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顧 – 序

每到八月就提醒自己到瑞典生活又將滿另一年了,不可思議。

昨天跟準備出國唸書的親戚通了電話,他詢問了準備標準化測驗和選系的建議,跟我當年出國前的徬徨如出一徹。五年年如果被問到畢業後要不要回台灣,答案大概是會試試看找工作,運氣好找到的話會先留下來工作個兩三年吧。超過這兩三年的事,當時實在很難想像。

但我現在就站在這個兩三年後的分岔點了。

當時在選學校的時候,我曾經設了兩個條件,一個在大城市(metropolis),一個是學位至少要兩年。現在回頭看這個兩個條件依然覺得滿合理的,但當時讓步接受了斯德哥爾摩,想說它雖然不是metropolis但好歹也是一國之首,結果還是造成了不適應,私心而言斯德哥爾摩的繁華跟台北仍然差了不小的一截,加上語言屏障我仍然常有自我意識綁手綁腳無法舒展的痛苦。這一年又再次重拾瑞典文,也知道這一條路只會長不會短。

待滿了五年,也體認到出國前的各種想望,沒有想像得那麼遙不可及。但這一切仍只能靠時間來體驗。深切感受到資訊不對稱而帶來的各種文化套利有多可觀。許多人懷抱著好奇心踏出家門,想學習觀看世界的另一種方式,但才發覺當自己以為踏進了世界運作中心,卻同時也是將作為一個外來者的自己推向社會少數的那一端。而日日夜夜,就是在這樣的夾縫裡尋求生存,嘗試建立生活。

在瑞典的第五年,我也步入而立。換了一份工作、買房訂婚通通在這一年發生。想多留下一些隻字片語,這一篇姑且當作是序,歡迎訂閱這個部落格繼續看下去,目前暫訂的主題有:

  1. 轉職的契機與新工作內容
  2.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3. 融入一個社會
  4. 對於婚姻的想像與理解
  5. 文化解讀的困難

一場疫情下的兩種自由

本文亦刊載於天下獨立評論

當台灣親友擔心地問候身處在瑞典「佛系防疫」下的我是否安然無恙,有時會覺得我的答案「生活沒什麼變化,一切如常」好像太過無趣。畢竟,瑞典每天新增的病例都遠超過台灣的總病例數,從台灣的觀點來看,失控的疫情加上毫無作為的政府,我大概跟身處地獄差不多吧!

但在這裡的實際生活情況的確沒有太大不同,倒是瑞典與眾不同的抗疫政策佔據了不少新聞版面,許多國家都在問,「瑞典防疫政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自己這段時間,試著去理解瑞典相對台灣天差地遠的防疫哲學,讓自己的心理能調適過來,但老實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這篇文章中,我試著去理解為什麼瑞典會採取現在這樣的策略,而不是要判斷瑞典是否採取了一個「好」的策略。經過這幾個月來無數的討論跟新聞洗禮,我想,要解釋瑞典處理疫情與眾不同的方式根源自何處,最後的答案核心是「瑞典社會裡高強度的信任關係」,這個乍看帶有理想色彩又抽象的概念。

時間快轉回2020年1月底,瑞典確診了第一起境外移入的新冠肺炎病例。3月,歐洲疫情大爆發,各國紛紛實行封城策略,但瑞典此時選擇了相對其他歐盟國家寬鬆許多的防疫政策。

當時,英國政府一度提出被稱為「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策略,想要在國內達到一定程度的感染比例後讓大家自然產生抵抗力。這讓人直接聯想到當時採取類似手段的瑞典,是不是也是想透過群體免疫控制疫情?但其實,群體免疫從來不是瑞典的目標,比較像是他們寬鬆防疫策略下產生的副產品。瑞典可能在疫情結束前,都不會達到群體免疫。而事實也證明,將近一年過去,瑞典離群體免疫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瑞典初期防疫的首要優先目標,第一是不讓醫療資源超過負荷,第二則是保護高風險族群。長遠來說,拉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專家預估,極端的封城手段雖然能一時遏止疫情,但解封後情況還是會再度惡化。換句話說,儘管短期看似帶來較高的致死率,但長期而言,他們期望能換來較低的總死亡數

