,如果你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可能得自己找相關的社團,或是在課程、作業裡偷渡很多相關的研究(像是我們最近的考試分析重卡產業,你就可以多琢磨在碳排放的內容上)。如果依你的試答來看,學校的課程設計在現階段還是比較偏向以純粹商業且跨國的角度來看,但也沒有特別針對哪一種產業。

至於強調人文社經這一點,我面試的時候,Director有跟我提到SSE近年希望能培養能理解其他價值觀的商業人才,所以有合作一個Swedish Program,SSE的學生可以選一些商業以外的課程(政治、心理等等),也有在校內做一些和藝術相關的initiative,但我這幾個月讀下來覺得這些機會還要很有意識爭取參加,但多數的時候生活時間處理課內和課外活動就接應不暇了。
基本上我覺得MBA跟SSE MA在職場上完全不是同一個pool,聽你已經工作了幾年,我可能會覺得MBA會比較適合你,有一間學校叫Presidio Graduate School,是專攻永續發展的MBA,你也可以查一查。至於SSE MA的強項,我覺得很看你考量的點是什麼,才能決定某個特色是否是強項。例如,來北歐唸書的華人少,中國必然是未來的趨勢,光是在這裡唸書成為橋樑,建立網絡,也許可以是一種優勢。(例如我最近幫一位校友聯繫到了台灣的業界人士,雖然那位校友公開找人,但他說只有我一位台灣人聯絡他)
Q11. CEMS交換校的志願序有需要附上志願的個別或是整體排序的理由嗎?還是就是隨動機信另外附上一個志願排名(就是名次跟校名)而已?不知道志願後來會不會有討論機會,還是屆時就是公布定案而已?
A11. 我當時直接填志願,不用附理由。開學後會重新開放換學校一次,一樣是排志願序,但如果已經滿意原本的學校也可以保留。
Q12. 我有先去看交換校的課程網站,不過資龐雜、學校特色差距很大,讓我很猶豫排序方式,不知道妳有沒有甚麼好的建議?
A12. 交換學校我自己是直接用排名來排志願敘的,原因是SSE是小學校,人脈不廣,知名度也低,排名高的學校可以多少補一些這些弱勢。語言障礙我想是一定有的,但會有程度上的差別。我會到HEC Paris交換,目前聽說無論亞洲人或歐洲人都說很難融入當地,即使你會說法文也是…不過我自己就當做是一種體驗。
Q13. 我猜想課程設計會很緊湊,就妳所知,有同學另外學習瑞典語或是打工嗎?學校有提供類似的課程或諮詢服務嗎?
A13. 學校會開設密集的瑞典語課程,政府也有提供免費的瑞典語課程SFI,就我所知第一學期我們班有五個人左右有兼職,但四個是瑞典人,一個是挪威人就是了。第二學期就滿多人找到兼職,我自己也矇到了一個。
Q14. 你知道課程fact sheet上寫的international internship是在課程的甚麼時候或是甚麼狀況下進行嗎?(所有人都有機會?)
A14. International Internship是CEMS的強制畢業門檻,除某些特別的例外狀況,可以在瑞典或是自己的國家實習,大家都要自己找,學校會提供一些資訊但是有限。
Q15. 想請問當時你在準備GMAT、前幾次的成績進步幅度有限的時候,是怎麼沒有放棄的?
A15. 沒有放棄這一點,最大的原因是目標明確,沒有放棄這個選項。那個時候已經為了出國做了很多改變,也100%確定當年就是得出去,備胎學校當然也都得申請,要不然時間金錢成本都已經太高了。我後來也有想過為什麼我可以考這麼多次,而且幾乎每次考完就立刻報名下一次,除了沒有退路之外(我的GPA得靠GMAT來補),跟我過去努力就會有回報的經驗有點關係,相信能得到想要的,多數時候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為什麼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念商學碩士?-在錄取之後

Image source from here.

送出申請後到正式錄取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SSE)前,其實不太會去想為什麼要不要選這一間學校,不過結果出來前三天,我和朋友討論出一個結論,再加一個條件:如果我的交換學校是志願前五以內,就不再申請其他學校。雖然事實上結果出來後,還是會考慮要不要繼續申請原本的第一志願LSE,但後來還是考量其他理由(也就是這篇的主題),決定就去SSE了。

閱讀全文 “為什麼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念商學碩士?-在錄取之後”

為什麼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念商學碩士?-在申請之前

Image source from here.

