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旅人的備忘錄 – 斯德哥爾摩熱門景點點評

首先,在這篇文章你不會看到任何教堂跟皇宮。我覺得這兩種建築很需要背景知識,要不然就只是讓人覺得好美好漂亮,那個好美好漂亮跟表特版一樣,每個好像都長一樣。同時斯德哥爾摩的教堂皇宮絕對不是你看過最輝煌的,畢竟瑞典人並不是一個浮誇的民族。

再來,你不會看到任何日程規劃,因為我覺得任何景點要花多少時間很看個人偏好,都來旅遊了就放過自己吧,別把景點數量當作KPI,想要在一天之內走超過五個景點大概不會是我文章的目標讀者。我可能會提到花多久時間差不多,但你要停留一整天還是五分鐘就看你心情。

 

最後,我不會放太多景點介紹跟圖片,最大的原因是我很懶,請各位善用google搜尋。雖然說是私房景點但也不會冷門到網路上毫無資訊。請不要小看我的懶惰,我的懶惰基本上促成了這個部落格,跟這個系列文。畢竟大家來玩一定會問的就是哪裡好玩,跟要注意什麼

 

[博物館] Vasa Museum 沈船博物館、 Fotografiska 攝影博物館、Skansen 露天博物館

 

沈船博物館是世界第一間(可能也是最後一間)先有固定展品,才有博物館的建築。我去的時候其實興趣缺缺,後來才知道背後的故事這麼中二。但也感謝菜市場名國王的中二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麼多十七世紀的文物,窺看當時一般人的生活。建議用語音導覽參觀,聽一聽荒謬的故事,也可以對器具的用途有比較多的了解。

 

攝影博物館我已去過無數次,沒有一次讓我失望。它是一間很商業化的盈利博物館,在愛沙尼雅有分館,有一次搭飛機隔壁的人跟我說的它在倫敦, 紐約, 還有上海也在籌備中,大概知道它有多賺。雖然叫博物館但它並沒有自己的收藏品,通常大概會有三個展覽同時展出,策展的品質非常穩定地好。最大的賣點之一是它開到晚上十一點或半夜一點,在這個重視人權商店通常四五點就關門的城市,攝影博物館成功地讓我們知道有錢能使鬼拖磨的資本主義大概是怎麼一回事(好拉沒有拉,是晚上不知道去哪裡的時候可以來這裡)。這裡最大的缺點是離捷運站很遠,要走個十五分鐘,而且很容易走錯。請務必跟著指標走,不要自作聰明抄捷徑,你會後悔。

 

另外Fotografiska的頂樓有自備餐廳跟咖啡店,餐廳有被收錄在米其林指南裡(但沒有得星),人均消費大概是500克朗左右,想要試試瑞典創意料理可以來這裡,但會毫無意外地吃不飽,除非有配酒單,三杯灌下去也是多飽個三分。咖啡店的品項我覺得很普通,但也很瑞典(鮮蝦沙拉、甜菜根比薩之類,不定期換品項),價格跟外面差不多,但最深得我心的是整面的面海落地窗,不知道為什麼城市內的咖啡店都很陰暗,需要工作的時候我反而常來這個咖啡店。

 

Skansen 是少見的戶外博物館,主要目的是讓大眾了解以前的人如何過生活,太抽象的話也可以視為動物園,我只去過一次還滿有趣的,但比較建議夏天去,尤其是有節日的時候(例如聖露西亞節或仲夏節)會有特別活動。Skansen時間不夠我覺得可以省略。冬天不宜,動物幾乎都不會出現。

 

反推博物館的話,我覺得諾貝爾博物館設計得挺無趣的,說是要去看李遠哲其實也不太有必要,畢竟不是他本人在裡面握手,如果沒有特別對貢獻於宇宙之偉大精神的智識有什麼迷戀的話,我覺得在售票口的咖啡店吃冰淇淋就好。另外就是ABBA博物館,很多人已提過票價非常貴,如果不是ABBA粉可能會覺得不值得。我倒是在裡面玩得滿盡興的,裡面的設計跟展品都很豐富。

 

[特別推薦] 林地墓園 Skogskyrkogården、小島半日遊 fjäderholmarna、週末二手市場 Hornstull、Haga Park & Rålambshovsparken

 

這三個地方是一般來玩的人不太會去的景點,但是是我朋友來我一定會建議去的地方。聽到墓園請各位先冷靜別怕,這裡是陽光普照的墓園。林地墓園是我非常推薦的景點,這裡有一種很安定的力量,整個公墓的設計融合自然光景,幅員廣大,非常適合來散步,寫字或是假裝沈思。

 

島嶼fjäderholmarna距離斯德哥爾摩大概半小時,需要另行買船票(155kr),比起公墓大概就是一個比較熱情的景點,島上還有一家米其林一人大概200克朗左右可以吃一餐,想要有點出走,離開市區塵囂的人可以考慮一下,不過到fjäderholmarnat的船只在夏天營運,一小時一班,出發前可以查一下航班表。熱愛島嶼風光時間又多的人可以查一下遠地要命Arholma,去了就可以說你看過與眾不同的瑞典,顯得很有深度。

 

hornstull週末二手市場是我很常去的地方。當年一到瑞典第一件事就是查二手市場,不過其實滿令人失望的,攤位並沒有很多,但有很多食物餐車,消磨一下午也是可以的。之前有在這邊擺過攤賣台灣小吃,全數售鑿,過了一年後才知道賣吃的需要執照,希望當年有買我們食物的人都身體無恙。二手市場的盡頭是著名的人肉日曬場,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比二手市場更有吸引力。但這裡也是夏天限定,去之前記得確認有沒有開張。

Haga Park & Rålambshovsparken 兩個公園推薦給想走閒散路線的人,我朋友來了一週問她最喜歡哪裡,她說街道和公園。Haga Park比較遠,沒那麼多時間可以去Rålambshovsparken。在這裡散步消磨一下午是很好的。

[購物] Mall of Scandinavia 及 Quality Outlet

如果熱愛購物,絕對理解「整個城市都是我的shopping mall」,不需要什麼指南,在古城可能就大開殺戒了,而且斯德哥爾摩是個即便是紀念品也會做得有質感的一個地方,買好買滿不是什麼難事。不過如果真的想念全球化下在哪裡都一樣的購物體驗(這不是反諷,我自己想買東西也是往那裡跑),我推薦全北歐最大的Mall of Scandinavia,累了還可以在裡面看個電影。就跟美麗華有八十七分像。

 

不過如果要論cp值,就得要去Quality Outlet,雖然是真心遠,但裡面大部分的折扣很有誠意,不是假的outlet,也有很多瑞典在地品牌,走路五分鐘就是IKEA。我折扣季大概就是花一天來這裡,早上逛outlet中午吃IKEA下午逛IKEA結束這一天。 Quality Outlet跟IKEA逛不夠的話不用擔心,附近還有各式各樣的大賣場,不一定讓你滿載而歸但絕對有本事讓你走到腳鐵腿。

 

[經典景點] 古城 Gamla Stan、市立圖書館 Stockholm City Library、觀景台Monteliusvägen、地鐵站巡禮、市政廳、皇后島Drottningholm Palace

 

這幾個地方網路上的資料滿坑滿谷的,我就不特別多說了。只不過相較於其他網站的十大必去,我是覺得這些地方是真的值得一遊。

 

歡迎各位來斯德哥爾摩玩,希望你們玩得愉快。


這篇系列目前想到&完成以下主題:

  1. 斯德哥爾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 旅遊建議及常見問題快問快答
  2. 斯德哥爾摩熱門景點點評
  3. 如何像個斯德哥爾摩在地人?
  4. 為什麼Kajsas Fisksoppa魚湯這麼紅?
  5. 斯德哥爾摩推薦瑞典及非瑞典餐廳
  6. 在斯德哥爾摩喝咖啡的地方跟最好吃的肉桂捲
  7. 斯德哥爾摩的日常遊蕩

懶得排行程?不知道怎麼訂位?喜歡小眾的旅行方式?歡迎聯絡我協助你安排行程!