我想,在瑞典生活的台灣人,心境都多少有一點糾結錯亂。一邊看著台灣滴水不漏的防疫工作如火如荼進行,一人確診就足以撼動全國,一邊過著網子破了病毒四處傳播、但大家好像也不太在意的瑞典生活。我同時要對兩邊的朋友解釋,瑞典和台灣儘管看似都很自由,卻來自截然不同的手段和思維,真有種活在平行世界的感覺。

瑞典朋友悠悠地說,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瑞典的策略是否會成功。不過,現在至少有一個專家團隊肩負起分析各種防疫模型的責任,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台灣新聞比較少提到瑞典負責防疫工作的單位Public Health Agency(FoHM)。如果說在台灣最常令大家想到疫情的是衛福部與陳時中,那麼在瑞典就是隸屬於FoHM的國家流行病學家Anders Tegnell。

不過,FoHM有一個跟台灣疫情指揮中心上的根本差異,那就是:台灣的疫情指揮中心是針對嚴重流行病所成立的臨時單位,主要責任是控制疫情,但FoHM則是常態單位,由專家組成、擁有獨立決策權,主要責任是維繫瑞典國人健康及防治國內的健康威脅。控制新冠疫情是他們的責任,但不是唯一的責任。因此,他們同時也會考量到不封城更可能維持國民的身心健康,反映了瑞典不封城的另一個論點。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英國宣布二次封城的是首相Boris Johnson,法國出來宣布新冠重大應對措施的人是總理Emmanuel Macron,而德國總理Angela Merkel在疫情期間也時常發表精神談話。至於其他北歐鄰國也有類似的狀況,衛生單位在決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比較偏向提供科學根據及建議,但最終的決定權依然在政府手上,而最後政府公布的措施,往往比衛生單位所建議的嚴格許多。

相較之下,瑞典出來開記者會的通常是FoHM,公布最新防疫建議及疫情更新,總理正式發表疫情相關的談話次數屈指可數。幾乎可以說,瑞典的政府在控制疫情中並不是主要的決策者,而更傾向授權給信任的專家單位。防疫措施較大的比例是立基於專家建議及分析,而不是以民意為主要考量,更不受大眾意見左右。

瑞典政府信賴專家建議也不是純粹的巧合,這得回到在瑞典主要執政的社會民主黨,他們在國會的席次通常並未過半,所以取得其他在野黨的支持異常重要。而中立單位如FoHM的專家建議也就更被重視及仰賴,間接促使各方增強信任類似的獨立單位。

這樣深厚的信任關係不止出現在各政黨之間,也存在於瑞典人民跟政府之間。人民信任政府機關會給出最適切的建議,而不需要再去質疑或自己研究該怎麼做;政府信任人民會遵守專家給出的建議,將控制疫情視為每一個人的責任,而不是只有政府需要擔起全責。

這樣的信任,深植於瑞典文化裡的「共識決」意識。也就是說,沒有人能掌握大權。當討論一件事時,每個人都有參與、表達意見的機會。這個特點也在瑞典的教育哲學中體現出來,小孩不會因為年紀小而在家庭裡沒有說話的餘地。瑞典甚至有一個字「Jantelagen」用來表達「這裡沒有人是特別的」這個概念。相對於在台灣總是選成績最好的學生當班長、鼓勵大家出人頭地,兩種文化在根本上是南轅北轍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瑞典不實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強制營業場所關閉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沒有法源依據」。如果大家還記得當年SARS期間強制封鎖和平醫院的命令產生了後續是否違憲的討論,更修正《傳染病防治法》的不足,在台灣這次滴水不漏的防疫工作中,儘管仍有不少爭議,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同屬法治社會的瑞典,在沒有法源依據的情況下,官方單位並不能直接下令。

總體來說,瑞典社會長期建立起來的信任關係,是這次瑞典防疫策略最重要的基石,甚至可以說這一層「每個人都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負起自己的責任」的信任,由裡而外、自上而下地扮演著各種利益衝突潤滑的角色,使得他們的制度即使不太完善、不具強制性,也能讓瑞典社會安穩地發展下去。