這個問題太多人問了,可以很簡單敷衍回答,也可以聊上許多。

大多數人的問法會是:為什麼選瑞典?這個問題也不過是在問一個理由、一個動機,只是對於一個走火入魔的申請者而言,聽到這個問題會瞬間聯想到以下幾題變形題:為什麼選擇斯德哥爾摩?為什麼選擇SSE?為什麼要念Master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這些是在面試前一定得準備好的,看似也都是在問動機,但答法卻不盡然相同。

人家就是在問妳的動機是什麼廢話那麼多,Here you go.

我自己的起心動念,一來是自身條件不完全符合英美目標學校的標準,二來是英美Master in Management的學位選擇相當有限,於是很快就開始看其他國家的碩士學位。在真正開始開始搜集學校資料前,我有訂下兩個理想學位設置的條件:

  1. 兩年的課程設置
  2. 學校須在大都市(Metropolis)

其實這兩個條件,說穿了就是為了工作機會和資源。這並不是說,到鄉村唸書就沒機會沒資源,而只是單純考量機率和成本而已。另外,對我而言,校內學習並不會是未來的唯一重心,畢竟管理學作為一門實務導向的學科,把課本嚼爛了也不見得能得到太多真正實用的知識。我對商管的態度建立在經驗累積上,所以比較長的學期時間事實上是換取經驗的必要條件,而身處在大都市,無非也是為了參與強度更強的商業活動。

另外一點比較個人的理由是我熱愛城市,申請路途也不乏有人推薦一些可以專心唸書,位處鄉野的好學校,尤其大部分在城市的學校侷限于昂貴的校地,往往沒有電影裡偌大的校園,沒有藍天草地,像SSE只有一棟樓,就是一般人經過校門還不知道那是一間學校的一棟樓。不過我滿確定在鄉野生活不是我的理想,再美的環境跟再乾淨的空氣於我都是好山好水好無聊。

如果有稍微研究MIM的人很快就會發現要達到這兩個條件的學位非常稀有,倫敦最好的LBS只有一年制MIM,連年蟬居FT MIM Ranking第一名的St. Gallen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所以我最後的School List其實多數都不符合這兩個條件,而我在發現SSE時只能說是又驚又喜,而且它竟然還有實物導向的經濟學碩士學位,也真的是非常稀有。(後來沒有申請經濟學又是後話了)。

但這最一開始的想像,在最後決定學校的時候,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應該要念MS 還是MBA?

我想有幾個問題是考慮申請管理學碩士的申請者得先有一個或多個明確的答案,才會有可能開始考慮要不要申請瑞典的商學院:

(1) 我為什麼需要/想要一個商業(或管理學)碩士學歷?

(2) 如果我需要一個商業(或管理學)碩士學位,為什麼是MS,不是MBA?

(3)我唸碩士的目的,如果沒有碩士學位可以達到嗎?

這幾個問題絕對會像幽魂般糾纏整個申請過程,甚至可以說,有時錄取的關鍵也許也取決在針對這幾個問題提出答案的品質。不過,我所指的「答案」,其實不是給學校審核的SOP,那種多少含有冠冕堂皇理由的答案,畢竟,承認吧,絕大多數曾起心動念申請的人,儘管沒有一個管理學碩士學位(不管是MS 或MBA),還是可以過得好好的。

我所說的答案,是指最「真實的」答案,這個答案主要目的並不是用來說服任何人錄取你,而是能夠讓你不輕易動搖當時決定踏上申請這條不歸路的答案,尤其在申請過程中,絕對會有(眾多閒暇之)人質疑你的選擇。

我自己花了將近半年考量,才真的完全確定自己要申請Master in Management. (或相關學系) 有一些想法或許可以和各位分享:

MS給專才,MBA給通才?

近年MS的需求增加,許多學校開始設置各種MS學位,並且因應趨勢開設多元學制(西班牙ESADE就以他們學制的「彈性」為主要特色),不同MS之間差異很大,也有許多新領域開始發展(例如MSc in Data Science、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但因為是新領域,沒有一既成的教學架構,即使名稱相同,不同學校的導向(就業/學術)在訓練或資源還是會有所差異。

可能受多數出國念MS的台灣學生選擇MSF影響,有些意見會指出MS領域較為專精,但事實上也不見然。例如MS中另一個大宗學位:MIM(Master in Management),就不見得有針對專精領域來訓練學生。

