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台四年的碎念

2017年的8月15日,是我離開台灣前往瑞典唸書的日子。

這一個網誌最一開始的名字叫瑞典時序,起心動念是分享瑞典求學求職的相關資訊,因為一來當年網路上能找到的中文相關資訊相對稀少,再來是因為聽到我要來瑞典唸碩士,很多來自他人的問題都一再重複, 乾脆寫成文章分享給大家。所以一開始文章的性質多以實用為主,也有帶敘實性的生活紀錄,而本部落格長期不墜的熱門文章是GMAT自修準備心得,這要感謝Donz GMAT在他部落格上分享了這篇文章,穩定地帶來每日瀏覽數。

在開始這個部落格的時候,關於未來的模樣非常遙遠,很多事情都是在一片混沌之中,例如畢業之後不用說哪一個國家,連會做什麼樣的工作也沒有個頭緒。關於這個部落格的未來更是,既然分享留學資訊的目的已經達成,有一種畢業後這裡的階段性任務也結束了,任憑雜草叢生也無妨,於是2020我就僅僅發了一篇回台隔離的紀錄

但畢竟是個有話想說的人。

年初對於新的一年總有一股雄心壯志,今年訂下了寫作目標,第一篇就寫疫情,那是一篇很認真花時間寫的文章,寫算給住在瑞典的自己一個交代。當遇到了一個世紀大流行病,每天都跟前一天八十七分像,該怎麼理解瑞典跟台灣這兩個平行時空,於我是個值得一問的問題。本來只想寫一篇抒情紀錄,不小心就寫成了長篇大論,乾脆投給了從小看到大的天下獨立評論,獲得刊出還是小小開心了一下。人生任務解鎖加一。

文章有人看向來是繼續寫下去的最佳動力。雖然沒有達到一個月一篇的目標,但總是比去年多寫了很多。讀者反饋的即時性和數量都大幅上升,每一則回應跟反饋都累積成發下一篇文章的養分。從這個部落格也時不時收到信件,常常在來信問題中看到以前的自己,希望自己多少有像四年前幫過自己的人一樣解開了一點疑惑,雖然大部分的問題,只能讓時間來回答。

今年生日的時候,決定給自己的禮物是把這裡的網址改成自己的名字。這麼做的主因是想淡化這裡的瑞典色彩。我其實在決定來瑞典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動機都是基於職涯考量,學費總是要賺回來。對瑞典乃至北歐的憧憬倒是相當稀薄,至多對瑞典因著距離產生的美感有點興致,我對瑞典文毫無興趣,不認識任何瑞典人,沒有真的思考過在社會福利國家生活是什麼意思,更從來沒有考慮過要在瑞典待上一輩子。離開時,我知道我會離家很遠,會是一段不短的時間,如此而已。

在瑞典生活,可以談的主題很多,但四年過去,與其說我在瑞典認識瑞典,不如說我從瑞典認識世界。一來是我在學校在公司遇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成為至交的各國朋友,其多樣性帶給我的刺激和影響遠大於瑞典社會本身。二來是離開了學校進入職場,可以談論的主題又更加多元,同時我也希望自己不要老是只談工作,雖然瑞典職涯相關的分享總是帶來高流量(因為實在太少人在講),但生活還是有其他值得花費力氣的地方,分一些思緒過去有益身心健康。

四年後的今天,當初的不確定性漸漸被敲磨搥揉出了一個形狀,其實說我在瑞典四年並不準確,因為碩士期間我有大半時間不在瑞典,真正跟瑞典建立情感還是在新冠後,各地鎖國讓我們切切實實地成為命運共同體了。但離台四年是準確的,離開台灣這麼長的時間,終究成為一位了一位異鄉人,這其實比我想像地困難,在海外生活如盲飲雞尾酒,視覺有點刺激喝起來有點踩雷又有點醉的危險,但時不時還是會感念單純的母體奶水,像是和同事開會竟然有次不假思索說出了「對!」,再寫下去又會是滿紙盡荒唐,明天忙搬家,擇日再聊。

部落格換一個名稱,說穿了還是換湯不換藥,但背後有新的期許和走向,最後一樣老掉牙地希望自己多寫。而沒錯這是一篇沒有重點的流水帳,感謝你看到這邊。

在〈離台四年的碎念〉中有 1 則留言

  1. 異鄉人在隆德工作滿一年了
    最近終於要去首都逛逛才爬文發現這裡

    離鄉背景比想像中困難是真的,居然滷肉飯都會自己煮了

發佈回覆給「AL」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