你要來斯德哥爾摩玩嗎?寫給旅人的備忘錄 – 前言與目錄

如果想來斯德哥爾摩玩,這一系列就是寫給你的。

本來沒有想到要寫系列文的,但擬個大綱就發現我的廢話一如往常的多,所以就乾脆分篇寫成系列文。

這幾年感覺北歐對台灣人來說,已經不太是什麼遙不可及旅遊目的地,尤其前兩年冰島熱潮終於讓大家見證經濟不好原來可能只是一場誤會,不過老實說網路上的斯德哥爾摩遊記文大概都來停留在一個大同小異的節奏,不像倫敦巴黎這種大城市躺著玩站著玩坐著玩蹲著玩都有人日新月異青推出新玩法,於是乎有寫這系列文的念頭。

不過,我其實這兩年沒有花多少時間在斯德哥爾摩的遊樂(例如我上週才知道有騎士島的存在,這名字這麼歧視大家怎麼這麼愛去)而且斯德哥爾摩本身就不是什麼特別熱鬧的城市,所以要透過遊記把斯德哥爾摩提升到倫敦的檔次還是差得遠了,這系列文與其說是要推薦大家來斯德哥爾摩來玩,不如說更想讓有想來斯德哥爾摩感受北歐氛圍的人,對於這個城市有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輪廓。不過這篇文章就單純從我既有經驗分享,如果要找什麼厲害的旅遊攻略,可能得多參考其他台灣部落客比較實際就是了。

來找我的人大概分成兩種,一種是真的來找我順便旅遊,另外一種是真的來旅遊順便來找我。通常第一種會待比較久約莫一週左右,選擇住在我家或是附近,旅遊風格走一個隨意路線。第二種就是為了斯德哥爾摩而來,停留時間大概是三天兩夜,如果是從台灣遠道而來還會去其他國家的話,通常會排比較多的景點,如果我有空可能會跟著走,沒空的話就是找間餐廳敘舊一下。其實雙方會去的地方也是相去不遠,只是節奏可能不同。說到底,斯德哥爾摩這城市呢,說無聊也的確是沒什麼特別好玩,但要玩上兩周三周好像也挺容易的。

這篇系列目前想到&完成以下主題:

  1. 斯德哥爾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 旅遊建議及常見問題快問快答
  2. 斯德哥爾摩熱門景點點評
  3. 如何像個斯德哥爾摩在地人?
  4. 為什麼Kajsas Fisksoppa魚湯這麼紅?
  5. 斯德哥爾摩推薦瑞典及非瑞典餐廳
  6. 在斯德哥爾摩喝咖啡的地方跟最好吃的肉桂捲
  7. 斯德哥爾摩的日常遊蕩

想完標題還以為自己轉行當粉專小編。如果還有什麼問題想知道的,歡迎告訴我噢!

懶得排行程?不知道怎麼訂位?喜歡小眾的旅行方式?歡迎聯絡我協助你安排行程!

搬到瑞典斯德哥爾摩 – 留學交換打包行李準備建議

想當年(其實也不過2017)搬到斯德哥爾摩的時候,家人跟著我一起來,總額上限120公斤的Check-in 行李直掛到118公斤。120公斤聽起來很多,但前一天我毫無意外地超重,還差點跟家人吵起來。就仗著有120公斤,我打包的原則不是只帶必需品,而是在瑞典這個物價高的地方,能省一分是一分,畢竟我將是個沒有收入的學生,所以眼睛所及,可能用到的東西我都塞進行李了(也就帶上了一些荒謬的東西,例如三公斤的米)。
關於高物價是怎麼一回事,大概可以這樣說:一個朋友來找我玩,蹓躂一天之後,他恍然大悟地說,斯德哥爾摩標價跟台灣其實差不多啊,一杯咖啡45,一塊蛋糕50 。亞超的東西更是,義美鋁箔包豆奶15,一包30顆的水餃89,但就幣別得換上比台幣貴三倍的克朗。
於是乎,這篇文章想分享的是如果要搬到斯德哥爾摩,建議帶什麼,建議不用帶什麼。兩年過去,其中我回家一趟,加上朋友來來去去,也幫忙帶了很多東西(由衷感謝),對在斯德哥爾摩存活大概需要什麼東西,摸索了一個大概。
先講重點:有足夠的錢,只帶上護照跟必要文件,在斯德哥爾摩就算想念台灣,還是可以過得好好的:還原度85%的珍珠奶茶店去年也開張了,夏天一到,亞超甚至出現了兩櫃的義美冰淇淋冰棒。真沒什麼非帶不可的東西,只有會想念的東西跟在這邊太貴買不下去的東西。所以不用太擔心什麼東西沒帶到會過不下去,全球化的威力比你想像的強,你的適應力也比你想像的強。
這篇文章就不贅述一搬基本打包需要的東西,我定義「基本打包需要的東西」為「出遊兩週你會帶的東西」,護照簽證這種必要中的必要就不會一一提醒。但像是沐浴乳、洗髮精這種容易取得重量又重的消耗品當然也不必帶來。
衣物打包建議:
  1. 衣服帶個基本,在新生活開始能夠應和各種場合就好(記得帶一件正式場合的衣服,要不然臨時要買有時候很難找到適合的)。斯德哥爾摩本地品牌好看的衣服很多,還有當7-11在開的H&M(開玩笑),也很多國際大牌不會比較貴,折扣季打折打很兇,我常被燒到遍體鱗傷。
  2. 不用特別跑去買禦寒羽絨大衣,很佔空間又不一定適合(本來就有的話還是可以帶個一件,打包可以用真空袋),這裡溫度負十幾度只是數字看起來嚇人,乾冷的氣候最冷感覺起來跟台灣差不多冷。建議是在這邊買一件,品質好又冬天前常有折扣,我剛來買了一件1500kr但其實沒穿幾次。(但需要穿的時候如果沒有一件就會很想死),我帶了十包暖暖包,過了兩年只開了兩包。
  3. 可一帶一些發熱衣褲,很好用。不過2018年底斯德哥爾摩開了第一間Uniqlo,而且據說有擴張計畫,之後直接在這邊買也不是難事。
  4. 鞋子我覺得難買,尤其是那種很吃腳型的鞋類例如涼鞋,因為亞洲人的腳比較寬,這邊腳型比較窄,可以帶至少兩三雙好穿的鞋子(好走鞋、運動鞋、正式鞋、拖鞋任選)。不過包覆型的鞋子像是靴子還可以,剛到的時候去outlet買了一雙滿厚的Timberland,好像850kr,即使冬天雪地也耐穿。
生活用品打包建議:
  1. 這裡是IKEA的故鄉,IKEA有賣的東西大概都不需要帶,更不用帶什麼床單被單之類的寢具了。IKEA跟H&M都是全球訂價,價格不會差很多,最近克朗跌不少甚至還比台灣便宜,最便宜的枕頭還不到百元台幣。
  2. 這邊電腦很貴,鍵盤設計又跟台灣版不一樣,不要帶一台可能隨時可能掛掉的筆電來,壞掉了修理貴,要買新的也是貴,還不一定好上手。
  3. 有近視的話,建議帶上隱形眼鏡跟備用眼鏡(我自己有兩副own days眼鏡)。沒眼鏡的話真的太慘了,而且我一直搞不清楚這邊配隱形眼鏡的程序(似乎是驗光後給你試用,你ok的話才賣給你,但驗光要錢,試用品也要錢,還要prescription),覺得很麻煩所以不如自己帶上。眼鏡很貴,平價眼鏡尚未進入斯德哥爾摩。藥水(eye Q)據說好買,但我都是去cosco買日拋,所以沒有在這裡買藥水經驗。
  4. 記得帶各種常備藥,看醫生貴買藥又很麻煩,尤其瑞典治病風格走一個「你如果不是快死了我是不會救你的」路線,真的建議多帶一點胃藥啊止痛藥啊痠痛藥膏啊暈車暈船藥緊急救難包之類,我有一陣子固定一個月感冒一次,有朋友回台灣都幫我帶伏冒熱飲,還會分給班上的同學喝,結果有一次瑞典朋友看到成分說這東西在瑞典可能不能賣,因為某一個成分劑量太高。
  5. 文具很貴,但如果平常沒有習慣大量用文具,帶基本夠用的就好。我搬了彷彿可以開筆店的筆量還帶了白紙,結果兩年下來沒寫幾個字。剪刀記得帶,它跟鹽巴的存在一樣太理所當然了,但沒有它生活會很不順遂。
  6. 轉接頭多帶幾個,支撐你人生的電器比你想像的還多,這裡很貴。我有帶一個萬用轉接頭,還可以同時插四個USB充電,至今覺得十分好用。
煮食相關建議:
  1. 強力建議扛一個電鍋吧。瑞典菜不太有大火快炒煎炸的料理,所以房子通風都很差,每次煮完中菜房間的味道都重到讓人受不了。電鍋料理失敗率低,不用顧火還沒有油煙,可以煮的東西又多樣,大推特推,記得買歐規插頭版220v的。
  2. 醬料:這裡亞超醬料很足,醬油的話,龜甲萬一般超市幾乎都有,亞超有金蘭(25kr),李錦記各品項應有盡有(約50kr),牛頭牌沙茶醬紹興酒麻油日式咖哩塊也有(好像沒有香油),還有小磨坊的五香粉跟滷包,所以基本調味料是不用另外帶。不過我另外有帶了一盒40包的柴魚粉,只是用了兩年還沒有用完,炒菜煮湯倒是滿好用的。很愛煮飯的話,也推薦帶個米酒(這裡有時候有但不是常態貨)、台灣乾香菇跟紅棗)。醬料這邊雖然貴,但因為又重又可能打破,不太推薦跋山涉水搬運過來。
  3. 非醬料:這裡有賣台灣製的珍珠、太白粉、麵包粉、三點一刻奶茶、馬玉山,還有蔥油餅奶黃包芋頭包。有維力洋蔥麵和牛肉麵,但沒有炸醬麵也沒有統一肉燥。現在有金蘭醬油膏,但我之前去的去後沒找到。所以如果有很需要什麼東西的話還是帶一下,以免斷貨(像是之前有川貝枇杷膏但現在沒有了)。
  4. 有多的行李空間建議全部帶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冬天的時候可以療癒心靈。如果你是台灣人,食物永遠會是你的鄉愁。
給女生的建議:
  1. 這邊賣的衛生棉不好用,習慣用衛生棉的女生可以把行李箱的縫隙塞滿衛生棉,順便當行李緩衝墊。(男生的話可以用面紙當緩衝墊)
  2. 女生的內衣我覺得這裡醜得不合邏輯,介意的人可以多帶一點。另外也建議帶內衣專用洗衣網,我好像還沒看過,就算有一定比台灣貴上很多。
  3. 事前避孕藥也是處方藥,凡是需要跟人溝通的都很麻煩,要事先預約之類,我朋友拿過實際操作好像還好,而且非常便宜(GDP只有台灣一半的某國人表示是少數她在瑞典覺得真便宜的東西),但如果懶惰如我,就從台灣帶吧。
  4. 我帶了很多髮圈也用了很多髮圈。這邊買得到,但老話一句就是貴。關於頭髮一個很傷腦筋的就是我不停掉髮,如果台灣有什麼可以防止掉髮的用品可以帶來試試,我在新加坡有看到類似的產品但最後沒有買,這裡掉髮很有感,待久了洗一次澡妳就知道。
  5. 我不太用保養品,但據說這邊選擇多價格也還行,上網買也方便。但如果是美妝相關,尤其是喜歡日韓系列的話,得要多帶一些,這裡不好買,選項也不多。面膜這裡有我的美麗日記但是貴,很常用的話還是自己多帶。
其他:
  1. 我有帶一件改良式旗袍上衣,每年就春節大家辦lunar new year party的時候穿個一兩次應景。書法用具同道理,對外國朋友很新鮮但平常真不會用到。至於送外國人的小禮物(台灣鑰匙圈什麼的)我是覺得免了,真的要聊表心意可以去亞超買個鳳梨酥。如果有計劃見什麼重要的人,可以帶個有包裝的茶葉。
  2. 請不要帶外接硬碟,我帶了兩個來一個是Mac 的time machine,一個是一般備用,一開始還定期備份,後來電腦被偷才意識到所有東西應該上雲端,不要再傻傻放硬碟,硬碟有天也是會壞的。網路線同理,我們活在2019年,大家都用wifi沒有人在接網路的。
  3. 可以帶雨傘,但這裡的人比較常穿雨衣,我剛來的時候買了一件599kr也好穿。瑞典雨衣潮牌Stutterheim真正合理的價格應該是1000kr左右即使是最新款,有時候會有特賣(或是在某些地區是賣這個價格。) 但它很重穿起來又很悶,好看歸好看,我不確定是不是最好的選項。
  4. 前面有提到Uniqlo正在展店,另外無印良品也剛裝修完成,變得比較大間,很多我們熟悉的東希這裡都有,別怕。
如果跟我一樣讀SSE IB的人,你會有很大的機率會在兩年內不停搬家(我在2018換過五六個地方住),請不要跟我一樣發神經帶太多東西,每次搬家我都很想死。最後,祝大家打包愉快,搬遷愉快。
2019 July 15 補充(依據網友回覆):
1. 隱形眼鏡知道度數就可以買,藥水跟食鹽水藥局都有賣,但就毫不意外地還是比台灣貴,然後可能沒有習慣的牌子這樣。
2. 米酒可以放在一個塑膠袋、外面包泡棉然後再套長襪。塑膠瓶可能會因為壓力爆開,但我朋友有帶成功。
3. 鞋子如果行李空間有剩可以多帶幾雙。
4. 可以帶一把好的菜刀。我自己是有準備一個餐具袋隨著我搬遷,裡面有基本餐具、剪刀、水果刀、削皮器等等。記得要放拖運行李。