目前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就讀MIM(Master in Management),有些人認為MIM著重在基本管理能力的培養(如財務管理、經濟學、行銷、組織行為、策略管理課程),但事實上,各校MIM特色也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差異越來越大。例如我的學校就有MSc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和 MSc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c. MSc in International Mnanagement)兩種管理碩士,雖然名稱相似,但學位目標、課程設計及學生組成尚有很大的差異,後者甚至完全沒有傳統管理學中的常見必修課程,諸如會計、行銷、作業管理等等。

另外像是Oxford的MBA 1+1就滿有趣的,申請者可以在畢業時同時獲得MS+MBA雙學位,值得一提的是,MBA可以合授的學位超過二十個領域,還包括音樂、教育、犯罪學等一般比較陌生的專精領域。

網路上有不少討論「MS v.s  MBA」的文章,但在各大學學積極開展新學位應和時代需求的今天,部分觀點已經漸漸過時。例如工作經驗要求,一般而言,的確大多MS對工作經驗的要求較低,但有些新設的學位,也許是考量領域特性及學位特色,也開始限制工作經驗的下限。例如劍橋的MSF要求所有申請者「至少」有兩年財務相關的工作經驗。

簡短來說,與其把「MS v.s  MBA」看成是二擇一的題目,不如將碩士學位想像成在市場進行交易,申請者總得找出最符合需求的商品,而這其中最重要的,說穿了,也不過是多了解市場上有哪些商品、有什麼特色,考量自身各方面承擔的能力及期待罷了。

 

— 全球管理教育聯盟 簡介CEMS – The Global Allianc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提要:我就讀的雙學位其中之一為全球管理學聯盟(The Global Allianc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頒予之國際管理碩士學位(CEMS MIM),以下介紹主要依據2012年當時聯盟執行主席Roland Siegers針對該學位的訪談,以及其他資訊整理而成。

CEMS 官方網站:http://www.cems.org

Q1:什麼是CEMS MIM?

A1:CEMS於1988由四間商學院(ESADE, HEC Paris, Bocconi University 及 the University of Cologne)共同成立,目前已成長為有30間成員學校(一國家僅有一間商學院得參加該聯盟,通常為該國最佳商學院)、73間跨國企業及7間非營利組織共同參與之聯盟。

CEMS MIM 為CEMS Master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EMS 國際管理學碩士的縮寫,由任一成員學校的碩士學位和CEMS MIM共同組成雙聯學位(joint program),學生在畢業時會被授予雙學位。

Q2:CEMS MIM的學制為何?

A2:申請者可透過30間成員學校申請CEMS MIM,申請學校則為申請者母校(home school)。所有CEMS學位至少在學生母校有一學期課程、在另一成員學校交換一學期,以及完成8周以上實習,且實習得在非母校國之外的國家進行。大部分的CEMS學位為期1年制,以2年制的學位為例,第一年(2學期)會是母校的學位課程,第二年則是CEMS學位課程,但實際情況還是依各成員學校的學位設計而定。

Q3:CEMS MIM 和MBA有什麼差異?

A3:時間。MBA一般需要至少有2-5年的工作經驗者申請,CEMS MIM的申請者比較年輕,大多是大學畢業後接續就讀。

Q4:CEMS MIM 和其他商學院的管理碩士(Master in Management)有什麼差異?

A4:CEMS MIM更重視國際經驗。有超過100個機構的協作此學位,深切地影響了CEMS MIM的運作核心。學生在就讀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國際機會,並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以世界為家」的理念在這個學位中隨處可見。

Q5:強制實習(Internship Term)是怎麼運作的?得在除了母校國、交換學校國之外的國家進行嗎?

A5:世界各處都在進行各種商業活動,我們希望實習提供給學生了解商業實務的機會。實習地不得在母校國家進行,也不能是學期中實習,並至少為期八週。

Q6:CEMS MIM 會錄取什麼樣的申請者?

A6:聰明並且學術表現優良的人,對國際活動有興趣。我們也希望CEMS MIM的學生能具備一定成熟度、企圖心、道德感,對是非有判斷能力,並且樂於接受挑戰。

建議申請者多旅行,我們樂於看到申請者有國際經驗。

亦鼓勵申請者多學習語言。所有申請者在申請時皆需具備英文及第二語言能力,錄取後得開始學習第三語言,並得在畢業時通過檢定。

Q7:如何申請CEMS MIM?需要GMAT/GRE嗎?

A7:所有成員學校的獨立招生,各校擁有制定申請標準的權利。是否採計GMAT/GRE也依各校規定。

Q8:CEMS MIM的畢業生,通常會進入什麼產業?從事什麼工作?