然而這層信任關係,在近期幾位部門首長被爆出在耶誕假期期間仍然進行不必要的外出購物活動後,嚴重地受到傷害。最誇張的大概是負責協調疫情間各單位合作的瑞典民事災難防治局(The Swedish Civil Contingencies Agency, MSB)首長,被爆出在聖誕假期舉家前往西班牙旅行

同時,隨著疫情在歐洲二次爆發,瑞典不斷攀升的確診數毫無先前防疫策略奏效的影子。直到瑞典國王Carl XVI Gustaf在去年12月接受採訪時下了重話表示瑞典防疫失敗、未能拯救性命,以及瑞典首相Stefan Löfven在聖誕節前夕的記者會上第一次呼籲大家戴上口罩,並且投書當地最大報、表示瑞典此次防疫的諸多缺陷已經非常清楚,我才覺得瑞典人面對新冠的態度終於開始有了轉變。而與此同時,政府也正在擬定臨時法,讓法律有更高的權力可以因應現狀。

本篇寫作之時,人口約1,000萬的瑞典已有超過45萬病例,死亡人數將近9千人。可以預見的是,FoHM在處理疫情上的重要性會開始減輕,瑞典內部的各種辯論及反省也會愈加激烈。

許多人說出國要體驗文化,我想這次的新冠肺炎,的確讓人切身體會到一個國家體制的運作核心,也是學習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世界的難得機會。處理危機或許是一時的,但每一個國家政策背後,都有參循其傳統和體制的考量,群體思維以及決策模式是一個社會試圖平衡各方利益而日積月累下來的產物,這是短暫旅遊或是閱讀他人分享所難以深刻感受的。

寫給旅人的備忘錄 – (假裝)成為斯德哥爾摩人

來這邊如果被問路,通常發問者都是講瑞典文,然後我內心會問號問號我到底哪裡像當地人,但合理推斷路人只是看一群不像遊客的人裡,我一臉和善又沒有威脅感的樣子,跟高冷的太過美麗難以親近當地人相比,當然選我求助。至於為什麼講瑞典文,瑞典人認真表示他們不想有一絲一毫有偏見的可能,不會因為你是黃皮膚就假設你不會瑞典文(哪像我們都假設白皮膚不會中文)。只是有一次去台灣樂團的演唱會,一個台灣女生聽我講英文竟然以為我是瑞典人,好了這下我真的問號從頭到腳。

其實斯德哥爾摩跟台北比起來國際化程度高上許多,路上各種人種和語言都有,華人來這裡玩雖然還是少數但並不突兀。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主要源自於我常常看到搭捷運都會看到有人會去按車門上的圓形的開門鈕,但親愛的,那其實是斯德哥爾摩的裝置藝術,門不管如何都會開的。但這個裝置藝術如果你去搭短程火車(Commuter Train/Pendeltåg)就又不一樣了,你要按按鈕,門才會開。每座城市在某些人事物上很有自己的一套作風,作為外來闖入者其實倒也不必真要融入社會。這篇文章與其說是要想讓短暫旅遊的人更了解這裡的文化,倒不如說是要提醒各位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生活習慣,讓你少幾個被白眼的機會,想假裝自己是斯德哥摩人的時候少露出一點馬腳。
所以,如果你是想拿瑞典公民的而來到這裡,很抱歉你走錯棚了,門在左上角或Ctrl +W,慢走。
『交通』
– 捷運 – 進站刷卡,出站不用
– 捷運 – 門上的按鈕是裝飾用的,不用按,門會自己開
– 公車- 一律從前門上車,後門下車,除非你帶著嬰兒車或龐大的家俱無法在車內移動,得從後門上下車
– 公車- 下車要按下車鈴,發現門沒有開要按車門邊的白色按鈕,那個鈕通常到站後會自動亮燈
– 短程火車(Commuter Train/Pendeltåg) – 到站後,跟捷運一樣門可能開右邊或左邊,但是要按門上的開門鍵,通常會亮綠燈
– 闖紅燈 – 剛開始我來這裡就注意到這裡的人跟台灣部分人有八十七分像,行人紅綠燈只是用來參考的,看沒車就會過去了。至於沒行人紅綠燈的斑馬線則行人優先,車子絕對會停下來,就算你有禮讓他的意思。