經驗分享 – 我在瑞典找到的四個兼職工作

嗨好久不見。

兩年的碩士漸漸進入尾聲,雖然課少了許多但還是莫名其妙忙得亂七八糟,找正職工作找得很厭煩,決定來這裡透氣,結果想了半天還是打算寫一個職涯相關的主題,畢竟這是絕大多數出國唸書,尤其念商的學生無可避免的大魔王。

如果從寬認定,這兩年在斯德哥爾摩得到了四個offer ,當然背後代表我寄出了無數申請信,花了龐大的時間準備動機信跟履歷,收拒信收到無感。外國人找工作基本上是一場越級打怪的遊戲(只有極少數工作會因為文化背景而佔優勢),這篇文章主要是希望下一個要打怪的人可以有一點前人申請/面試/工作經驗可以參考。

以下簡略介紹四個offer,四間都是瑞典公司:

#1: 小型顧問公司,領域為永續發展,工作性質彈性,專案性質,Title:Sales and Marketing Assistant,有薪

#2: 小型智庫,領域為人才培訓,兩個月的暑期實習,瑞典公司但工作地點在新加坡,Title:Sales and Marketing Trainee,有薪

#3: 小型創投,跨領域新創孵化器,三個月專案實習,Title:Business Intern,無薪

#4: 小型科技公司,領域為人力媒合,三個月專案兼職,Title:Market Research Project Manager,有薪

前兩份實習在這一篇這一篇文章裡都有概述,暑期實習結束後到巴黎交換,在那個浮華世界沒什麼強大動機把自己關在家裡申請工作,尤其電話面試一間公司時,雇主連寒暄都沒有劈頭就問我有沒有合法工作簽證,而發覺法國有很強的實習文化,商學院學生幾乎都要求全職實習至少六個月才能畢業,通常實習缺額都是供這種具強制實習的學生申請,理想上沒什麼問題的學生就直接拿return offer留下來,HEC Paris GE畢業學生甚至有兩年的找工作簽可以拿,而我連四個月都待不滿的一邊還要上課,決定覆蓋一張牌結束這回合,好好在巴黎享受所剩無幾的學生時光。

回到瑞典後,就得好好面對現實。我基本上是同時找實習跟正職,最終目標都是畢業後有工作為主,雖然找到實習並不一定保證能夠能拿到return offer,但鑑於瑞典職場很小關係緊密,大部分的工作職缺仰賴口耳相傳找到適合的人選,還是決定投資時間下去。

算是幸運地不出兩個月就拿了兩個工作offer,第一個是一間據說在瑞典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創投公司,三個月的兼職合約,公司有很多有趣的專案,走一個你對什麼有興趣我們就讓你做什麼的路線,雖然是創投但自己本身其實也是一間新創公司,面試的時候不斷強調他們不知道明天我會是閒得發慌還是忙到崩潰,拿到offer的時候很開心,因為我人生第一份全職offer也是一間創投,但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去成,算是有一個創投夢的遺憾,結果錄取後才告知是無薪實習(面試過程時公司說還沒有決定是否支薪,其實我本人有點傻眼,因為在面試的時候我很清楚說我希望有薪水,殊不知還是被將了一軍。

雖然瑞典的社會制度健全,但無薪實習也並不那麼罕見,尤其實在新創公司大多是無薪實習,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些實習工作卡了一些條件,實習是無法支薪,這個狀況在我第一跟第四份工作簽約時都有被提到(第二份是在新加坡所以約莫不受其規範),他們後來都是用Project-based 的方式聘僱我,才得以支薪。我在台灣的時候有很強的信念,認為無薪工是錯的,也打定主意絕對不接無薪工,得知創投不支薪的時候傻眼歸傻眼,還是起心動念覺得自己要不要先接下來,培養當地人脈跟經驗比較重要,畢竟並不是沒薪水就會陷入困頓,問了一些人考慮一天後,還是決定婉拒,畢竟眼下當務之急是找到一份全職,想來還是覺得可惜但也是無可奈何。

廢話說夠了,所以我怎麼找到一份工作的?

