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旅人的備忘錄 – 打開斯德哥爾摩的方式

睽違五年,這系列終於有新的產出。

疫情結束後,我部落格關於瑞典旅遊的文章,瀏覽量直線上升。多數的時候,人們來到瑞典,大多沒有明確想要去的景點,約莫是有個北歐行的目標,斯德哥爾摩貴為瑞典首都,順理成章成為旅程的一站。

我很少遇到會把在瑞典行程排滿的人,大家通常都比較隨意的風格,醒來了才開始想當天要去哪裡,要吃什麼,配心情配天氣配體力。斯德哥爾摩比起很名勝大城,並不是一個很觀光豐富的地方。如果沒有離開市中心的打算,就會走著走著,怎麼又走回了古城(Gamla Stan),逛著逛著,繞了一圈又是那個熟悉的街角(明明才待了三天)。

但如果是一個有明確喜好的人,瑞典就會成為ㄧ個看不完、充滿層次的地方。例如,喜歡家居的,這裡有無數的家居店令人往返流連;喜歡吃的,北歐食物有其值得細細探索之處還有各種異國餐廳;喜歡自然的,那便是整片森林和湖水風光人能讓人看了發愣。如果是一個什麼都不喜歡的人,我或許可以想像斯德哥爾摩於是成了一個沒有個性,透明而平淡的漂亮明信片。

感受到旅遊回溫,連續幾個月都有朋友來玩。我很喜歡朋友來,除了敘舊之外,就是讓我有機會研究各種打開斯德哥爾摩的方式。下面奉上三種可能沒那麼熱門但十分值得嘗試的玩耍提案:

搭船遊群島

斯德哥爾摩貴為北方威尼斯,以船為交通工具十分普遍,不少人是住在小島上靠船通勤。比起已經很多人知道的:搭郵輪去塔林、里加、赫爾辛基等等城市,我更喜歡搭船到不同的小島上。這種行程通常一日之內可搞定也比較沒那麼折騰。到了小島多數時候就是隨便走走,去僅有的咖啡店或餐廳消磨時間,有些船商會提供主題式的導覽,但我就沒參加過了。

我最喜歡的路線是去Artipelag藝術館,冷知識是它的創辦人Björn Jakobson 同時也是瑞典知名幼兒品牌Babybjörn的創辦人。

https://www.stromma.com/en-se/stockholm/excursions/day-trips

參加Moveat

本來很猶豫要不要分享出來,怕公開之後我就再也買不到票了,但這實在有點好玩需分享。Moveat就說Move 和 Eat的組合。這間公司會不定期推出活動,而活動當日會有數個合作餐廳,參加者可以在指定時間內隨意排序拜訪,而每個餐廳會準備一道的菜迎接參加者。我上次參加的是八間餐廳(例如有米其林推薦的oxenstiernan,但我覺得他們準備的餐點十分普),從早上11點吃到下午三四點,每一間的份量不多但吃得頗開心,有不少滿知名的餐廳參與,售價550克朗,又能和朋友ㄧ起走走吃吃聊天,值!

最後就是跟當地人在家一起做傳統瑞典食物,像是肉桂捲或肉丸。我實在有點看不下去某些觀光餐廳的食物不好吃卻仗著名氣總是人滿為患,尤其許多瑞典菜其實做起來並不難。想要體驗家常瑞典菜最好的方式就是到瑞典人家一起做一起吃(謝謝我老公總是扮演瑞典肉丸by瑞典人行程中瑞典人的角色),上次我朋友來還把肉丸捏成了米奇形狀,是否溫馨又可愛。網路上可以查到提供這個服務的人,真的找不到再聯絡我。

– 聽演唱會 –

瑞典據說為音樂出口大國,僅次于英國和美國。我覺得除了他們從小重視音樂教育之外,還有許久以前就有打開國際市場的野心,像是ABBA在歐洲歌唱大賽唱英文歌可見一斑。很多音樂人來自瑞典,卻不見得喧喧嚷嚷貼上自己是瑞典音樂文化代表,很有一種在音樂無國界的味道。也因為如此,許多大團巡演都會來斯德哥爾摩或哥德堡這個人口僅一千萬的國家,因為人少票也相對好買,這真是難得瑞典廣結善緣的一面。如果有機會來,不如查查有什麼演唱會可以去,搞不好會聽到下一個天團,尤其是重金屬樂團們。