A8:因為CEMS MIM相當重視國際經驗,大部份的學生會進入跨國企業工作,顧問產業是相當多人選擇的產業,近期選擇新創公司的人數也正在增加。

依據2015年的調查,畢業生約有30%進入顧問業,15%科技業,13%消費性產品。主要負責的領域約40%為顧問,11%為行銷公關,11%為商業發展。

而歷年調查結果得知,過去CEMS MIM校友約有50%在非國籍國的地區工作,82%曾經在國外工作且平均五年在2-3個國家工作過。50%的畢業生曾經在CEMS的夥伴企業就職。

其他數字

Other Facts(隨時更新):

  1. 每屆CEMS畢業生都會齊聚某一國舉行畢業典禮,2015年在莫斯科聖彼得堡,2016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2017年在澳洲雪梨。
  2. 2016-2017畢業人數為1,245,共有69個國籍,男女比為51:49。
  3. 累計至今,全球已有12,033位校友,涵括85個國籍,在75個不同國家工作。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SE)-總覽

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SE)成立於西元1909年,是歐洲頂尖商學院之一,長居Financial Times商學院排名北歐地區第一,也是瑞典三間私立高等教育機構中最古老的一間。

這間學校當時是應呼快速工業化時代下,企業對於受過良好商學教育的經理人強烈需求而設,在設立之初即被命名為handelshögskola,即是商學院(college of commerce)之意,也因此奠定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跟業界長久維繫的深遠關係(目前有超過110間的企業夥伴)。

作為瑞典最好的經濟學研究機構,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SE)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機構之一,目前有三名教授被任命為評選委員,而每年獲獎的經濟學家亦會在12月訪問SSE,並和SSE學生進行座談。

[總體特色]

在蒐集這間學校資料時,有幾個重點特色分享給大家:

1. 國際化程度高:

  • 國際學生占比:根據SSE 2016年公佈的資料,整體碩士學生中,非瑞典籍者約佔50%,MSc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國際學生則佔57%。(update: 2017/19 我們班 MIB共錄取53位學生,國際學生39位,佔73%)
  • 國際機會:以碩士生而言,可以參與的國際計劃相當多,包括歐洲雙學位計劃(合作學校有義大利Bocconi University、法國Sciences Po、瑞士St. Gallen)、K-A Bonnier International Fellows Program(跟新加坡大學合開的雙學位計劃,含實習)、Wallenberg International Fellows Program(跟美國喬治亞大學合開的計劃,含實習)、Global Village(與美國Iacocca Institute的合作計劃)、全球CEMS 管理學位計劃。
  • 眾多國際組織成員學校:含Part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PIM)、the Global Allianc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CEMS)、NOREK、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School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APSIA)、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Execu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ICEDR)、UN The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Management Education(UN PRME)

2. 規模小:全校學生僅有1800人,以我申請的MSc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為例,全班約有45人。全校教職員/學生比例約為1:8,師生關係相當緊密。

3. 學費:一年學費為SEK 150,000,折合新台幣約為520,000元,相對英美學校的碩士學費而言,較可負擔。且EU/EEA地區學生就讀SSE不需要學費,所以拿到獎學金的機率相當高(2017年就我所知僅有頒發半獎,沒有全獎的名額)

4. 就業機會:

*數據資料來自校方

  • 92%的碩士生在畢業後三個月內找到工作(2015)
  • 約40%碩士生在瑞典以外地區就業(2015)
  • 約26%的國際生畢業後留在瑞典就業(2015)
  • 針對The OMX30 stock index(斯德哥爾摩30指數,有點類似台灣50的概念)的調查中,這三十間公司18%高階主管、27%的董事會成員以及41%的女性董事會成員均畢業於SSE(2016)

[學術教育]

最新資訊可參考官方連結

SSE目前提供的正式學位有:

學士學位:

  • Bachelor of Science (BSc)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Bachelor of Science (BSc) in Retail Management
  • Bachelor of Science (BSc)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in Riga(Latvia)

碩士學位:

  • Master of Science (MSc) in Finance (Ranked no.16 worldwide as of 2016 by FT)
  • Master of Science (MSc) in Business & Management
  • Master of Science (MSc) in Accounting & Financial Management 
  • Master of Science (MSc) in Economics
  • Master of Science (MSc)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anked no.28 worldwide as of 2016 by FT)
  • MBA Program (offered in executive format)
  • MBA Program (offered in executive format) in Latvia, Riga.
  • MBA Program (offered in executive format) in Russia