Step 1: 決定優先順序

在一切開始之前, 花時間去思考理想工作的樣子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設定目標工作的條件。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在於每天網路上釋出的職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能快速過濾哪些工作比較值得投資時間撰寫申請信,會有效率得多,個人覺得一天申請一間公司其實就很多了,我常常看職缺看了一整晚上結果沒申請半個工作,就有點不符成本效益。條件可以涵括是否支薪、工作地點、每週工作時數、工作性質、產業或任何可以被具體描述的條件。 這些條件是可以保持彈性的,但也不能太常變動,可以設上時間停損點來減少自己的游移不定。像是去年找暑期實習找得痛苦萬分,本來要求自己要有興趣啊要有薪水啊到了四月通通拋到腦後,畢竟能夠畢業才是首要目標,拜託有工作就好,只是後來還是很幸運在最後一秒投到有趣的工作。

Step 2:搜尋職缺

各個國家都有自己流行的職缺平台,花一點時間不難找到最流行的那個。但我最常用的是Indeed、學校招募平台跟LinkedIn。感受上可能因為自己不會瑞典文,用這些平台比較容易看到接受外國人應徵的職缺,效率比較高。LinkedIn 在我開始找正職之後比較常用,感覺有更多適合外國人的職缺,但競爭也更激烈。 四個offer的資訊來源:

#1: 學校職涯網站

#2: CEMS 網絡 (不知道什麼是CEMS 的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

#3: Indeed

#4: Indeed

Indeed 我通常會丟關鍵字下去訂閱每日郵件,然後再通知信裡開啟所有有興趣的工作之後再用刪去法刪除沒有機會的(所有要求瑞典文的工作 99%我都沒申請),我覺得光看Indeed其實就很夠,只是他每天會重複寄送類似的工作有點惱人。 我在書籤列開了資料夾,分別為[求職平台](Indeed, glassdoor, graduateland, 學校職涯網站, 各個新創公司共同招募平台)、[有興趣的公司招募頁面]、[有興趣的職缺頁面]跟[tips and recommendation],看到有什麼有趣的就丟進去,然後盡可能一個禮拜清理一次跟檢查有沒有新消息。

Step 3: 準備履歷和動機信

履歷:撰寫履歷的技巧無他,上網盡可能參考越多資訊越好,注意每個國家的習慣不同,然後依以為據生出第一個版本,至少不要犯太誇張的錯誤,再請很多人幫忙看,然後生修正版,基本上履歷沒有修到真的完美的一天,多數時候都是只要當下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寄出去了。持續修履歷是必要的,尤其如果有新的職務,寫敘述就得思考如何和之前的經驗相互呼應。很多工作之所以對一個候選人有興趣,主要還是因為有相關經驗。

我在台灣的履歷非常美式,不放照片,只有黑白,死氣沈沈的嚴肅。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我的履歷反應都是壓力很大,字密密麻麻。瑞典的履歷風格普遍比較平易近人,會放上照片,加一點顏色跟排版讓整體有些設計感,並且有一段profile簡短敘述你是什麼樣的人或是職涯目標。我拖拖拉拉一直到今年年初才全面大改版,改了之後的效果滿好的。 另外我也開始學會斷捨離,因為從大二就開始打各式各樣的工,履歷上拉哩拉雜一長串經驗,漸漸開始學會針對不同職位刪去沒那麼相關的經驗,讓版面看起來輕鬆一點。

有些人會針對不同工作修改履歷,我頂多就是刪掉或加上不同的經驗,其餘部分大同小異。

動機信: 基本上我通常分四段,第一段簡短介紹自己,第二段寫申請動機,第三段寫相關經驗,第四段總結收尾。動機信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重複履歷已經有的東西!然後記得版面也要有點設計感。 其實申請久了也會漸漸發現適合的職務可能就那幾種,我自己一開始是會認真寫每一段,久了之後就會生成可以供未來複製貼上的內容,但人資也不是笨蛋,所以偶爾穿插一些客製化的內容很重要。把公司網站掃過一遍、看最新新聞然後上linkedin參考一些員工背景,大概就可以摸出這間的公司一個樣子,然後再把你的想法帶進動機信裡就很夠了。

申請一間公司的時候寫動機信最花時間,是拿出誠意的時候,好事是拿出誠意並不難,只要看願不願意而已,所以可以的話還是多花一點時間著墨。 有些公司會限制動機信字數,最近申請的一間公司我足足寫超過了四百字,因為公司各方面都很符合我的目標跟期待,後來還是收到了面試邀請。動機很強的時候還是可以冒一點險。

Step 4: 收到面試邀請了!然後呢?

我覺得面試是另外一個博大精深的主題,很難三言兩語講完。

這四份工作的面試流程如下:

#1: 兩輪,第一輪一位創辦人(瑞典人),第二人兩位創辦人(瑞典人),都是面對面,都問常見的問題跟問學校狀況(因為兩位也都是SSE畢業的)

#2: 兩輪,第一輪直屬主管(土耳其人),第二輪另一部門主管(美國人),都是電話面試,除了一般問題第二輪有考情境測試

#3: 兩輪,第一輪PM電話面試(巴西人),第二輪創辦人(瑞典人)面試。第二輪有給兩個主題擇一做presentation

#4: 兩輪,都是直屬主管(法國人),一輪電話一輪面試,第二輪當場做了一些測驗,沒有很難。

在瑞典面試最大的心得,是這裡的環境是安全的,願意看見個人,可以就某程度暢所欲言。像是在台灣被問預期薪資,大概都要回答依公司期待,在這裡被問有沒有期待薪水的時候,我完全沒有遲疑就說有(只是最後還沒薪水真的是有點烏龍)。

另外像是第一份工作本來是commision base,後來公司被我說服得至少給基本底薪,這種事在台灣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也因為這樣,近期的面試心得大概是不需要過度準備,被問到什麼問題,比起一些冠冕堂皇的答案,好好地清楚地把想法表達出來更重要。如果公司無法接受你的想法,那大概文化上、本質上也不適合你,被錄取了工作起來可能不那麼順暢。我們當然都不喜歡被拒絕,但也許現在的我學到,找到適合的遠比找到好聽的重要許多,才更可以走得長久,把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分享希望能有幫助,祝各位求職順利。

關於找房子這件事 – 斯德哥爾摩、巴黎、新加坡

回到瑞典第五天,在朋友的幫忙下艱辛地裝好wifi(希望是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得自己裝wifi),決定用一篇文章慶祝。在瑞典回程飛機上心情有點複雜,一方面可以見到好久不見的朋友們,但另一方面得接受日落在下午三點十四分的事實,還有接連下來找工作的壓力。

但這幾天忙得幾乎不記得有日落這件事,常常莫名其妙一天又過了。隨著wifi裝好,也算是暫時安居下來,沒意外的話現在住的地方會一直住到畢業,這是一件值得落淚的事,畢竟過去半年換了六個地方住,現在的居所是第七個地方,終於有一個地方可以住超過二個月,非常值得慶賀。

所以,在國外要怎麼找房子?這篇主要即是分享這兩年我住的地方是怎麼來的。

瑞典:

居所一:學校介紹的第三方宿舍,斯德哥爾摩的租屋非常難找,當時舉目無親又身在台灣,為了省事就住學校推薦的。事實證明一樣的價碼可以住到離市中心更近的小studio或是和人分租的公寓雅房。

居所二:我現在住的地方是要去交換的同學轉租給我的。我大概在兩個月前開始問人,好像問第二還第三個就問到了,算是非常幸運,地點好空間大又比較便宜。事實證明很多房子,尤其是好房子,是還沒或是根本沒有公開招租就被訂走了,釋放訊息給認識的當地人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也比較喜歡把房子租給認識的人。

新加坡:

居所一:臉書的社團找的。我找房子的時限非常短,一知道要去新家坡就加了很多臉書社團找短期租屋,有去泰國實習的朋友建議如果真的找不到,可以先住airbnb到當地再看房子也比較有保障,很幸運沒幾天就找到一個分租雅房,只透過視訊聊了一下然後看了屋況跟未來室友就決定租了,因為價錢合理交通方便,新加坡短期房子也是難找到不行,所以也沒花多少時間考慮。

居所二:Airbnb 簡單來說是一場災難,但它可能比較符合實際房市,最大的敗筆是我天真以為airbnb的房子品質比較好,就沒有去勘查,結果我付了上一間還貴上300多新幣的月租,地點在比較亂的區域,空間只有一半還沒有窗戶,不能用廚房,浴室還是在廚房裡搭建的,最崩潰的是房間是一個大房間隔間出來的,得和另一個分割房間共用冷氣,就是牆壁上開一個洞讓一台冷氣吹兩個房間,完全荒謬無比。住沒一個禮拜就決定搬家。大概花了一天就找到下一個。

居所三:也是臉書社團找的。也是一個公寓雅房,地段好,樓層高,房間窗明几淨,房東還每天弄早餐給我吃。沒記錯的話價錢只有上一間的一半(因為前一個房客已經付掉了大半),事實證明最貴真也不是最好。這間和上上一間都是剛好卡在前一個人租約還沒到期,我是補在兩個租期之間,但似乎都租到低於行情的金額。

巴黎:

居所一:學校安排的,慘況上一篇文章有概述,就不再贅述。

居所二:PTT找到的。那時候時間也壓得很趕,巴黎租金高得不行,很多地方屋況差強人意(巴黎聞名的蝸居),又要求保證人,只好求助鄉親父老,說明自己的狀況。當時很感動很多人伸出援手,大概有七八個人聯絡我,最後我住的地方是在PTT上找到的。當時房東沒打算要出租,但我們也約了一次見面聊聊,大概看我一臉不是壞人樣又應該不會燒掉就答應租給我了。