如果你也有喜歡的打開瑞典的方式,歡迎分享給大家囉。

寫給旅人的備忘錄系列:

  1. 斯德哥爾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 旅遊建議及常見問題快問快答
  2. 斯德哥爾摩熱門景點點評
  3. 如何像個斯德哥爾摩在地人?
  4. 為什麼Kajsas Fisksoppa魚湯這麼紅?
  5. 斯德哥爾摩推薦瑞典及非瑞典餐廳
  6. 在斯德哥爾摩喝咖啡的地方跟最好吃的肉桂捲
  7. 斯德哥爾摩的日常遊蕩
  8. 打開斯德哥爾摩的方式

懶得排行程?不知道怎麼訂位?喜歡小眾的旅行方式?歡迎聯絡我協助你安排行程!

五年回顧 –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其實這篇文章是一年前就開始的草稿,想要沿用前系列就讓我姑且繼續放五年回顧在標題裡。)

如果你是想知道搬來瑞典到底要不要學瑞典文,以下為結論:

  1. 不要相信在瑞典不需要瑞典文的鬼話,除非你只打算短期居留或是對於深入認識一個文化毫無興趣。
  2. 把一個語言學好要嘛是有強烈動機,要嘛是有語言天份,認清自己有哪一個很重要,當然最好兩者兼顧,要不然把腦力花在這個冷門的語言划不來。
  3. 瑞典人的英文很好,不代表你的瑞典文就可以很差,只代表你更沒有壓力學瑞典文。
  4. 學會一定程度的瑞典文也只是基本,想想不同說中文的族群之間鴻溝也可以很深,就能了解語言只是媒介,離真正的理解需要時間和機運。
  5. 以上亦適用其他語言。

以下為我的長篇大論,想知道我怎麼沒法把瑞典文學起來,以及為什麼得出以上結論的,可以繼續往下看。

通常大家喜歡看「我怎麼做到瑞典文流利」這類文章,是說我也可以ㄧ寫一篇前人驗證過的方法論,但做人還是實在一點好,開頭先說我依然瑞典文卡關,只是想來紀錄一下我的瑞典文學習之路,

真正見過對語言有學習天份的人,與他們相比,我的瑞典文之路實在沒什麼可取之處。但鑒於近期我和他人討論學習瑞典文的頻率來到新的高峰,遂想來紀錄我的瑞典文學習歷程。

提示在先,儘管知道大家喜歡看「我怎麼做到瑞典文流利」這類文章,但這完全不是一篇成功學習心得分享文,比較是「我怎麼還卡關」的挫敗文。鑑於我暫且還會在瑞典住下去,這篇或許是我學習瑞典文的另一個起點。

所有搬到瑞典的外國人,「那你會說瑞典文嗎?/你的瑞典文如何了?」這類問句,大概不消多久就會榮登人生最常被提問的問題。一樣的問題,我的答案在過去幾年相差不遠,但這一陣子明顯感受的提問者對於我說我不懂瑞典文的態度有很大的轉變。前三年剛來唸書,大家都非常寬容也覺得不講瑞典文沒什麼,「瑞典人英文很好,妳不需要瑞典文!」他們總是這樣說。再兩年過去,新認識的人少了大家也大概都知道我的瑞典文程度在哪裡,也不怎麼討論這個問題。

但在過去幾個月,尤其是結了婚和拿到公民之後,「會瑞典文」成為一件有壓力的事。申請護照那天,到警察局填資料,和辦事人用瑞典文說我只會一點瑞典文,可以說英文嗎?她立刻回我:「但妳已經是瑞典公民了。」;印象有一天被邀請去了一個聚會,雖然有非瑞典人被邀請,但最後只有我和其他八位瑞典人,並且超過一半的人我從沒見過,心裡真的掙扎一波最後還是去了,還好我一臉就是不會講瑞典文,整場沒有一秒陷入大家都用瑞典文講話而我鴨子聽雷的窘境,但最後大家還是討論了一陣我要如何在年底參加聚會時,可以和他們用瑞典文溝通,真的是太看得起我了。