『衣著』
-只要穿黑白灰三色搭配,原則簡單,清楚,容易做到。
『社交』
– 排隊是一種禮儀,只要你早來就應該被優先服務。等待也是一種禮儀,這裡沒有人在趕店員時間的,請有耐心
-瑞典人是很安靜很害羞的民族(除了酒醉的時候),有很強的個人領域意識。所以一般場合沒有人會大聲喧嘩。我曾經在捷運上看過明顯是遊客的一家子吵吵鬧鬧,有大概五六歲的小孩跟嬰兒,躲不掉的是小孩的假哭聲,淒厲到隔壁車廂都在看。但當地人通常不會出聲制止,如果你有意識到別人在看你的眼神,通常代表已經超過他們的忍耐極限了。
-把前兩題相加,你會得到下一張圖:
sufghcz
據說這個距離會因為離斯德哥爾摩越遠而越大,斯德哥爾摩人在瑞典已經算是很沒個人空間了,但沒事不要離別人太近,他們會被嚇到。所以你猜對了,在捷運上找位子坐請找對角線,不要隨便坐在人家隔壁,除非捷運很擠。有一個有去的現象是,在沒有很擠的車次裡,如果瑞典人看到面對面的四個位子已經有兩個人做對角線,他並不會坐下而是往前找全空或只有一人的位子(到底有多不想跟人接觸)。
– 社交講到這裡,就會發現搭訕這件事非常不瑞典。有一個笑話是說芬蘭人出門還要偷看確認鄰居沒有剛好也要出門,但聽一個朋友說她認識的瑞典人真的會幹這種事…。我是有一次一個一起上課的瑞典人想跟我講話,我跟他說我覺得得他不是典型的瑞典人,他說懂我意思,他住過美國一年,剛到的時候美國的熱情奔放讓他不知所措,同學找他攀談他內心的OS是「你不應該來跟我講話」。但台灣人其實也滿害羞的,我想這方面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
– 第一次見面的人你們可以握手,下次見面就擁抱,如果還不太熟就單手擁抱就好。
『食』
– 週四吃豆子湯(pea soup)加鬆餅,週五吃墨西哥捲配På spåret (一個猜火車去哪裡的電視節目,以熱播超過三十年,受歡迎程度僅次歌唱大賽跟世界杯,有去過台北)。
『開門』
斯德哥爾摩的開門鎖門有一百種方法,這題我放棄。但簡單來說除了開門推拉按個(距離門很遠的)按鈕之外,常見的鎖門方式有把把手往上提。其他請各位自行探索。當地人對此也很迷惘,我們可以一起被門耍。
『其他』
– 來玩請隨身攜帶護照,或是有效的國際駕照。你有很大的機率會用到。除了跨國刷卡,他們得核對是不是本人持卡外,這邊的酒不能賣給18歲以下的人,據說只要你長得像25歲以下,酒品專賣局或餐廳酒吧就有義務檢查你的年齡。
– 如果你有安排去電影院的行程,他們在電影播映前會有工作人員跟大家講話提醒注意事項(逗大家笑),不是有什麼特殊情況發生。
– 酒只有在專賣局有賣,要買酒請搜尋Systembolaget。
– 問一百次的問題: 冷水可以直接喝(熱的自來水不行!),帶信用卡就好,真的沒人在用現金。
– 封面圖片的不分性別廁所真實存在,使用方法就跟一般廁所一樣。
大概是這樣,歡迎來到斯德哥爾摩!


這篇系列目前想到&完成以下主題:

  1. 斯德哥爾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 旅遊建議及常見問題快問快答
  2. 斯德哥爾摩熱門景點點評
  3. 如何像個斯德哥爾摩在地人?
  4. 為什麼Kajsas Fisksoppa魚湯這麼紅?
  5. 斯德哥爾摩推薦瑞典及非瑞典餐廳
  6. 在斯德哥爾摩喝咖啡的地方跟最好吃的肉桂捲
  7. 斯德哥爾摩的日常遊蕩

懶得排行程?不知道怎麼訂位?喜歡小眾的旅行方式?歡迎聯絡我協助你安排行程!

寫給旅人的備忘錄 – 為什麼Kajsas Fisksoppa魚湯這麼紅?