一些結論:

  1. 要讓全世界知道你在找房子,空房子很多,沒打算出租的也很多。
  2. 臉書社團雖然沒保障,得依靠自己判斷房東可不可靠,但也不盡然沒有好的房子。
  3. 可以的話,親自走一趟見見房子跟房東不會錯的。
  4. 好房子搶很快,越快決定越好,錯了總是有可以重來的機會,只是耗財傷神。(但我為了不流離失所通常會賭下去)
  5. 通常不會真的沒地方住,只有沒足夠的錢

遷徙這半年真的是有些累,搬家是件疲憊的事,但終於有個地方可以待久一點了,祝各位找房順利。

CEMS 交換學期 – HEC Paris

HEC_Paris_entrée

Pic source

嗨好久不見。

 

大概在交換中期完成了第一篇紀錄,只是送出時變成一篇空白,好不容易寫完一篇就這樣付諸流水,除了傻眼厭世,然後就又懶散。直到交換結束了,聖誕節也結束了才終於又回到這裡。
在法國是這樣的,一切都很混亂又有某種莫名安穩。許多人問我巴黎如何?總是真心地回答因為期待太低了,反而對後來發生的種種逆來順受,把所有好事都視為眷顧,壞事視為理所當然,這四個月過下來相當知足。雖然到HEC Paris交換是決定到瑞典唸書的關鍵,但後來其實有一點猶豫,畢竟因為法國人難相處眾所皆知,不會法文要在法國生活似乎也是困難重重,但當走完這一學期,還是挺慶幸當時沒有改選志願。或許多少了解一點為什麼巴黎儘管惡名昭彰,還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城市。

 

整個學期最崩潰的是住宿。抵達法國前兩三週得知學校推薦的宿舍還沒蓋好,會暫時安置我們到一間飯店。這間飯店離學校離巴黎都遠(HEC Paris離巴黎大概車程半小時到一小時),但念在不用付房租的份上也就不多計較(也不能計較什麼)。原本承諾九月底可以搬入宿舍後來毫無意外地再三延宕,直到十月中旬到現場一看,才發覺這是個笑話,整棟建築只有底層幾樓完工,說完工還太過溢美,沒水沒電沒網路充滿塵埃的空間,都要忘了法國是個先進國家,這樣的建築竟然會容許人住進來(當然還有耳聞在法國搬進沒有蓋好的房子是司空見慣的一件事,但我沒有查證)。以為是暫時居所的飯店最後住上了兩個半月,然後被巴黎一對好心的台灣夫婦收留,我還記得正式在巴黎市安頓下來的那一天,也是找到回瑞典後住宿的那一天,轉眼距離搬回瑞典只剩下一個月。

 

住在巴黎後,彷彿和學校生活脫了勾,一來離學校真的是太遠,加上巴黎時不時出事的交通工具,如果要確保自己準時抵達,非得要提早兩個小時不可。但還好的是十一月過後我的課也沒那麼多了。

 

交通是我交換日子裡最深惡痛絕的。以前覺得通勤半小時是極限,命運捉弄在巴黎通勤一天動不動就三小時起跳。其實時間長可能還是其次,但每一趟要轉換兩三種交通工具把時間切得細碎,就真的不是很友善了。加上巴黎售票系統又是另外一個笑話,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是用紙本票卷(但一個法國朋友說法國政府有計劃仿效倫敦推出通行卡,但成本太高不知道何年何月可以完成。),有「地鐵轉公車可以,但公車轉地鐵不行」的詭異邏輯,每次以趟計程,一天可能就要花掉三四張票卷(一張約1.5-2歐左右)。

 

然後終於決定買了月票,許自己一個通行無阻的巴黎,儲值隔天發現信用卡是扣款了但交通卡卻刷不過,站務人員當然也毫無意外地兩手一攤說他愛莫能助,給了一個我打不出去的號碼。過了幾天每每買車票,想到自己已經付了七十幾歐就非常不開心,終於找一天抽空去一個大站的服務台再argue。費時快半小時,依賴google translator翻譯每一句話,加上死纏爛打的精神(我疏失沒有留收據,讓證明一切變得更困難),當然站務人員非常想打發我,但最後終於是她放棄,給了我一張替代票卡,那張票卡過期後我還是留著,總覺得它代表我在巴黎生活的一個里程碑,在證據不足又語言不通的情況下還是可以達到目的的。

 

關於巴黎交通可以詬病的還很多,包括我永遠無法理解「月票只能從一號算起,週票只能從週一算起,日票只當日有效」的設計。但它也有趣的時候,例如當你要逃票的時候,全巴黎人都會來幫你。有一次為了趕火車被法國同學帶著逃了票(後來我買了月票,所以技術上還是有購票的..),他神情自若說這沒什麼,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他去年整年都沒買票(我:!?)。後來觀察發現跳閘門的多不可數,最有趣是平常不與人有什麼互動的巴黎人真的會幫忙擋閘門,距離幾步之遙的站務處恍若虛設,真是不可思議。(但逃票當然還是錯的,好孩子不要學)。

 

講完住宿和交通,接下來就是校園生活了。在HEC的半年,與其說是體驗這間學校,不如說是更理解CEMS這個學程。畢竟我們上課和其他學程的人分開(有好處,但不必然是好事),幾乎所有的社交活動也是CEMS活動,當然也可以參加HEC幫國際生辦的活動,但多數時候CEMS自身的活動就夠多了。身為CEMSie在剛認識的時候大概不缺共同話題,從home school, exchange school, 到實習和第三語言,介紹完一輪自己差不多就會發現一些共通點或是共同認識的人,然後一起抱怨這個學位設計有多複雜,再幾杯酒精下肚大概就是友誼的開端。也因為會參加這個雙學位的人多少對其他文化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我在這裡交換覺得連法國人也是和藹可親,當然也有從不出現的法國人(直到學期結束前兩天才又認識一個法國同學跟我說他不太參與活動不太好),但大體來說覺得滿幸運的這個cohort相處和諧,個人感受上也挺互助的。

 

不過跟在瑞典比較大的差異是,大家對課業的態度比較鬆散,一來可能是交換學期,每逢週末,甚至還沒到週末就有一堆人飛出國玩,二來這邊團體報告的份量沒有以前重,又多是自己選組員,很自然大家也會選到跟自己比較容易合作的人,相較起來我覺得沒有在SSE辛苦。另外可能因為法國學制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要就讀HEC會先唸過兩年或三年prepa,類似我們的高中,然後兩年HEC(L3+M1)後一年gap year,最後才是M2,四年結束後,同時授予等同學士和碩士的學歷,如果這四年沒有完成,什麼學歷都拿不到。所以它們沒有真正大學和研究所這樣的差別,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在這邊的課程難度差異很大,有些課程很像是大學入門,也有些課,多數是財務相關的課,如果沒有基礎背景上起來很吃力。但令我比較意外的是HEC開了一些非傳統的商學課程,像是地緣政治學、能源趨勢課,其實這些領域也和商業息息相關,這讓我覺得HEC是以一種比較宏觀的方式在教育學生。

 

這一篇先到這裡了,下一篇再來講講其他五四三。

2018 CEMS Internship in Singapore with Future Talent Council 暑期實習

這篇主要是介紹我這個暑假實習的機構還有心得。雖然實習還沒正式結束,但我前幾天已經回到歐洲準備下禮拜HEC Paris開學,估計之後只會更忙,等登機的時候順便記錄個。

背景提要:CEMS Program是強制要求學生完成至少為期八周全職海外實習,學校(至少SSE)會時不時提供實習資訊,有某些SSE的夥伴公司,例如:H&M,還因CEMS的學位規定調整他們的全球實習計劃,讓我們班三個錄取計劃的人到芬蘭實習六周(其他人就我所知就十週都留在瑞典HQ)。但這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都是透過各種管道找到暑假的落腳之處。如果想知道我們班同學去了哪裡實習和相關工作內容,可以參考CEMS Stockholm Summer Campaign on Instagram

關於CEMS International Internship最新的規定可以參考這裡

實習公司介紹:

  • 公司名稱:Future Talent Council (FTC)
  • 公司官網:http://futuretalentcouncil.org/
  • 官方簡介:
    • The Future Talent Council is a global strategy group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influencing the future of talent and work. We engage the foremost educational, political and business leaders of society to shape global, regional and industry agendas. To address the pending global employment issues, The Future Talent Council (FTC) was formed in 2017 by Lars-Henrik Friis Molin, the founder of Universum Global and numerous other companies. Future Talent Council is based in Stockholm with offices in Singapore, Sydney and New York.
    • (懶得讀英文的人,白話文來講,FTC是針對未來人才和職場相關議題的類研究機構,希望透過聚集世界各地政治、商業和教育界的領導者共同理出因應對策,進而產生正向影響。)
  •  公司願景:
    • Our mission is to bring together the leaders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enior executives of major employers, and governmental officials who are involved in labor matters to collaborate on the critical talent issues that will affect the global economy.