博士學位:

  • Doctoral (PhD) Program with three specialization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conomics, Finance)

每年中國的追夢網都會有SSE學長姐的問答討論區,記錄就讀經驗,提供於以下:

英文網站比較多人討論的是在GMAT Club Forum,不過比較少是分享經驗,可以參考的是申請者/錄取者的背景,

以上是針對各種官方正式資料整理而成,若內容有誤或可補充之處,歡迎來信告知。

準備GMAT-寫給上班族的自修心得

[GMAT 備考] 五戰620->730 上班族自修心得

[考試成績] 
 
一戰 Cancel 2015
二戰 620 Q49 V26 (2016.3)
三戰 640 Q48 V30 AWA:4.5 IR:2  (2016.10)
四戰 640 Q49 V30 AWA:5    IR:7  (2016.11)
五戰 730 Q49 V41 AWA:5    IR:5  (2016.12)
[關於要不要補習]
這點,是我寫這篇心得文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標題寫自修,但其實我2015年有補過某補習班,當時看著PTT上的心得文,覺得不報不行。但補完之後,我知道老師的方法並不適合我的學習方式,當時考出來成績也不太理想,再加上一些個人因素即推遲了出國的時間。等到2016又再度準備的時候,我就確定不再補習亦不使用補習班的方法,也因時間上無法自組讀書會,決定自修。
這裡想表達的是,需不需要補習,真的是依個人狀況而定。我身邊不乏去了補習班順利考到理想成績的例子,並深深感謝老師,但也有不少補了習之後沒有太明顯成效(然後對板上滿滿一個月7XX分的心得文感到惶恐,懷疑自己智商有問題之類,只不過這類就不會發心得文了)。補習不是萬靈丹,老師對考試的掌握度是毋庸置疑,但上考場考試的是自己,上完課不代表有吸收,有努力唸書啃講義也不一定能夠融會貫通,畢竟GMAT的考試型態不是有背有分,最終分數還是掌握在自己的理解深度。
還在考慮是否要去補習的,除了經濟和時間的考量外,不妨先試聽看看自己是否能吸收。至於已經決定要自修的,也許這條路不是捷徑,但並不是不可能。我自己是希望把GMAT要考的能力培養起來,畢竟考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高分也許是一時的,增加實際能力在未來讀書上多少會有些幫助。
[GMAT 準備過程&心態]
 
板友winterfell 以下這篇文說得非常中肯,自己一開始也是抱著錯誤心態的人,完全低估了這個考試,非常推薦正準備要申請的板友閱讀
總結幾個重點&補充:
1. 絕對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準備GMAT。
我認識的人大多準備4-7個月左右,在職考生通常會較久一點。的確也聽聞過神人準備50小時考了760,但我相信那是少數,除了英文底子夠好,天生思考邏輯還得和GMAT出題邏輯相似。
2. 如果可以,最好一氣呵成。
我的備考過程最大的敗筆就是有兩個非常長的間斷,導致最後面準備起來痛苦萬分,覺得GMAT陰魂不散的。間斷期主要是因為工作和長途旅行所致,後來除了重新準備得花時間熟悉考題之外,心情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旅行時一直想著回來要準備考試而無法好好放鬆orz)。
所以,考不理想,什麼時候該報下一次? 我是考完當天,翻幾個白眼後還是認命地報下一次。下一次該報什麼時候?這題要斟酌考生實際每天可備考的時間,我自己是至少一個月,另外提醒大家現在每個人一生至多只能考8次(包含此規定公告前的已考次數),有些例外狀況可以寫信給GMAC爭取加額考。
[各科準備]
各科要如何開始準備,網路上有無數的分享,我就不詳述,僅分享幾點看法,
1. Verbal進度最快的方法是總結,沒有之一。
總結的方法有很多,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分享,確定好自己想要的格式就可以開始了。一開始我也覺得很花費時間,剪剪貼貼很沒效率,但經驗上總結的確可以幫助適應GMAT的出題邏輯,前提是一邊總結也要一邊思考才行,詳解要確定自己已經讀通,囫圇吞棗剪下其他人的答案還是沒有幫助的。
2. 資源很多,要慎選
就因為資源太多了,有時候反而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我看過不少教材,很玄妙的是大部份的教材似乎會適用於某一群人,對另外一群人幫助不大(例如CR Bible,我讀到一半就知道對我自己沒什麼幫助,就沒讀完了),目前聽下來Manhattan SC是個例外,幾乎人人說好,我自己讀了兩次外加紙本筆記。
追夢網上有很多神人分享他們自己的邏輯圖、教材精華版。但那些對我而言僅止於參考,別人的東西很難讀懂,自己畫一次比較實際。最有參考價值的材料當然還是題目本身。我還滿相信如果摸熟了題目,也就不需要什麼技巧解題。這個現象在CR上最明顯,題目做得夠多,有好好檢討,答案似乎真的會自己浮出來。