我那位環歐29國的室友得知我申請上在斯德哥爾摩的學校的時候,兩眼立刻發光叫我一定要去喝魚湯,齒唇留香的滋味她至今念念不忘,我內心當然OS: 是有沒有這麼誇張,但可能真的有,她對魚湯的愛讓她的魚湯心得文過了將近四年依然穩坐她部落格瀏覽之首,讓我節錄部分:

這味道簡直太棒了,完美的番茄和蒜味cream組合,讓對番茄毫無好感的我也不得不誇獎這畫龍點睛的味道,入口的瞬間腦海中大概呈現中華一番裡各種浮誇卻真實上演的畫面...” (全文在這裡)

這段形容真的令人不禁疑惑那家魚湯店到底花了多少錢賄賂她,但看到後面說她帶統一鮮蝦麵去配著吃就知道店家大概不會灑錢推廣這個荒謬行徑,好孩子不要學。

來了瑞典後我當然去吃了,俗話說得好,不期不待不受傷害,約莫是因為期待被拉太高,很遺憾我並沒有得到驚天地泣鬼神的感動,但魚湯依然是各路台灣親朋好友來斯德哥爾摩欽點的美食必吃,所以我每次都是陪著朋友去吃。華人多到店家有提供中文菜單,還可以用支付寶付款。

重點來了,我問十個瑞典人知不知道這家魚湯,有十個人不知道。也沒有聽過我們班任何一個人有約人一起去這家離學校走路十分鐘的魚湯店。這就讓我覺得,難道這家魚湯店是某個部落客某天剛好經過寫了一篇心得文,然後剛好切中台灣人的心和胃,就此成為台灣人必去的網紅店。然後我剛剛發現它紅到上台灣報紙,店家還把報導掛在店裡,傻眼。

秉持研究精神,我開始找尋第一篇提到這家魚湯的文章,這一篇2011完成的文章應該是最早的了,裡面有提到格主就單純看到“這家店排了很多人,應該很好吃吧”就進來了,隔一段她說開水、奶油、沙拉、麵包這些附餐無限供應,湯還可以續碗。這時候各位內心深處的霧丸魂就被喚醒了(講霧丸可能大家沒什麼印象,就是忍者亂太郎裡對“免費”、“便宜”毫無抵抗力的角色)。本來想統計2011年起每半年對這家店的心得文數量,無奈google搜尋不太準確,統計起來有點困難。

總結來說,在「昂貴」的北歐,可以「免費」續碗的「平價」「魚湯」,短短幾個字簡直涵括華人觀光客最愛的所有元素,除了免費之外,魚湯本身雖然對我來說就那樣(是好喝但偏鹹,魚肉還好,大蒜奶油不錯),但也具備「異國情調」(aka 台灣吃不到)以及「料多實在」(aka 吃得飽)兩個賣點,也無怪受到台灣人歡迎,每次去有百分百的機率看到華人,裡面可能百分之八十七是台灣人。另外一個得天獨厚的是它的地理位置,位於到哪裡都方便的市中心但又「藏身」於室內市場的地下室,旁邊賣魚的攤位穩定供應帥哥供人客邊喝邊看,喝完湯還可以去附近逛逛,說它會紅大概也真的是剛好而已。

看了幾篇部落格文內容大概都大同小異,但有些資訊錯誤,例如兩人共吃一碗湯是不可以續碗的,另外續碗只有湯,你以為的續料其實不是最好的料(蝦類和淡菜),而是碎魚肉。另外這家店其他東西我建議不要亂點,很大的機率不值得。

最後我想提的是,其實斯德哥爾摩午餐時間餐廳提供自助沙拉吧是很平常的事,這家魚湯價格從2011年的85克朗一路漲到現在120克朗,年複合成長率4.4%,比公館藍家割包的3.66%高了不少,雖然克朗這十年也跌了不少,但120克朗絕對可以吃上一頓還不錯的瑞典菜,有你們最喜歡的自助麵包沙拉吧還外加咖啡熱茶甜點吃到飽。出來玩有時候或許值得一點冒險,試試看沒有人試過的東西,就算難吃了也是一種可以跟別人靠腰靠杯的回憶。