實習角色:

我應徵的職稱是Sales and Marketing Trainee,但其實如同大部份的新創,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基本上被派予什麼工作就做什麼,沒有特別劃分職權。我的supervisor是Head of Operation,所以工作也有包括operation. 不過錄取我主要原因是中國和日本是FTC主要的目標亞洲市場,得借助中文能力。

申請動機:

1.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真正重要的議題:常聽到這個世界變化很快,但是對於具體是怎麼變化,往哪一個方向,以及如何對個人的生活造成影響,是只有一知半解。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未來職場型態以及個人職涯的想像,將會因為科技間接或直接的影響,有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HR tech companies即是一個徵兆。

簡單舉兩個例子:

招募革新:

  • 遊戲化:有別於傳統招募程序的筆試、面試,新創公司Knack 讓求職者透過玩遊戲,蒐集數據資料來判斷個人特質,並和開出職缺的公司進行配對。這套演算法有很多值得討論和改進的地方,但重點在於,這樣的招募方式已經成為可能。
  • 公司文化數據化:另外一間新創Talent Data Labs的野心更大,目標在透過科學方式定義公司文化、應徵者能力以及個人特質,並透過蒐集應徵者的公開數據資料進行分析,來看應徵者和公司文化契合程度,找到最適合的員工。

2. 國際化的環境:這間公司本身是瑞典公司,創辦人是瑞典人,我的supervisor是土耳其人(會講英文、土耳其文、波斯文、德文),另外一名Intern是印尼人(會講印尼、英文、日文和中文)。在新加坡辦公室就我們三個人。其他的成員分散在美國、雪梨、倫敦、瑞典等。

申請的過程:

1. 如何得知:CEMS 有一個校友的網路,我在上面看到職缺訊息後,隔兩天就送出申請了。新加坡辦公室的三個人都是CEMSie (CEMS學生的暱稱)

2. 申請流程:可以參考之前寫的時程表和內容

工作內容舉例:

  • 訓練
    • 從八個Imperatives(AI & Automation、Big Data & Analytics、Ethics, Transparency & Sustainability, Lifelong Learning, Flexibility  & Work-Life Balence)選擇其中兩個主題進行研究,然後報告給其他團隊成員
    • FTC持續和企業人資長、大學教授跟政治人物進行訪談,訓練的一部份包含聽這些訪問並做摘要。這個訓練目的是讓我們對這些議題有比較全面深入的想法。
  • 競爭者分析:因為這份實習主要是為明年三月在倫敦舉辦的高峰會做宣傳,除了找類似的會議也找類似公司,從中發掘FTC的優勢作為銷售點。
  • 幫某FMCG公司做研究報告
  • 整理邀請人清單:FTC Annual Event是invited only的高峰會,FTC有既有的邀請名單,工作的一部份是確保寄出邀請函時資料正確。

同場加映一個相關的TED Talk: Doesn’t everyone deserve a chance at a good life? | Jim Yong Kim

小結:

這是我人生第五份實習,我非常珍惜這次的機會。很大的原因它的獨特性(從一開始就將這個議題拉拔到全球的層次,計劃裡並不偏廢任何一大洲,還加上平衡三方(教育、商業、政治)的野心,能夠有好的藉口接觸到各種領袖人物,認識領域裡稀奇古怪的想法。目前有非常多人跟組織致力于相關的問題,但絕大多數集中在歐美,或者偏重某一個特定議題,雖然FTC未來會如何發展可能性還很大,但光是兼具廣度和深度的企圖心是很吸引我的。

除了工作本身外,認識另外一名intern也許是我最大的收獲,因為只有我們兩個intern,所以多少有相依為命的味道。在我們見到面之前,她甚至願意讓我用完全不是市場價格的房租和她住在一起(只不過我覺得24小時和同一個人相處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沒有接受她的好意)。和她一起工作很愉快,supervisor把工作分派下來我們總是自動分配好誰該做什麼然後get the shit down,如果一方比較早完成另外一邊也會幫忙,但最珍貴的莫過我們總有意見不同的時候,但我們可以好好溝通,找到折衷或是更好的解決方式。活越老會發現這個做法聽起來容易,能夠真的找到能做到這樣的人,只能說可遇不可求。雖然後來沒住在一起,但是兩個月有幾天我們三餐都是一塊兒吃的,想想也滿驚人的。

除了工作之外,在新加坡的每天都很愉快,好事時不時發生,例如重新見到幾年不見的高中同學、和大學室友、以前的同事一起出去玩還有認識有趣的新朋友,而且還見到了SSE的五位同學!鳥事當然也沒少過,例如八月花了快兩倍的錢租了一個比七月還糟糕的地方,但也許是因為陽光充足,工作上學習很多,又儘量在下班之後走上一兩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加上一提再提的食物真是好吃,兩個月真的是轉眼消逝。

許多人問新加坡好嗎?我想這是一個籠統的問題,但我喜歡新加坡既有足以匹配國際城市稱號的氛圍和元素,又還是擁有華人文化的內涵(中元節漫天的。我也喜歡每轉一個彎就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喜歡比斯德哥爾摩有趣許多的夜生活(我兩個月去過的bar比我在斯德哥爾摩整年去過的還多)。新加坡當然還是有缺點,像每次搭手扶梯到底總會看到兩三檯監視器對著自己,就算沒做什麼事也心寒,像是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社會制度,像是有些人說的,這裡缺乏了完整的認同和靈魂。但我在這裡有一種很強的感覺,就是如果沒有在瑞典待上一年,我大概沒辦法找到這樣的實習,更沒有辦法在這兩個月裡,從各式各樣人的口中,用這樣的好奇心和那麼多不同的視角認識新加坡。

如果對FTC正在做的事有興趣,也歡迎隨時聯繫我。

 

來信 Q&A

十月中又要開放申請了,寫部落格這一年陸續收到了一些信,決定複製貼上稍作修改來騙一篇發文數:

Q1. Besides the courses arrangement, upon other things such as resourse and student dynamics, how did you chuose between the master program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A1. 選IB而不是MBM最直接的理由:IB是SSE重點學位,會有更多資源和機會,FT上排名的也是IB,雖然講排名俗氣,但對於一間亞洲人不熟的學校還是很好用的。
Q2. Based on your experience, what would you say the recruiters of SSE focus more on? Is it the GMAT score? Language proficiency? Working experience?
A2. 申請篩選向來不是看單一指標,我也不知道辦公室的評量標準是什麼,但如果各項硬件都夠好而能進入面試,考量更多的可能是個人特質,你可以參考我分享的面試題目。
Q3. In general, what would you say are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SSE? Are their anything partucular that caught you off guard or disppointed you? 
A3. 我比較多時候是對我自己失望,但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本來有預期到的,只是親身經歷感受上會是另外一回事。我沒有預料到冬天我會變焦慮,也沒有預料到我會變introvert(在台灣據說我是extrovert)。但我個性可能比較阿Q,尤其過完這個夏天我更覺得當初選擇SSE是很好的,開啟了許多眼界和機會,真的認識非常多有趣的人,也在過程裡認識了另外一種自己。SSE最強跟最弱可以說是一體兩面,就是學校很小,有時候一直看到一樣的人會煩躁,校友網路也比較弱,但另外一種想法就是會比較多機會跟自己不同的人相處,然後認清我們真的不適合一起相處。
Q4. 您認為在瑞典的生活上,有歧視亞洲人或黃種人的現象嗎?會這樣問是因為我之前參加過一個史丹佛人類學博士班學生的演講,他就在演講上說,即使是在史丹佛,也還是有很subtle的歧視現象產生,所以我想要詢問這一點
A4. 歧視對我來說感受上不太深,一來瑞典人普遍相當友善,二來我們班多數是國際學生,我其實不太有顯性的歧視感。歧視是很主觀的感受,你可能知道Schelling的實驗,區分你我是很普遍的人類傾向,可能是心中有佛見物是佛,心中覺得會被歧視,可能別人一個眼神都不友善,但我想通則是在工作上用能力得到認同,在交際上會歧視你的人,你也不必浪費時間心力了。
Q5. 您會如何評價您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裡面所受到的訓練呢?譬如說,老師的教學相關的話您的評價如何,又或者學生整體的學習氛圍之類的。
A5. 學術方面,我有在部落格有些略提到,可以注意的是你要唸的是博士班,應該和我的學位差別很大,因為我們還是比較偏重就業,在課業上壓力雖大但學術訓練畢竟不是首要順位,老師不會特意刁難。學生整體的學習氛圍主要和你當年同學組成而定,但SSE普遍來說是競爭的,畢竟它是瑞典最好的商學院。老師的部分大部分老師我都滿喜歡的,有聽說因為MIB是學校重點學位,所以老師的背景都十分堅強,像是Michael Porter的指導學生,在史丹佛教過書的老師,或是心理商學雙博士的老師,我覺得普遍也都滿熱衷教學,和班上互動良好。
Q6. 如果不以外食,主要是自己在家煮的話,生活花費大概會是多少呢?
A6. 當地日常食物就是了無生趣,不過亞洲超市很萬能,我剛開始想家甚至會每天蒸義美的包子當早餐。我會說瑞典餐飲其實很強,只是要吃得好會很貴。花費的問題可以參考部落格裡一篇文章,其實很多時候真的取決你怎麼算,會不會跑便宜的超市,願不願意買特價品,能不能吃單調的食物(泰國泡麵一包不到20台幣)之類的,我一週大概會花到1500-2000台幣買grocery,因為我家樓下就是超市hemkop,沒有特別跑別的地方,偶爾買特價品,亞超東西當然會比較貴,但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貴。有同學提到她有朋友一個月預算700歐,還包房租,我們覺得不可思議但確實有人這樣生活。
Q7. 不知道在台灣除了PTT以及您的部落格之外,還有哪些和瑞典或其他歐洲地區學校相關的討論區或者是FB社團可以參加呢?
A7. 社團的話,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aiwaneseStudentsInSweden/,這應該是目前最大也是最活躍的臉書社團,你可以參考看看,通常把關鍵字丟下去,應該都可以找到相關社團,另外也有追夢網、GMAT club 之類。
Q8. 你覺得同學的特色如何呢?
A8. 同學的背景很多元,很難說真有什麼共通性,但如果本來是商學背景出身的人,在課程上個人感受是比較吃香。至於相處,應該還是看個人個性,但我自己感受上跟心態上,還是比較傾向和投緣的人相處。同學能力和素質普遍而言不差,但相對強度還是有分別。如果是考慮年齡的話,這邊平均年齡24。但人大多都挺友善的,這倒不必擔心。
Q9. 我想請較關於課堂的專案內容或target的企業妳覺得有沒有甚麼特點或共通點?(比方刻意地包羅萬象也是一個特點) 
A9. 目前我們組別在課程裡合作過的公司分別是Wemind, Asket, 和ELKO,這幾間公司的介紹你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我就不特別介紹了。專案的方向大概都是如何拓展國際市場,ELKO比較特別,希望我們提出新的客群Segmentation。在做專案的時候,我覺得第一學期比較吃學生已經具備的能力,第二學期有一門課專講Cluster會教分析模型,但並沒有和企業合作。
Q10. 我想target的產業會是永續性發展的經營規劃,不知道妳看起來這部分在學校或課程來說的態度或重要性如何?
A10. 在課程上,目前並沒有特別看到對永續發展的討論,如果你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可能得自己找相關的社團,或是在課程、作業裡偷渡很多相關的研究(像是我們最近的考試分析重卡產業,你就可以多琢磨在碳排放的內容上)。如果依你的試答來看,學校的課程設計在現階段還是比較偏向以純粹商業且跨國的角度來看,但也沒有特別針對哪一種產業。

至於強調人文社經這一點,我面試的時候,Director有跟我提到SSE近年希望能培養能理解其他價值觀的商業人才,所以有合作一個Swedish Program,SSE的學生可以選一些商業以外的課程(政治、心理等等),也有在校內做一些和藝術相關的initiative,但我這幾個月讀下來覺得這些機會還要很有意識爭取參加,但多數的時候生活時間處理課內和課外活動就接應不暇了。
基本上我覺得MBA跟SSE MA在職場上完全不是同一個pool,聽你已經工作了幾年,我可能會覺得MBA會比較適合你,有一間學校叫Presidio Graduate School,是專攻永續發展的MBA,你也可以查一查。至於SSE MA的強項,我覺得很看你考量的點是什麼,才能決定某個特色是否是強項。例如,來北歐唸書的華人少,中國必然是未來的趨勢,光是在這裡唸書成為橋樑,建立網絡,也許可以是一種優勢。(例如我最近幫一位校友聯繫到了台灣的業界人士,雖然那位校友公開找人,但他說只有我一位台灣人聯絡他)
Q11. CEMS交換校的志願序有需要附上志願的個別或是整體排序的理由嗎?還是就是隨動機信另外附上一個志願排名(就是名次跟校名)而已?不知道志願後來會不會有討論機會,還是屆時就是公布定案而已?
A11. 我當時直接填志願,不用附理由。開學後會重新開放換學校一次,一樣是排志願序,但如果已經滿意原本的學校也可以保留。
Q12. 我有先去看交換校的課程網站,不過資龐雜、學校特色差距很大,讓我很猶豫排序方式,不知道妳有沒有甚麼好的建議?
A12. 交換學校我自己是直接用排名來排志願敘的,原因是SSE是小學校,人脈不廣,知名度也低,排名高的學校可以多少補一些這些弱勢。語言障礙我想是一定有的,但會有程度上的差別。我會到HEC Paris交換,目前聽說無論亞洲人或歐洲人都說很難融入當地,即使你會說法文也是…不過我自己就當做是一種體驗。
Q13. 我猜想課程設計會很緊湊,就妳所知,有同學另外學習瑞典語或是打工嗎?學校有提供類似的課程或諮詢服務嗎?
A13. 學校會開設密集的瑞典語課程,政府也有提供免費的瑞典語課程SFI,就我所知第一學期我們班有五個人左右有兼職,但四個是瑞典人,一個是挪威人就是了。第二學期就滿多人找到兼職,我自己也矇到了一個。
Q14. 你知道課程fact sheet上寫的international internship是在課程的甚麼時候或是甚麼狀況下進行嗎?(所有人都有機會?)
A14. International Internship是CEMS的強制畢業門檻,除某些特別的例外狀況,可以在瑞典或是自己的國家實習,大家都要自己找,學校會提供一些資訊但是有限。
Q15. 想請問當時你在準備GMAT、前幾次的成績進步幅度有限的時候,是怎麼沒有放棄的?
A15. 沒有放棄這一點,最大的原因是目標明確,沒有放棄這個選項。那個時候已經為了出國做了很多改變,也100%確定當年就是得出去,備胎學校當然也都得申請,要不然時間金錢成本都已經太高了。我後來也有想過為什麼我可以考這麼多次,而且幾乎每次考完就立刻報名下一次,除了沒有退路之外(我的GPA得靠GMAT來補),跟我過去努力就會有回報的經驗有點關係,相信能得到想要的,多數時候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近期

這將是一篇隨心所欲的流水帳。

其實近期沒有比較忙碌,但在這裏的記錄竟然遲上了兩個月。我常和人說入夏之後斯德哥爾摩美得不可思議,高緯度的光線讓一切變得柔和又帶有希望,每天都會衷心感謝在這裡的生活。

關於四月之後的課程,總體就是兩人合作寫一篇九千字的小論文,我跟我的芬蘭partner討論出來的主題是社會企業和國際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合作關係是怎麼出現的?又如何維持好的合作關係?)。這門課是我修起來最愉快的一門課之一,研究主題自己選,研究partner自已選,我又跟芬蘭同學相當互補,合作起來毫無滯礙,也沒有什麼時間壓力,都照著計劃穩定完成(有些組別求好心切,各種壓死線跟生不出東西),成績也拿到了原本設定的預期。這個program強調了半天團隊合作,透過這堂課我真心覺得團隊合作就是跟對的人合作,把兩個錯的人放在一起,能力再強都是災難。另外一點是這堂課的上課方式是seminar,會組別彼此間給建議和討論盲點,我覺得這個形式滿好的,比其他課大家漫天發言的景況實際多,又可以用比較正確的視角看待同學的發言。

昨天剛過完仲夏日Midsummer,是一年日照最長的日子,也是瑞典僅次於聖誕節重要的節日。跟四月底瘋狂飲酒瘋狂跳舞的Valborg比起來,Midsummer比較屬於家庭聚會的節日,大部份的人會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城鎮相聚,立上maypole,頭戴花冠跳舞,而斯德哥爾摩會顯得冷清。我倒是因為快要離開瑞典,先花了好幾個小時打包行李,差不多了之後才加入朋友不算慶祝的慶祝,那裡的瑞典人(正確來說是芬蘭人,是芬蘭5%母語是瑞典語的神奇族群)跟我說這天還有個傳統是摘下七種花放進枕頭套裡,然後那天你就會夢到未來的伴侶。瑞典人的廣告或是傳說常常都讓我有充滿問號的感覺,但我很喜歡他們重視節日的態度,像是我帶去了一瓶聖誕節剩下的香料酒(glogg),被瑞典人拒喝: I like it but it is so weird to drink it now, it is for Christmas.