但我的經驗是方法歸方法,成效還是會因人而異,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定要花時間找出自己的弱點,不要盲讀,才能事半功倍。

 
[從四戰到五戰]
考完之後最多人問的就是最後一戰做了什麼改變,以下提供給各位參考:
 
1. 記錄「每個小時」的時間用途
這是我前四戰沒有做的事情,主要是為了掌握自己時間的運用。講起來很廢話,實際記起來就會發現有很多時間莫名奇妙浪費掉了,有在記時間的好處是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正在被記錄,會比較注意怎麼運用時間。
2. 分析ESR
2016的考試我都有買ESR,很建議遇到瓶頸的板友也買來參考。我前三戰結束後發現一個詭異的事實:我每次最弱的科目都不一樣,很剛好地分別為SC/RC/CR,不過原因也不難理解,就是我每次弱什麼就補什麼,等到下次考試強的科目也就變弱了。不過我想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我算是不太穩定的那種。所以在最後一戰前,我是每天都有排各科,無一例外,即使是寫一題也好。
3. 安排進度,照表操課
11月考完那次,知道已是存亡危急之秋,必須有非常清楚掌握唸書狀況才行。當年晚上就上追夢把進步一百分以上的心得文翻了二十幾篇出來看,想好下次考試前要完成的大目標,然後依照自己以前的準備狀況排進度。我是一次排一周,週日排空當作補進度。雖然真的很難達到100%(事實上我每天都在補前面的進度orz),但有目標準備起來扎實很多。
這樣做有一個缺點要小心:因為急著想完成目標,有時候反而會沒有踏實念完。例如: 今天要做完20題,好好做完是做完,猜玩20題也是做完,但兩者的效果完全不同,我這次有特別留意別犯這種小聰明。
另外補充一下這個階段的心態,這段時期真的很煎熬,每天還要上班,又逼近學校deadline,但知道GMAT沒有650很多學校是丟都不用丟的,所以還是得好好準備。其實當時已經做好再考不好也是命的重考準備,但一方面還是把750當目標,然後就是儘量不要想太多,跟著進度走這樣。
[關於PACE]
研究PACE的人真的很強,追夢網上還有一個需要啟用巨集的追蹤Excel,設計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但我自己倒沒有特別琢磨這塊,自己是看題目還算快的那種(雖然很多人說這是上700的關鍵。)考試時我好好答完前20題後,會留心剩餘題數至少每題要剩2分鐘,不足的話會加快速度,最後猜了一題。
[關於機精]
 
經驗上我會深受機經影響無法思考,所以我考前只算了一次Q。沒拿到50很可惜,但知道V是我的弱點,Q就沒有特別顧了。
[你可能需要的教材和資源]
線上資源:
我只差沒直接把它設成首頁,它會記錄你的做題時間、對錯,還可以分題檢討,非常實用
2. Dustin 的GMAT部落格:http://dustingmat.blogspot.tw/
必看,非常用心地經營,如果只能看一個網站備考,就是這個)
至於模考網站,因為所有模考成績對我來說都不準,我就不特別附上了。Dustin有一篇很完整的模考資源匯整,有興趣的人,傳送門在此:http://dustingmat.blogspot.tw/2015/03/by-dustin.html
有很多網友的討論解題,經驗上比較容易理解。直接拿題目餵google跑出來的結果也多是這兩個網站的討論。
以下的連結,提供一些電子資料給各位參考,內含:
  1. AWA模板及筆記
  2. Verbal總結
  3. Schedule &Time Table(含一些備考原則)
  4. Donz Math知識點
  5. CR helr 邏輯筆記
  6. SC 考點匯整表
正在準備GMAT的各位,無論你在哪個階段,請相信你最終都會達到目標的。分數停滯的那段時期依靠很多前人的心得文堅持下來了,希望你會成為下一個因不用再讀GMAT而了解世界如此美好的人:)這一路走來受了很多人幫助和鼓勵(special thanks to 戰友 N, Y, S還有看著我經歷這一切的W) ,如果有地方我可能可以幫上忙,歡迎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