下一篇再來介紹斯德哥爾摩的餐廳和咖啡店。

註:才剛打完立刻發現有2007年介紹魚湯的網誌,在這裏。但我懶得改內文了大家就將就將就。


這篇系列目前想到&完成以下主題:

  1. 斯德哥爾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 旅遊建議及常見問題快問快答
  2. 斯德哥爾摩熱門景點點評
  3. 如何像個斯德哥爾摩在地人?
  4. 為什麼Kajsas Fisksoppa魚湯這麼紅?
  5. 斯德哥爾摩推薦瑞典及非瑞典餐廳
  6. 在斯德哥爾摩喝咖啡的地方跟最好吃的肉桂捲
  7. 斯德哥爾摩的日常遊蕩

斯德哥爾摩的那些瑣事

初來乍到新的地方生活,總有一些時刻會令人充滿困惑,有些事真的是很無聊的事,但還是順手就記下來了,湊滿十個可以換一篇發文。

  1. 電扶梯會突然停下來   –  地鐵站有些電扶梯真的很長,有一次站在上面搭著搭著就停了。以為只是暫時的,結果發現好像真的不再運作,只好走完剩下的距離。不是因為省電,也不是因為超載,就真的莫名停下來。後來瑞典同學表示這並不常見,不是斯德哥爾摩特有的。
  2. 百貨公司有開放式的髮廊 – 我第一看到的時候覺得這也未免太怪了,一個櫃位直接改裝成沙龍,沒有任何門或遮蔽物,就直接朝向人來人往的走道,但多去幾次Mall of Scandinavia多看幾次好像也就習慣了。
  3. 公車上的司機會在某一站換班 – 某一站的意思是指,不是終點站也不是起點站。就在任意的一站接班的司機上車,下班的司機脫掉執勤背心之後直接下車走入人群,3秒融入毫無維和感。
  4. 上課時間15分開始 -可能是8:15, 9:15或10:15,但就不是整點。另外上下課都沒有鐘響原則上老師會在整點下課休息十五分鐘,但基本上還是看老師心情。不確定是只有我們學校這樣還是瑞典的學校都這樣。
  5. 上課到一半換教室 – 這可能歸功我們學校實在太小的緣故,基本上同一門課每次上課的教室不一定相同,有一次上課上到一半,Calendar 顯示下一節要在另外一個教室,於是全班就移駕到另一間教室。
  6. 考試的模式 – 嚴格來說我只考過三次正式考試,其中一次比較刻骨銘心,除了長達五小時,退休人員監考還要驗證件,寫著寫著餓了開始大家就吃起帶來的水果零食,就是既嚴肅又好像沒那麼嚴肅的考試風格。
  7. 近乎狂熱的壽司愛 – 到處都有壽司店這點我剛開始還滿驚訝的,去Riga做Project的時候,他們最大的超市Rimi每一間也都有賣壽司,印象中有個街區相鄰咫尺就有三家賣壽司的餐廳,這好像不只發生在斯德哥爾摩或東歐,義大利同學說在米蘭人們更瘋狂。
  8. 瑞典人心中有個最適距離,生人勿近 – 可是身處在商學院的緣故,這一點我自己感受倒沒那麼深,瑞典人表示在斯德哥爾摩可能人太多了,大家習慣相對比較近的距離,但如果是斯德哥爾摩以外的人,就真的你進一步他退一步。之前跟一個去美國交換的瑞典人聊天,他說美國人跑來跟他說話的時候,他是被嚇死了”Why you talk to me? You cannot talk to me okay?” 還滿好笑的。
  9. 行人90%都會闖紅燈過馬路-想要像斯德哥爾摩人,就從闖紅燈開始準沒錯(喂)。但這是真的。幾乎左右看看沒車就過斑馬線了,就算有車,車子看見行人也會停下來,剛開始也挺不習慣的,但久了也就入境隨俗
  10. 7的寫法一定要在中間加一槓(如圖)-會發現這個是因為每次我寫電話號碼瑞典人都看不懂。我跟同學說一般我們不加一槓的,他們就疑惑這樣不會跟1搞錯嗎?但其實好像真的不太會搞錯。

Screen Shot 2017-12-20 at 5.10.57 PM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