講到要離開斯德哥爾摩,是因為七月要去新加坡實習。講到實習又是滿紙盡荒唐一把辛酸淚的故事。從一開始就知道全職八周的實習是畢業門檻,也一直陸陸續續在投,這個陸陸續續到我找到兼職工作之後懈怠了好一陣,然後大概是四月的時候又覺得剩下最後一批空缺差不多都要釋出了,這樣下去不行,開始到處問人有沒有知道哪裡可能有機會,這是我兼職工作的瑞典主管教我的,她說夏天很多人休假,公司會有很強summer job的需求,但這些工作很大的機率都不會出現在網路上,得到處問人,而且她覺得履歷投個一兩百封差不多。其實這一點之前的mentor也有提過:如果在找工作電話拿起來打就對了,但當時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死到臨頭才抱佛腳。

但這個佛腳沒有抱成功。我後來是透過CEMS的網絡看一個針對人才管理創立的瑞典非營利組織(FTC),實習地點在新加坡,覺得組織方向跟工作內容都還滿有趣的就投遞出去了。整個面試過程有一些可能很老掉牙的心得:

1. 世界很小,比你想得還要小,就算你是外國人。我跟我兼職工作的老闆聊到這個機會,結果她說這間組織的創辦人是她老公的好朋友,上禮拜還一起烤肉。

2. 如果一個職缺符合你的經驗和志趣,初次面試完幾乎就可以預感被錄取的機率是高的。FTC要求CL要寫如果FTC是我的,會想要怎麼run這個組織。我當時寫的答案跟後來被面試的問題,幾乎可以說是不太需要太多準備就可以應答的。如果真的關心某個議題或領域的話,日積月累下來答案已經在那裡了。

3. 只要還想一個東西,就不要放棄希望。FTC給出的時程很趕(5/21招募,6/15就要on board,中間還要有三輪面試)。其中一面完之後等二面實在等太久了,但毫無音訊未必是不好的現象,必要時給對方一點壓力,告訴他們你的難處是可以的。因為暑假結束要搬到巴黎交換,眼看六月要結束了還不知道七月會在哪裡,在處理很多行政上的事很麻煩(也造成一些好心朋友的困擾),所以二面最後,當下我就問了面試結果,但面試官得跟其他人討論,所以還是兩天後才用電話告訴我結果。

時程表:

5/20 看到職缺
5/22 投遞履歷
5/24 第一次面試-土耳其人
5/28 被告知會有第二及第三次面試
6/12 第二次面試-美國人
6/14 告知錄取
6/16 收到offer letter (自己催的)
6/18 訂好機票
6/20 找到住宿
7/02 工作第一天 @ 新加坡

題外話一點,這個過程讓我覺得CEMS 的網絡是很有效的,雖然校友數量跟創立百年的名校不能比,但因為多數人都習慣遷徙(需),而且社交性強(供),在世界各地需要幫忙的時候幾乎有求必應,我找新加坡房子就聯絡了當地的學生。之前同學想創業,也藉此聯絡到了一些業界人士給予相關建議,目前覺得這個選擇滿好的。

總體來說對我來說滿瘋狂的,收到錄取通知當下我未來半年的兩個居住地(新加坡、巴黎)都一片空白,沒有機票沒有簽證沒有住宿,然後突然一切又要整裝出發了。不停旅行遷徙的一年,我想會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Immersion Trip – 烏干達

在申請學校的時候就知道每屆都會去兩趟immersion trip,拉脫維亞幾乎已經是每年必帶,而第二趟前幾屆學長姐去過哥本哈根和印度,我原假設我們這一屆會去印度,而當系主任在開學第一天公佈我們這屆會去烏干達的時候,簡直不可置信但也非常期待。
談到非洲(不說烏干達是因為出發前對烏干達沒有太多認識),聯想到的關鍵字幾乎都是負面的:饑荒、疾病、戰亂,我一直猶豫要抱持什麼樣的心態踏上這片大陸,想到電影盧安達飯店裏一幕,主角描述西方人在新聞裡看到盧安達大屠殺的消息時,會說上一句「好可怕啊!」然後繼續吃他們的晚餐,也想到大學時期同學到鄉村做志工服務,學校卻規定學生不能留聯絡資訊給孩童,因為孩童會過度打擾學生。但或許這趟旅程,對我來說是把「非洲」的概念變得立體,從出發前開始打黃熱病疫苗,買抗瘧疾藥;就像一個烏干達問我從哪裡來,然後說我將回到自己家鄉把所見所聞告訴更多人,使這個地方不再僅存于想像。
這十二天 (航程占去兩天)的行程緊湊而多元,可能無法一一描述每個細節,但提供大略的行程供參考:
Day 1: 市區遊覽+換幣
Day 2: 非營利組織參訪 (Beadforlife + Teen Pregnancy Center)
Day 3: 企業參訪 (Diamond Trust Bank/律師事務所 + New Vision Group + Educate!/Wash/Coca cola)
Day 4: 手工藝品市場(議價練習) + Academic of Art with Affirmative Art Work Shop
Day 5: 國家公園 -(拉車8小時) + Mini Hiking
Day 6: 國家公園 – Safari
Day 7: 國家公園 – 遊尼羅河 + 拉車8小時
Day 8: Makerere 大學參訪 (Global Business Lab) + 貧民窟 + MBA課堂參與 (Corporation Ethics and CSR)
Day 9: 參訪離島漁村及孤兒院
Day 10: 參訪鱷魚農場
也許值得點出的一點是,這個行程顯然不完全是商學訓練導向,系主任認為這次行程的目的是學習不同文化脈絡,增加同理心及觀察能力和擴大舒適圈。但我從頭到尾都對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如何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抱有遲疑,就像儘管已經在瑞典待上好幾個月,離真正了解瑞典的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透過immersion trip又如何能在十天內對烏干達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也許是因為瑞典和烏干達差異真的太大,這十天還是有著或大或小的衝擊。我或許會花比較少篇幅描述生活條件上的差異,像是洗冷水澡、住在充滿蟲子的地方(這個「充滿」不是開玩笑的,一個洗臉盆可能就有三四十隻各類昆蟲,最大隻可達半個手掌)或是廁所不過是個坑(氣味就不用說了),儘管這對部分同學們造成滿大的衝擊,但也許是因為之前去過廣西當志工、到過一些發展中國家旅遊,對這些多少是見怪不怪的。
水域上的交通可以說還算好控制的,路上交通才真的令人無可奈何,所以我們的行程看似不緊湊,但每天幾乎都筋疲力盡。從市區到我們下榻的地方正常狀態下二十分鐘可以抵達,上下班尖峰時刻常常卡在車陣中動彈不得,一樣的路程花上兩個小時見怪不怪。最後一天的時候,美國同學問我注意到多少紅綠燈,說實在我還一個都沒印象,而她一直有留心,總共見到四個。混亂的交通也許也在某個程度上潛移默化影響了當地人行事風格,不求精準也不求效率,可以用五分鐘做完的事情花上二十分鐘也無妨,就像是同學在旅店點了一份三明治,等了一個小時才來,然後還一次來兩份。對於這種可以說是亂無章法的生活方式對瑞典和德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但一個德國同學也說,行走在交通混亂的馬路上,如果抽離自己,以旁觀角度來看,當地人穿梭自如,而這種混亂或可就是他們的秩序。
在孤兒院的時候,學生問了一題:「為什麼非洲國家現在不像歐洲國家是已開發國家?」我自己當下反應的直接答案是殖民歷史留下的各種遺毒造就非洲國家陷入目前困境,但當然這不會是唯一原因,只是當烏干達學生對以歐洲人為主的訪客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由顯得尖銳。不過回答這題的瑞典同學則說是政治腐敗之故,烏干達在全球政治腐敗程度排名中名列第三,而各種稅收和國外援助因此無法有效地改善基層人民的生活,並舉例瑞典的稅收大量挹注在教育和醫療上。
在烏干達的幾天,儘管時間不長,但各種社會問題赤裸地攤落在各處,在彼此討論的時候,這些問題更從外顯的衛生條件、法規(像是依法不能墮胎)或醫療資源缺乏延伸到內在的心理結構,論及烏干達人將自己視為受害的一方,而反而阻礙他們自立;前述他們對時間的大而化之,顯然不利於商業發展,像如何會議時間遲了一兩個小時開始司空見慣,交貨是否能如期都成為問題。

我最後甚至對「問題」這兩個字略微痲痹,而當提到解法時,討論卻總是歸結這裡問題彼此盤根錯節而龐雜叢生,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況的著力點反而無從找起。我們所拜訪的未婚懷孕媽媽中心和Beadforlife都是試圖針對一個問題而成立的機構,雖然他們的確對社會產生了正面的影響力,幫助許多人找到心靈依頓和維生的能力,而做法可以說是短期性的,但我非常同意一個同學的想法,儘管並不完美,但至少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