而壓力不只是來自於可有可無的社交,也漸漸來自工作和家庭。以前可能沒有特別注意,但日漸覺得在工作上懂得瑞典文是個必須要有的能力(儘管工作上幾乎都是全英文),首先是越來越常注意到自己處在都是瑞典人的會議裡。參加這種會議時,如果因為其他會議耽擱了幾分鐘遲到,就會進到瑞典文講得正起勁的節奏,雖然大家多半會意識到我進來了而改成英文,但也曾有人開玩笑說,啊我以為妳懂得瑞典文,而我身為台灣人,每每對這種因為我而亂了節奏的討論而感到微微不舒快。還有一次是和廠商合作,整場工作人員十來位,又我一個非瑞典人(及女性),當時就深切感到溝通的斷裂和不便。

曾經有同事寫了一段話使我感動,大意就是我沒必要因為大家只為了我講英文而感到抱歉,話是這樣說,其實還是很希望自己能更無縫銜接對話,或至少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然後英文回覆無妨。

或許更令人挫折的是,現在身為瑞典家庭的一份子,不會瑞典文使得執行家庭義務也困難重重。原本和高高的核心家庭溝通無虞,因為他阿姨嫁給了一位英國人,他們從小就很習慣用英文溝通,家裡也常看英文節目。但上週參加葬禮時,身為葬禮的主辦方,得接待前來致意的賓客,見到了許多遠房親戚,他們說許多人很期待見到我,卻不是所有人都能轉換語言自如。我站在一圈瑞典文充斥的環境,懊悔過去怎麼沒再多認真一些。台灣親戚問起我和瑞典家人相處時,是不是也像在台灣一樣瘋癲,我說不,我可文靜地像是模範媳婦。

現在當大家聽到我已經住在瑞典超過六年,漸漸對於我還不會瑞典文感到困惑,甚至還有人不相信我不會瑞典文,

堅持我只是假裝不會。這當然不只是個人問題,還有瑞典社會對移民的保守主義崛起有關,申請公民需要通過語言檢定也是可預期的。

行文至此已經太長,下一篇再來聊我究竟如何把瑞典文學成了這樣。

五年回顧(快要延續成七年回顧)系列:

  1. 現職
  2. 糾纏不斷的瑞典文
  3. 融入一個社會
  4. 對於婚姻的想像與理解
  5. 文化解讀的困難

五年回顧 – 現職

去年三月的時候默默換了一份工作。很多人問為什麼離開前公司,其實也沒有什麼非得離開的理由,公司經歷了一個小重組,但還算待我不薄,加了薪換到了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組。還記得第一份工作簽完約那天踏出公司時,我還對自己說無論如何好好待滿五年吧。那天下著小雪,很冷,但內心真的完全準備好為這ㄧ間公司好好賣命個。結果不到一年半再度打臉自己,機緣是之前有緣無份的職位又重新開了缺,輾轉面試後便獲得了目前的職位。當下也沒有看其他機會,真要說為什麼要換工作,大概就是看到了更想做的事,還想多多嘗試。

新的這一份工作是在瑞典5G設備電信商愛立信做全球行銷,就是之前Sony Ericsson那個手機品牌的後半部。職位名稱很抽象地寫進Unifying value proposition,我們組隸屬於策略內容行銷,主要負責的就是定義愛立信的價值主張並在各行銷活動中確保其執行的一致性和共創效應。這大概也屬於以前怎麼想像不到的工作類型。需要這樣的角色的公司通常都具有一定規模,也要對行銷有足夠重視(也就是願意花錢投資的意思)。

剛上任時果不其然有一段不短的陣痛期,通訊產業的調性跟以前做過的電子和金融消費品有很大的差異,行銷的手法也非常不一樣。幸運的是我有帶我的小老闆非常有耐心地補足我知識上的缺乏。小老闆年資十幾年,從工程師做到行銷,從區域市場做到總部,資歷完整經驗豐富,卻非常歡迎我挑戰他的想法或覺得不合理的事。能在職場有亦師亦友的關係真的很難得。

這份工作正式成為我人生目前做過最長的正職,細心一點的人或許會意識到我是在疫情間就職,之後就無縫進入所謂混合式辦公的模式。疫情剛開始之際,有許多關於遠端求職或辦公的教戰守則,不知為什麼我這一年半來覺得沒有什麼太值得分享的技巧或經驗,當時面試也是在線上,第一次見到同事也是上工半年後的事,一切都非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總結來說,第一次轉職來得毫無預警,面試也算順利,可能就是跟這間公司有緣吧,到目前為止也待得愉快,內部有很多不同的機會也公司也非常鼓勵員工內轉發展不同技能,覺得是一間跟自己三觀有合的公司。如果有人也在其他公司做類似的工作,歡迎聯絡交流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